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第一百九十五章 拜托,你很宋唉~~
小
大
对于曹勋的疑问,郭康也不算太意外。
对紫帐汗国的众人来说,埃及这地方,大概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
首先,当然是富庶。
尼罗河是条非常特殊的河流,它每年都会在固定时期泛滥。河水泛滥的时间,正好和作物生长的周期对应。
收割完之后,河水会淹没周围的农田,然后在固定的时间退去,在农田上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之后的时间,河水会非常安稳,人们可以返回田野,重新进行下一轮耕作。
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埃及人早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尼罗河两岸,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
——这个“富庶”,不是当今所在的中世纪晚期,地中海世界各个文明,农业相互“比烂”的结果,而是实打实的赞美。
实际上,直到郭康前世所在的21世纪,地球上粮食单产最高的地方,既不在农业科技十分发达、土地肥沃的西半球某大国,也不在种了几千年地、把精耕细作玩出花的东半球某大国,而依然在科技和工业十分落后的尼罗河流域。
这还是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尼罗河已经不再定期泛滥时的成绩。
尼罗河就像一位勤勤恳恳的母亲,每年亲自送来一次肥料,在田间铺好,淹死掉杂草,淘洗走盐碱,几千年如一日地维护这片土地。
周期性的泛滥,让埃及人产生了对应的宗教,崇拜死后的新生。他们也发展出了天文学,用以确定历法,判断尼罗河泛滥的时间。
而这些宗教中所畏惧的,河流带来的“灾祸”,在紫帐众人看起来可能都不值一提,因为基本上也就是泛滥来的不怎么准时,或者带来的淤泥没这么多。
虽然也会造成一些麻烦,但和某些不知道为什么也被称为“母亲”的暴力河流比起来,实在是太温柔了。
而第二点,就是战斗力堪忧。
一般来说,有些名声的文明,都有自己的高光期。在这种时期,不仅文明发达,武力往往也很强势。
比如经常被大家嫌弃的波斯,实际上也不止一次强大过。萨珊波斯王朝在瓦解之前,也是个向东灭了贵霜、向西想吞并罗马的大国。只不过他们不知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才给人兵弱不堪战的印象。
而埃及人的问题是,以中世纪时期,大家的认知,找不到他们的这种“高光时刻”。
郭康自己倒是清楚,在很久很久以前,埃及也确实强盛过。问题是,比起欧洲民间故事里常用的时间开头,这个“很久很久”,实在久远的过头了。
这会儿的埃及人,只能根据金字塔等遗迹,判断这里有个古时候的文明。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来龙去脉,和现在的人有什么关系,大家是完全没数的。
这些埃及人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图特摩斯和拉美西斯。要到近现代考古发展完善之后,这些事情才被大家知晓。郭康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也没法靠一己之力去发掘和识别那些重要的碑文。靠他的力量,显然是没法改变这一点的。
而这种事情,仔细想来,甚至不能苛责埃及人。
他在塞里斯文化的影响下,待了太久,把很多稀罕的事情,看得习以为常了。但接触多了其他文明,就会发现,很多“常识”,才是反常识的。
实际上,遗忘过去的历史,才是最普遍的现象。谁要是没忘,反而是独特的个例。
旁边的波斯人,同样搞不清亚历山大之前的历史,只是虚构了传说中的俾什达迪王朝和凯扬王朝,来补全萨珊王朝之前的空缺。而他们已经属于“还编的出来神话和史诗”这一档,其他大部分文明,连编故事都编不到这种时候。
这个世界,历史稍微有序一些的,也就剩塞里斯和希腊了。
虽然大家经常嘲笑希腊人乱写故事,还怀疑其他人为什么煞有介事地当回事,但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真要是和其他文明横向对比,荷马等人的故事已经算是比较靠谱的了。
希腊人至少知道,古典时代之前,发生过多利安人的入侵。他们记得这次入侵摧毁了包括迈锡尼在内的大部分城邦,只有雅典等少数几个地方幸存了下来。面对已经不是荷马史诗里那个“斯巴达”的斯巴达人,雅典人还一直因此自豪。
虽然这个记忆也不见得准确,但在公元前1000年这个时间段,对于历史还有大体的印象,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了。整个世界,恐怕都找不出第三家来。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会有“言必称希腊”的状况——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除了希腊之外,确实也没什么好谈的了……
