三国之凤舞九天诸葛不要太亮

第三千二百二十三章 理所应当

秦向听了,微笑摇头,信步去了。
士卒的宣讲内容,是提前向他报备的,其中亦有他的所想,且经过一番讨论。对那种讨论之中的气氛,秦向是很欣赏的。
提出建议者,语气坚定,且有详细的论证和实例。但你只要能通过道理说服他,便绝不会纠缠,且秦向始终有决定权。
他的决定,麾下会据理力争,但与执行之间,却是两回事。
当时秦向就说了,老弱妇孺反而比青壮多,会不会有点不分轻重?麾下的回应则是,将军说了,如此更能令民心安定。
既然是大将军说的,那就试试,以观后效,秦向没有再多说。
如今听了这些灾民的对话,他亦觉得其中颇有道理。那么,那些没有家人的老弱妇孺呢?内容之中,也会有临时的组合。
定边军军法如山,也体现在营地的管理之中,随后的数日,挨鞭子的不是没有,少数人永远是存在的,严格规矩就是震慑。
开始的十日,会是最艰难之时,但给秦向的感觉,似乎没那么……
士卒们除了固定的任务之外,每日都会穿梭在百姓之中,了解他们的困难。协助医者,做疾病的辨识工作,维持次序。
不过一日时间,他们就赢得了所有灾民的尊敬。不单单因为他们是定边军,还有永远挂在脸上的,和煦笑容,待人亲近。
更有甚者,许多百姓,会自发的将自己的食物清水,给这些士卒。看着对方的举动,他们也知道,士卒们的消耗是最大的。
拒绝,一律拒绝,哪怕自己已经很饿很渴,还是一律拒绝。
“乡亲们,我们是定边军,军法如山,吃了你们的,要挨鞭子的。”
和煦的笑容,伴随着朴实的话语,百姓和秦向,皆心有所感。
乡亲们是淳朴的,士卒拿他们当亲人,他们一样。自己不够吃不够喝,也愿意与之分享,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说实话,秦向没看过这样的兵,袁术的,袁绍的,曹操的,黄巾贼!他们某些时候也会对百姓良善,但定边军,是骨子里的。
他自己也觉得,只要有定边军在,心里就踏实,没有顾虑。秦向每天也要处理很多的事情,日子虽苦,却踏踏实实。
各地的物资,还在源源不断而来,官员士卒的话得到了验证。最多的,提前了半日,最少的,也是按时达到,从无延误。
张司徒在飞速赶来青州的路上,大将军率领蛟龙军已经到了,开始治水的工作。这个消息宣扬之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
大将军果然来了,他还说了,会为受灾的百姓重建家园,开垦良田。坏人走了,定边军到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叶大将军的饼,每次都是画的最好的,因为他懂普通百姓的心。也知道在眼下的时候,希望和信心,也是最好的物资。
大将军的消息来了,给秦向的亲笔信也到了,短短的四个字。
“闻讯,极慰!”
闻讯,极慰!一共四个字,却让秦向心中受用,据说大将军对宗族子弟以及叶门之人,向来要求严格,夸赞也是言简意赅。
这要是叶欢给他来一封长篇大论,秦别驾心里还要犯嘀咕呢。大将军,你有没有把我当成叶门之人?这四个字,舒服。
与之同来的,还有大将军手书送给自己的书法,同样四个字。
“善积跬步”!
善积跬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师叔的用意,很明显了。
一封短信,四字书法,立刻让秦向精神饱满。腹中的饥饿感,大大降低,不要忘了,他这几日,也就是三两锅饼,三两清水。
和老弱妇孺的待遇是一样的,定边军办事,说到做到。他的亲兵曾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他,秦向坚决拒绝,我要同舟共济。
对士兵而言,那是意志,百姓来说,是坚韧,秦向呢?
用在文人身上,有两个字,更加的贴切,风骨!
风骨?能当饭吃吗?秦别驾会告诉你,能,还能吃的很饱。
营地之中有人例外吗?也有,不但不能饿,还必须吃饱吃好。
一州别驾尚且如此,什么人能这么例外?答案是,军中医者。
同样是将军定的规矩,军师和军医,是要得到最大保障的。无论什么时候,别人可以饿,他们不行,还必须保证精力充沛。
至于为什么?秦向也知道原因,这几日,最为忙碌的帐篷,就是军医所在。里正蔷夫送来的患者,都在此间,药香四溢。
秦向亲自去过,那些医者和士卒一样,对待百姓极好,且不会以貌取人。记得大将军说过另外五个字,医者父母心!
在那些医者身上,秦别驾看到了,当真是对待病患,犹如子女。
结果呢?至少在眼下,最担心的病灾情况没有出现,百姓们身体状态不差,精神状态良好。这一切,之前几乎不可想象。
吃饱吃好,很应该啊,别人就算没得吃,也一定要保障他们,更要睡好。从医疗营回来,秦别驾再度加重了这一点。
做过地方官,晓得民间疾苦,秦向深知疫症的可怕。尤其眼下数十万人,生活的范围很小,一旦散播,后果不堪想象。
士卒们平时,还会拿着一种叫做“喷壶”的东西,对着人,按下把手,就能喷出细密的液体,也带着淡淡的药香。
麾下告诉他,这叫“消毒”,那喷壶,则是晋阳器物阁打造的。
晋阳器物阁,在如今的大汉,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内中出产的器物,不管在任何城市的市面上,会被最快时间抢完。
那里面,有着大汉最顶尖的精英工匠,负责农具与军械的革新。即使身在青州,秦向也知道其中好处,尤其是农具。
一个犁车,在他眼中,能顶得上三四名精壮劳作的效率,且听士卒说,并州幽州的犁车,全是耕牛在拉,几乎家家有牛。
家家有牛,秦向是佩服的,百姓们就是羡慕呢。一头耕牛,在汉末相当于什么?叶大公子告诉你,相当于后世一辆不错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