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你还有心吗?

水气缭绕的卧房卫生间,吹风机运行的嗡嗡声有些波动。

任平生细心吹完南韵的发梢,轻柔的揉散南韵头顶的秀发,望着镜中秀发凌乱、蓬松,有些可爱的南韵,开口道:“若是能说服江无恙,我想让江无恙随军去西域,主西域税收制定一事,你看如何?”

南韵看着镜中的任平生说:“平生对于西域一战倒是信心十足。”

“我们的武器装备超过西域几个时代,西夷又不比匈奴,到处乱跑,他们有固定的城池、生活区域,这要是打不赢,我们干脆待在这边,老老实实的结婚生小孩养老吧。”

南韵轻笑。

任平生接着说:“我想用江无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华,另一方面是他在齐升一派中的威望,如果他真如巧儿说的那般,是齐升的传奇,有很多簇拥,那么他能为我所用,就能让许多有小心思的人安分下来。”

南韵闻言,这才意识到任平生原来一直都在忧心,齐升一派的人在发现他失忆、丧失武功后,心有歪思一事。

她想说平生多虑,但想了想,终是咽了回去,道了一声好。

……

……

时间往前一个时辰。

齐升城,齐升学院。

颜宅,书房。

一位年约四十有二,留着山羊胡,眼角有着岁月痕迹,气质宛若当世大儒的男子端坐在圆桌的主座。在他的面前端坐着一位面容年轻却不失刚毅,唯有眉眼有几分赤子的倔强、固执的男子。

年长的男子名为颜寿山,是现任齐升学院的院令。他在成为齐升学院的院令前,虽有荀子第二十六代弟子之名,但因朝廷重儒学轻百家,空有才华而生活窘迫,不得不靠着替人算账苟活。

后侥幸入了秦王的眼,方能荣任齐升院令,一展生平所学。

虽说惊雷之变后,他的学生多以入朝为官,好的封侯拜将,位列九卿,次一些的也成为一县之长,治理地方。

他说不羡慕是假的,他甚是渴望出仕,哪怕是做一方县令也是好的,但秦王迟迟不用他,他亦没有怨言,只愿今后能有出仕的一日。

好在这一日没让他等太久,巧小姐命他写的有关科考的策论,让他看到希望。

就是他的策论递过去也有些日子了,怎么一直没有回音。

他的策论不符巧小姐之意?还是不合陛下之意?

当然,这些都是旁话,颜寿山现在在意的不是巧小姐、陛下是否钟意他的策论,而是面前这位年轻男子。

年轻男子名为江无恙,是齐升学院的传奇,入学不过五年,便贯通院内所有科目,且还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为人机敏聪慧,十岁便被秦王委以重任,派往西域,十三岁跟随秦王,计斩楼兰王、蒲类王。

之后更是独自一人暗掌楼兰、蒲类两国,将两国管理的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尽显王佐之才。

如此人物,若是没有那么幼稚,早已如游大良、李善一般,封侯拜将,位列九卿。

唉……颜寿山叹了口气,端起茶杯,微抿一口。

江无恙今日找他,还是为了他扣留其写给秦王信一事。

自秦王复生以来,江无恙因为这事来找他,已不下二十余次。

烦不烦另说,他更痛恨江无恙的愚蠢,竟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大好前途浪费在那般愚蠢的事情上。

放下茶杯,颜寿山开口打破沉默。

“该说的我都说了,只要你不放弃你那幼稚的想法,我会一直扣留你的信。”

江无恙语气淡淡,透露着顽固。

“我只是想找老师问清楚,老师当初让我来齐升学院,就与我说过,等他回来会告诉我答案。”

“秦王之意,你真的不明白?”

颜寿山眼神锐利的盯着江无恙的眼睛,仿若直抵江无恙的内心。

“你明白,你是不愿意接受,你无法接受一心为国,以洗刷国耻为己任的秦王会做出那等事情。你更无法接受你崇拜、敬仰的老师面对学生的诘问时,竟然选择避而不答。

你……真的很幼稚、很天真。世间万物虽有阴阳之分,但很多事情,我们无法简单的以阴以阳一概了之。它们受局势所迫,不得不处于阴阳之间。

就像秦王,你认为秦王背叛了他的初心,却不知秦王的不得已,不知秦王的无奈。”

江无恙沉默。

颜寿山接着说:“秦王是可效仿先祖,但事实已经证明,其先祖之路是一条死路,只可解一家之困,解不了一国之耻。秦王是何等的雄韬伟略、英名果决,岂会自缚手脚。

再者,事皆有度,皇室对任氏的忍耐早已到极限。秦王这次若仅效仿先祖,他日任氏必将覆灭。

你能明知是死路,仍选择这条路?”

江无恙张了张嘴,终是未言。

颜寿山继续说:“其他人无法理解秦王,我不说什么,但你怎能不理解秦王?

你素来敬仰秦王,事事效仿秦王,你当是最了解秦王的人,而你却……即便你不理解,亦不该如此。

你莫要忘了,没有秦王,你早已冻死在宣和八年的冬日;没有秦王,你何来满腹才华。

你不思报答秦王也就罢了,如今秦王复生,你作为学生,不喜不贺,还觍着脸找秦王要答案,你还有心吗?!”

我喜了,也贺了……江无恙在心里辩解。

“也就是秦王仁善、恩宠你,不计较你的忘恩负义,还找个由头让你在这里待着。换成旁人,便是杀了你这忘恩负义之辈,世人都要说杀的好。”

江无恙辩解之心全无,愈发沉默。

颜寿山没再继续说,端起茶杯,抿了口茶,看着一直沉默的江无恙,过了一会,再次主动打破沉默。

“回去好好想想,莫要辜负秦王对你的恩情。”

江无恙嘴巴翕动,站起来行了一礼,走出书房。

他认同院令的斥责,但他不认为他询问老师为何要以子代离有错。

因为他自始至终要找老师问清楚的是,老师是为洗刷耻辱而不得不谋权篡逆,还是老师为了以子代离,刻意营造出忧国忧民的模样。

对旁人而言,这或许不重要,但对他而言,这很重要。

如若是他错怪了老师,他愿以死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