而埃及人的境遇,比其他人还要更惨一些。
他们连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认知都是混乱的。
大部分埃及人自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觉得自己是当年大征服时代之后,阿拉伯移民的后代。而那些自认土著居民的,大多是还信奉早期基督教会的科普特人。两者之间信仰不同,也一直有隔阂。
但郭康那个时代,人们通过现代技术研究,却发现之后的埃及人,确实就是远古埃及人的后代。
在世界大部分文明地区,当地人的血统是非常难改变的。外来征服者的人数太少,不足以造成明显的影响。所以,后世的土耳其人,依然是古时候的小亚人,不是突厥人;后世的埃及人,也依然是古时候的埃及人,不是阿拉伯人。
当然,这两边对此的态度,倒是差别很大。土耳其人明显不太想承认这个结果,但不少埃及人却发生了动摇。
原因也不难理解:土耳其人不太想改变自己的认同;但埃及人总觉得教友们就会坑害自己,对于“阿拉伯民族”的认同产生了不少抵触情绪,证据一来,自然也就乐意接受了。
虽然都号称是基于血缘的族群,但这种认同很显然并不总是基于血缘。或者说,大家只是灵活地采用血缘作为证据。认清了这点,也就能理解埃及人的想法了。
而这个还没有分子生物学的时代,普通埃及人怎么辨析自己的血统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根本不需要。
上层阿拉伯人,把这里所有从事耕种的人,统称为“费拉”。
血统和文化的区分,在这里远没有后人想的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尼罗河水流淌了数千年,这里的人也耕种了数千年。长久的历史中,有些人波斯化了,产生了“奈鲁兹节”;有些人希腊化了,走进了亚历山大里亚;有些人罗马化了,制作出了穿着军团士兵铠甲的阿努比斯雕像;还有些人阿拉伯化了,开始使用阿拉伯人的语言。
但这里来来去去的统治者,恐怕并不怎么关心这些“细碎琐事”。因为不管用什么文化,费拉依然是费拉,基本不会被允许参加军队,更不可能进入高层。
他们只需要承担赋税和劳役,像尼罗河边的芦苇原上,那些一年一枯荣的苇草。无论死去多少,都会重新长出来。
说白了,谁会关心芦苇的血统、文化和自我认知呢?
所以,当年的埃及人,对于政权更迭、宗教替换的冷感和麻木,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更悲惨的是,埃及人的战斗力,确实和别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一样的糟糕。
汉朝的农夫,一样以“韭菜”和“鸡”自嘲。但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些人真的有足够的行动能力,既不怎么“韭菜”,也不“鸡”,反而一不留神就会给肉食者一个大“惊喜”。而纵观埃及历史,这些埃及人是真的从来没做到过。
其他的事情还好说,总是打不过人家,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到最后,欧洲的学者甚至提出了一套理论,认为埃及的状况,就是文明发展的终点。所有文明都会由生机勃勃的时代走向兴盛,再丧失生命力,走向衰落和平庸。这种死水一般的沉寂状态,就以埃及人为典型代表。
这个理论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为它也是典型的“夏虫不可语冰”的产物。研究者可能没见过衰落和兴盛周期更替的现象,所以想当然地把这种“一次性”文明当成了常态。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塞里斯人自己,一直把“周期律”当做一个诅咒似的规则,总想从里头跳出来,但对绝大多数文明来说,这东西应该叫祝福才对。
——没有几个文明能幸运到居然还有多个周期。就算比较强大的,往往也就是撑两个汇合就走向覆灭。而绝大多数,连“兴盛期”都不存在,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从他们的角度看,塞里斯人抱怨和担忧周期律,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行为……
而埃及人,他们已经惨到从名词变成形容词了。
在塞里斯,这种情况说实话很少见,郭康想了半天,感觉可能也就大宋有这个潜力。他们形容希腊、安达卢西亚之类的国家,会委婉地说对方“有类大宋”。或许,“很宋”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形容词吧……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org/yt92393/35325905.html
