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夜深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能臣
小
大
一辆马车在官道上缓缓行驶着,清明过后,这天气明显暖和了起来,万物都在复苏,官道两旁到处可见绿色点点,还有一些黄色、红色、紫色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见到此景,堵胤锡不由得想起了这首诗,这是宋时朱熹的《春日》,而远处的农田中,还能看见当地的农民正在地里忙碌着,更增添了春日的情趣。
这番景色让堵胤锡心中无比感慨,因为仅仅几年前他现在所路过的区域可以说是人间地狱都不为过。由于各地灾荒和朝廷对百姓无休止的暴征横敛,百姓们都活不下去了,到处都揭竿而起,内乱横生。
那时候大明处处都是战火,而灾荒的缘故更让百姓走投无路,别说粮食了,就连寻草根吃都难,快要饿死的老百姓们只能吃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
那时候的大明已到了摇摇欲坠大厦将倾的地步,朝廷虽到处平定叛乱,可流寇却是越杀越多。
这哪里是什么乱军乱民啊,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啊!而现在却和当初完全不同,展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当今圣上,永明皇帝朱慎锥掌控朝廷后开始的。虽然作为正牌子的进士和读书人,堵胤锡对朱慎锥这种以臣子的身份假借靖难为由上台,并取代崇祯皇帝成为大明天子从心底里抗拒,更表达过强烈的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不得不承认朱慎锥当皇帝可比崇祯皇帝在位强了百倍。
虽然许多人都称赞崇祯皇帝是一个明君,尤其是崇祯皇帝刚刚登基时就果断处置了天怒人怨的魏忠贤和阉党,大力重用提拔朝中的清流,表现出一副英主的气象。
可后来,崇祯皇帝所做的一切却让人失望透顶,他虽有想成为明君的追求,却没有半点明君的能力,而且在他在位期间大明可以说是江河日下,国家乱的一塌糊涂,叛乱四起,民不聊生。
反观朱慎锥,入京师后先监国后摄政,再登基为帝,短短数年中不仅平定了内乱,更遏制了辽东的战局,而且在他的手中百姓得到了喘息之机,朝廷对地方进行大幅度的减免,取消了崇祯皇帝在位时期的所有强加税赋。不仅如此,还拨款恢复生产,稳定地方,短短数年中国家就得到了极大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
前后相比短短数年,彷如两个世界,更让堵胤锡心中佩服无比。国家有这样的皇帝,这是国家之福,更是百姓之福,而之前对皇帝上位的不满,也随着时间渐渐淡去,从而彻底消散。
堵胤锡是崇祯十年的进士,崇祯十二年时他在南京户部当主事。
崇祯十三年正月,他转任北新钞关分司之职。在这个职务上申明课则,革除积弊。
当时恰好淫雨连绵,米价昂贵,商船不至,他就出台免税招商办法,不久商船就陆续到来。这年的十二月,天灾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特为减餐,停止宴会,不听音乐,茹蔬食粥。同时,他赈济灾民,每人半升,隔日一次,共给米200石,赖以活者万人。
从这些来看,堵胤锡不仅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清官,但因为在任上得罪了当时的既得利益,北新钞关分司的职务并没有干上太久,为了把他赶走,当时的商人勾结东林党人暗中下手,以为他升官的理由直接把他打发去了长沙,当了长沙知府。
虽然长沙知府的官职要比北新钞关分司的职务高两级,可问题这不是官职高低那么简单。首先北新钞关分司的官职可不普通,虽然级别不高手中的权力却是不小,换句话来说相当于一地海关的关长,是大明七大钞关之一,不仅掌控着大运河的货物流通,更负责进出口贸易的管辖,此外还有地方的行政权力,这可是一个富得流油的衙门,假如堵胤锡愿意和当地士绅还有官员同流合污,轻而易举就能赚上几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在北新钞关分司的职务上根本就是小意思,只要在这个职务上安稳呆上几年,上百万都是轻而易举,可惜堵胤锡是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更心怀百姓,就这样仅仅干了一年就被人使坏给踢走了。
去了长沙当知府虽然表面上是升官,可这个官却不是那么好干的。堵胤锡去长沙的时候正好是流寇闹的最凶的时候,长沙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是流寇进攻的目标之一,如果流寇直接打来,凭借长沙的兵力很难守住,一旦城破就是以身殉国的结局。
但堵胤锡明知道这个情况却依然赴任,到了长沙后他不仅在短时间内处置了长沙府累积的三百多件案子,还以知府的名义招纳军士组建民团,练兵备战。
在他当知府的几年中,亲自领军击退了多股流寇的进犯,保住了长沙安危。同时还在当地鼓励生产,收拢流民,安置灾民,开仓救济,深得百姓爱戴。
之后因为政绩卓然,再加上中原流寇势大,朝廷特意升了堵胤锡两级官衔,继续留任长沙知府,同时兼武汉和黄州兵备道。
当了兵备道不久后,京师大变,朱慎锥以靖难名义入京掌控朝政,软禁了崇祯皇帝。在长沙的堵胤锡闻讯破口大骂,甚至想过起兵勤王打算,可还没等他做出安排,朱慎锥以雷霆万钧之势就先解决了几支勤王部队,再拉拢了李太妃,以先帝太妃名义下旨封朱慎锥为郡王,并挟崇祯皇帝下圣旨让其总揽朝政,压制地方。
接下来朱慎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北方长城击退了建奴,随后调集国内军队围剿各地流寇。等最大的流寇高迎祥覆灭后,剩余的流寇流窜于中原各省,朝廷采取了八面张网,步步紧闭的政策进一步围剿,而那时候的堵胤锡为大局考虑配合作战,在彻底剿灭流寇的大战略下立下了功劳。
