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雷霆手段

    这一日外面闹的不可开交,宫中也不太平。

    因为王承恩的缘故,卢九德直接拿了宫中不少人,这些人中有太监,有宫女,甚至还有宫中的侍卫。当然后者卢九德是没权力拿的,但有了徐宪成这位领侍卫内大臣协助,这些人一个都没跑。

    王承恩所交代的人有一十七人,拿下这些人很快就动用了刑罚,顺藤摸瓜查到了和他们有所联系的人,等再把牵连之人也拿下后,宫中一共被牵扯进这件事的居然高达四十三人,这个人数不算少了。

    这样的数字报到朱慎锥这边后,朱慎锥也是暗暗吃惊,他怎么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牵扯进去。为此朱慎锥还追问了卢九德和徐宪成是否拿人有误,而他们的回答是所拿之人都实实在在的,有确凿的证据证人,绝对没有借着此事故意扩大的作为。

    等看完了其中一些人的案卷后,朱慎锥对他们的行动表示了认可。让他们把这些卷宗直接移交给锦衣卫,让锦衣卫进行后续的处置。至于所拿之人除留下部分外,其余的让卢九德直接处置了。

    卢九德和徐宪成领命而去,等他们走后,太子朱敏澜忍不住问道:“爹,现在就处置了这些人?为何不暂且留下来?毕竟外朝的事还没解决呢。”

    “没这个必要。”朱慎锥淡淡道:“留下几人就够了,那些宫人还是处置了好,如现在不处置反而会有麻烦。”

    “爹的意思是担心这件事传出去不利于宫中?”太子若有所思问道。

    “这是一方面,内廷的事是内廷的,不便让外朝插手。此外这么多人出事,眼下宫中也是人心惶惶,现在处置了他们,也能让宫中安稳下来,如今外面再乱宫中也绝对不能乱,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你要明白。”

    “孩儿明白了。”太子恍然大悟,朱慎锥这样做的考虑是对的,他之前只考虑到了其他而没考虑到这点。宫中出了这样的大事,既然人已查实就没必要再继续扩大化,直接处置远比暂后处置更好。

    大明皇宫中的宫人大多都是之前的老人,虽然朱慎锥入京后掌控朝政,对宫中进行过清洗,可这样的清洗根本不可能尽善尽美。毕竟整个皇宫的人数量可是不少,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而且不管是太监还是宫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之间都有着纽带,哪怕防备的再严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漏洞。

    就像这一次王承恩之所以能身在长春宫却依旧能和外面勾结起来,暗中图谋就是因为王承恩在宫中多年的关系,哪怕他失去了自由,但早些年的人脉和关系依旧还在,虽然表面上的不少人已被边缘化甚至打发到皇陵等地方去了,但还有些留下来的人心中念着王承恩的好,愿意为王承恩做些事。

    比如说王承恩当大太监时认下的诸多干儿子、干孙子还有他们这些人所提拔起来的一些宫人等等。表面上关系不大,可实质上还是有着牵扯。而且这一次所查到并抓起来的这些人中,除了王承恩所交代的几人外,其余人在这件事中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些什么,仅仅只是看在以前的情分上适当地传递几句话,或者帮忙做了点不起眼的事罢了。

    他们的所为看起来并不严重,但人一多性质就不一样了。正是因为他们念着旧情网开一面,违反了宫中的规定,这才有让王承恩有了可乘之机,身在长春宫却能和外面进行联络,进行了这场谋划。

    从这点来讲,朱慎锥处置这些人并不为过。常言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巢,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而这些人的所为正是如此,他们今天的下场正是自己一念之差所造成的。

    至于牵扯进去的几个侍卫,朱慎锥倒没直接处置掉。毕竟这些侍卫的身份和宫人不一样,目前宫中的侍卫都是勋贵子弟担任,而这些侍卫既然以勋贵子弟的身份吃里扒外做这样的事,那么就要承受其后果。

    不仅是他们个人,就连他们的家族也逃脱不了惩罚,最终如何还要等外朝的事解决后才能正式定罪。如何定罪,这也要看最后的情况如何了,轻者丢爵,重者株连三族,倒不是朱慎锥心狠,作为帝王这是必然的,要不然如何能让臣子畏惧?更不用谈君临天下了。

    当天晚上,朱慎锥没有回乾清宫,直接在养心殿住了下来。而太子朱敏澜回了一趟后宫,见过母后和太子妃还有宋王后,略微交代了一下后宫的安排就回到了养心殿,继续陪着朱慎锥。

    短暂而漫长的一夜过去,等到第二日天亮的时候,谁都没想到一场风暴即将在京师掀起。

    翌日,京师的锦衣卫全部出动,以雷霆万钧之势在京中大肆搜捕,一举拿下了十几个京官和勋贵,不仅如此,锦衣卫还派人出京,去其他省份和州府准备抓漏网之鱼,这些人中包括地方官员和几个退休的官员,另外还有牵扯进去的士绅和商人等等。