www.yetianlian.org。m.yetianlian.org
对紫帐汗国的众人来说,埃及这地方,大概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
首先,当然是富庶。
尼罗河是条非常特殊的河流,它每年都会在固定时期泛滥。河水泛滥的时间,正好和作物生长的周期对应。
收割完之后,河水会淹没周围的农田,然后在固定的时间退去,在农田上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之后的时间,河水会非常安稳,人们可以返回田野,重新进行下一轮耕作。
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埃及人早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尼罗河两岸,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
——这个“富庶”,不是当今所在的中世纪晚期,地中海世界各个文明,农业相互“比烂”的结果,而是实打实的赞美。
实际上,直到郭康前世所在的21世纪,地球上粮食单产最高的地方,既不在农业科技十分发达、土地肥沃的西半球某大国,也不在种了几千年地、把精耕细作玩出花的东半球某大国,而依然在科技和工业十分落后的尼罗河流域。
这还是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尼罗河已经不再定期泛滥时的成绩。
尼罗河就像一位勤勤恳恳的母亲,每年亲自送来一次肥料,在田间铺好,淹死掉杂草,淘洗走盐碱,几千年如一日地维护这片土地。
周期性的泛滥,让埃及人产生了对应的宗教,崇拜死后的新生。他们也发展出了天文学,用以确定历法,判断尼罗河泛滥的时间。
而这些宗教中所畏惧的,河流带来的“灾祸”,在紫帐众人看起来可能都不值一提,因为基本上也就是泛滥来的不怎么准时,或者带来的淤泥没这么多。
虽然也会造成一些麻烦,但和某些不知道为什么也被称为“母亲”的暴力河流比起来,实在是太温柔了。
而第二点,就是战斗力堪忧。
一般来说,有些名声的文明,都有自己的高光期。在这种时期,不仅文明发达,武力往往也很强势。
比如经常被大家嫌弃的波斯,实际上也不止一次强大过。萨珊波斯王朝在瓦解之前,也是个向东灭了贵霜、向西想吞并罗马的大国。只不过他们不知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才给人兵弱不堪战的印象。
而埃及人的问题是,以中世纪时期,大家的认知,找不到他们的这种“高光时刻”。
郭康自己倒是清楚,在很久很久以前,埃及也确实强盛过。问题是,比起欧洲民间故事里常用的时间开头,这个“很久很久”,实在久远的过头了。
这会儿的埃及人,只能根据金字塔等遗迹,判断这里有个古时候的文明。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来龙去脉,和现在的人有什么关系,大家是完全没数的。
这些埃及人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图特摩斯和拉美西斯。要到近现代考古发展完善之后,这些事情才被大家知晓。郭康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也没法靠一己之力去发掘和识别那些重要的碑文。靠他的力量,显然是没法改变这一点的。
而这种事情,仔细想来,甚至不能苛责埃及人。
他在塞里斯文化的影响下,待了太久,把很多稀罕的事情,看得习以为常了。但接触多了其他文明,就会发现,很多“常识”,才是反常识的。
实际上,遗忘过去的历史,才是最普遍的现象。谁要是没忘,反而是独特的个例。
旁边的波斯人,同样搞不清亚历山大之前的历史,只是虚构了传说中的俾什达迪王朝和凯扬王朝,来补全萨珊王朝之前的空缺。而他们已经属于“还编的出来神话和史诗”这一档,其他大部分文明,连编故事都编不到这种时候。
这个世界,历史稍微有序一些的,也就剩塞里斯和希腊了。
虽然大家经常嘲笑希腊人乱写故事,还怀疑其他人为什么煞有介事地当回事,但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真要是和其他文明横向对比,荷马等人的故事已经算是比较靠谱的了。
希腊人至少知道,古典时代之前,发生过多利安人的入侵。他们记得这次入侵摧毁了包括迈锡尼在内的大部分城邦,只有雅典等少数几个地方幸存了下来。面对已经不是荷马史诗里那个“斯巴达”的斯巴达人,雅典人还一直因此自豪。
虽然这个记忆也不见得准确,但在公元前1000年这个时间段,对于历史还有大体的印象,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了。整个世界,恐怕都找不出第三家来。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会有“言必称希腊”的状况——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除了希腊之外,确实也没什么好谈的了……
而埃及人的境遇,比其他人还要更惨一些。
他们连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认知都是混乱的。
大部分埃及人自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觉得自己是当年大征服时代之后,阿拉伯移民的后代。而那些自认土著居民的,大多是还信奉早期基督教会的科普特人。两者之间信仰不同,也一直有隔阂。
但郭康那个时代,人们通过现代技术研究,却发现之后的埃及人,确实就是远古埃及人的后代。
在世界大部分文明地区,当地人的血统是非常难改变的。外来征服者的人数太少,不足以造成明显的影响。所以,后世的土耳其人,依然是古时候的小亚人,不是突厥人;后世的埃及人,也依然是古时候的埃及人,不是阿拉伯人。
当然,这两边对此的态度,倒是差别很大。土耳其人明显不太想承认这个结果,但不少埃及人却发生了动摇。
原因也不难理解:土耳其人不太想改变自己的认同;但埃及人总觉得教友们就会坑害自己,对于“阿拉伯民族”的认同产生了不少抵触情绪,证据一来,自然也就乐意接受了。
虽然都号称是基于血缘的族群,但这种认同很显然并不总是基于血缘。或者说,大家只是灵活地采用血缘作为证据。认清了这点,也就能理解埃及人的想法了。
而这个还没有分子生物学的时代,普通埃及人怎么辨析自己的血统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根本不需要。
上层阿拉伯人,把这里所有从事耕种的人,统称为“费拉”。
血统和文化的区分,在这里远没有后人想的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尼罗河水流淌了数千年,这里的人也耕种了数千年。长久的历史中,有些人波斯化了,产生了“奈鲁兹节”;有些人希腊化了,走进了亚历山大里亚;有些人罗马化了,制作出了穿着军团士兵铠甲的阿努比斯雕像;还有些人阿拉伯化了,开始使用阿拉伯人的语言。
但这里来来去去的统治者,恐怕并不怎么关心这些“细碎琐事”。因为不管用什么文化,费拉依然是费拉,基本不会被允许参加军队,更不可能进入高层。
他们只需要承担赋税和劳役,像尼罗河边的芦苇原上,那些一年一枯荣的苇草。无论死去多少,都会重新长出来。
说白了,谁会关心芦苇的血统、文化和自我认知呢?
所以,当年的埃及人,对于政权更迭、宗教替换的冷感和麻木,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更悲惨的是,埃及人的战斗力,确实和别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一样的糟糕。
汉朝的农夫,一样以“韭菜”和“鸡”自嘲。但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些人真的有足够的行动能力,既不怎么“韭菜”,也不“鸡”,反而一不留神就会给肉食者一个大“惊喜”。而纵观埃及历史,这些埃及人是真的从来没做到过。
其他的事情还好说,总是打不过人家,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到最后,欧洲的学者甚至提出了一套理论,认为埃及的状况,就是文明发展的终点。所有文明都会由生机勃勃的时代走向兴盛,再丧失生命力,走向衰落和平庸。这种死水一般的沉寂状态,就以埃及人为典型代表。
这个理论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为它也是典型的“夏虫不可语冰”的产物。研究者可能没见过衰落和兴盛周期更替的现象,所以想当然地把这种“一次性”文明当成了常态。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塞里斯人自己,一直把“周期律”当做一个诅咒似的规则,总想从里头跳出来,但对绝大多数文明来说,这东西应该叫祝福才对。
——没有几个文明能幸运到居然还有多个周期。就算比较强大的,往往也就是撑两个汇合就走向覆灭。而绝大多数,连“兴盛期”都不存在,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从他们的角度看,塞里斯人抱怨和担忧周期律,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行为……
而埃及人,他们已经惨到从名词变成形容词了。
在塞里斯,这种情况说实话很少见,郭康想了半天,感觉可能也就大宋有这个潜力。他们形容希腊、安达卢西亚之类的国家,会委婉地说对方“有类大宋”。或许,“很宋”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形容词吧……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org/yt92393/35325905.html
www.yetianlian.org。m.yetianli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