    京师外的暂且不算,仅仅京师中被抓的人就不少,包括其家属一起有上千人,当消息传出后一片大哗,不少不知情的官员、太学生和学子们群情激奋,正当他们打算再一次去午门叩门,要想向皇帝问个明白的时候,锦衣卫和警察司果断出手,直接用武力驱散,并逮捕了几个领头之人。

    当国家机器转动起来后,这些人根本就没半点反抗能力,而且谁都没想到朱慎锥会采取这样的举动,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让不少年长的人不由得想起了天启年间魏忠贤一手遮天的时代,不由得惶惶不安。

    “陛下,内阁几位阁老、都察院张大人还有礼部钱大人和其他几位大人求见。”养心殿,朱慎锥正在翻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奏报,包括已经查实的一些口供和证据,正在此时卢九德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让他们进来。”朱慎锥对此没有意外,他早就料到这些人应该来了,自己的动作这么大,让锦衣卫下手抓了这么多的人,内阁和朝中重臣们如果没有反应就奇怪了。算时间,如今也是应该他们来的时候了。

    很快,内阁以温体仁为首的五位阁老,都察院张瑞图,礼部尚书钱谦益,兵部尚书陈奇瑜,吏部尚书徐石麒,户部尚书杨嗣昌,刑部尚书范景文,工部尚书王命璿等人依次走了进来。

    养心殿面积不大,但因为这里是之前嘉靖修道的地方,嘉靖经常在养心殿召见内阁阁老商议国事,所以养心殿内部的格局却和乾清宫偏殿有些类似,有着专门接见臣子的场所。

    等这些臣子进来后,朱慎锥端坐在正位,而在他左手略靠前的位置是太子朱敏澜的座位。

    诸位大臣见了皇帝和太子,先上前行礼,朱慎锥摆手赐座,诸人依次入座,等他们坐下,朱慎锥还没来得及开口,工部尚书王命璿就首先发问,斥问皇帝动用锦衣卫一日间抓了这么多人究竟为何,难不成仅仅因为之前朝中顾国恩弹劾一事?或者还是其他原因?

    王命璿这人性格耿直,早年担任过刑部尚书,是朝中著名的硬骨头。后因为得罪了人在崇祯年丢了官职,被打发回乡养老去了。朱慎锥担任监国后,起复了不少臣子,王命璿就是其一,但王命璿回京后,却没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刑部尚书,反而转任了工部尚书。

    任命王命璿为工部尚书,朱慎锥看重的是他的铮铮铁骨和忠诚耿直的性子,而且永明朝的工部和之前的工部不一样,由于新军的原因再加上大明火器的进步,朱慎锥对于工部格外上心,不仅让孙元化调任工部任职,还特意把王命璿摆在了工部尚书的位置上,目的就是加强工部的工作效率,改变之前工部尸位素餐的局面,协助进行军制和军中战法的改革。

    而王命璿也不负期望,在这个位置上干的兢兢业业,扭转了之前工部糟糕的局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今日来养心殿之前,王命璿心里就憋着一口气,皇帝突然动用锦衣卫大肆搜捕这么多官员和百姓,这实是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尤其是还用军队驱散了太学生、学子等,抓捕了其中好些人,更让王命璿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皇帝的这种作为简直无法想象,如此肆无忌惮动用厂卫,自魏忠贤之后从未有过,难不成当今天子是想以厂卫替代朝廷治国么?大明刚刚恢复元气,这一切都来之不易,皇帝如此倒行逆施,大明岂非又将危在旦夕?

    面对王命璿毫不客气地斥问,朱慎锥并没有生气,反而坐得稳稳当当。

    他的目光朝着众人望去,开口问道:“诸位先生今日来找朕,恐怕都和王先生是一样的想法吧?是为了劝谏朕来的?”

    “陛下,锦衣卫在京中大肆搜捕,眼下京师人心惶惶,甚至还出动武力驱逐太学生和士子抓捕多人,如此行径更让人匪夷所思。陛下虽是大明之主,却也不能如此肆意妄为,臣等进宫求见陛下,冒死谏言,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臣等恳求陛下收回成命,慎用厂卫,行以国法,这才是治国之道啊!”几位臣子站了起来,恳切地对皇帝道,其中不仅有首辅温体仁,还有张瑞图、杨嗣昌、钱谦益等,就连王晋武也装模作样在人群中附和着说道,可眉目中却和忧心忡忡的其他人不同,一副敷衍的模样。

    王晋武今天来就是打酱油的,毕竟他是内阁阁老排名第三,内阁全来了,他总不能不来吧?瞧着他这幅模样,朱慎锥不由得暗暗好笑,要是没外人在,说不定直接上去踢他一脚,骂上几句你小子来凑什么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