等平定了内乱后,朝廷又颁布了多项政策,缓和地方矛盾,恢复生产,减免税赋,并拨款赈灾。在这种措施下,堵胤锡也渐渐对朱慎锥有了好感,虽然他当时心中对朱慎锥上位的手段依旧有所非议,但也承认朱慎锥为政能力要比崇祯皇帝强了许多。
等到朱慎锥正式登基后,堵胤锡因为孙传庭的缘故由长沙知府转任西安知府。孙传庭在围剿流寇的时候和堵胤锡打过交道,而且孙传庭作为科举的前辈,早就认识堵胤锡,知道他的能力不俗,当时因为朝廷刚刚设置陕甘总督一职,孙传庭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而因为战乱和天灾人祸,陕西一地破坏严重,孙传庭急需有能力的助手帮他,所以通过关系把他从长沙给调去了陕西。
到了陕西,堵胤锡在西安知府任上干的非常不错,短短数年中就协助孙传庭稳定了地方,生产也逐步恢复。按理说以他政绩和这些年的官职流转早就应该升官了,其他不讲当一个布政使也足够,可后来孙传庭不肯放他走,希望他能在陕西多留几年,商议后在吏部升迁时想了办法,直接让堵胤锡从山西知府升迁为陕西提督学政,这个职务从级别来说仅次于布政使,但因为学政比较特殊更清贵些。
虽然当了学政,可堵胤锡除去学政的工作外还协助孙传庭负责总督衙门的诸多事务,无论是民政还是军政堵胤锡做起来都得心应手,深得孙传庭的信任。这样一干就是好几年,现在堵胤锡再不升官是不可能了,而孙传庭也不会一直把他留在自己手里,毕竟他仅仅只是一个陕甘总督而已,如此能臣继续在自己手下岂非浪费,也委屈了。
就在这个时候,孙传庭听说了台湾被收复的消息,又听说了皇帝准备在台湾设府进行治理,并且着手准备挑选合适的官员当这个知府。
但挑来选去,皇帝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得知这个消息后孙传庭顿时心中一动,他立即就想到了堵胤锡。
以堵胤锡的级别和资历,从学政这个官职上升迁大概率是去礼部为官,当一个礼部右侍郎的官职,或者放到南京礼部当左侍郎。假如不这么安排的话,就是选一省当右布政使了,至于当左布政使虽然也可以,但毕竟堵胤锡的资历还差那么一点点,再加上孙传庭和堵胤锡多年的朋友,两人相交甚深,知道他这个人的脾气,堵胤锡什么都好,唯独一点不喜欢当人家的副手,要当就当主官,假如让他做侍郎,或者当右布政使,恐怕堵胤锡都不会愿意。
而去台湾当这个知府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堵胤锡能力极强,不仅懂民政也懂军事,而且还当过学政,可以说他在军政各方面几乎没什么弱点,而且他的为人也没问题,虽是清官却不迂腐,做事灵活多变,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区区一个台湾知府对别人来说或许很难,可对堵胤锡而言却完全不是问题。
何况孙传庭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或许觉得台湾这个地方刚刚设府是个不毛之地,去了那么等于发配海外,前途渺茫。可孙传庭是什么人?别说他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再加上他和皇帝的关系更不是常人能比的,他一眼就看出朝廷在台湾设府的真正用意和台湾未来在大明的重要性,如果能当好这个台湾知府,在这个任上做出成绩来,只要干上几年,凭借这份功劳必然成为朝中重臣。
到时候堵胤锡别说一个福建布政使了,哪怕就算是入京当一部尚书或者地方当总督都是轻而易举的,别忘了台湾不仅归福建管辖,还受中枢双重管辖呢,台湾知府可以直接面圣,奏折直上天庭,这可是大明所有知府中独一份的,仅此说台湾知府是天下第一知府丝毫不为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见到此景,堵胤锡不由得想起了这首诗,这是宋时朱熹的《春日》,而远处的农田中,还能看见当地的农民正在地里忙碌着,更增添了春日的情趣。
这番景色让堵胤锡心中无比感慨,因为仅仅几年前他现在所路过的区域可以说是人间地狱都不为过。由于各地灾荒和朝廷对百姓无休止的暴征横敛,百姓们都活不下去了,到处都揭竿而起,内乱横生。
那时候大明处处都是战火,而灾荒的缘故更让百姓走投无路,别说粮食了,就连寻草根吃都难,快要饿死的老百姓们只能吃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
那时候的大明已到了摇摇欲坠大厦将倾的地步,朝廷虽到处平定叛乱,可流寇却是越杀越多。
这哪里是什么乱军乱民啊,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啊!而现在却和当初完全不同,展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当今圣上,永明皇帝朱慎锥掌控朝廷后开始的。虽然作为正牌子的进士和读书人,堵胤锡对朱慎锥这种以臣子的身份假借靖难为由上台,并取代崇祯皇帝成为大明天子从心底里抗拒,更表达过强烈的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不得不承认朱慎锥当皇帝可比崇祯皇帝在位强了百倍。
虽然许多人都称赞崇祯皇帝是一个明君,尤其是崇祯皇帝刚刚登基时就果断处置了天怒人怨的魏忠贤和阉党,大力重用提拔朝中的清流,表现出一副英主的气象。
可后来,崇祯皇帝所做的一切却让人失望透顶,他虽有想成为明君的追求,却没有半点明君的能力,而且在他在位期间大明可以说是江河日下,国家乱的一塌糊涂,叛乱四起,民不聊生。
反观朱慎锥,入京师后先监国后摄政,再登基为帝,短短数年中不仅平定了内乱,更遏制了辽东的战局,而且在他的手中百姓得到了喘息之机,朝廷对地方进行大幅度的减免,取消了崇祯皇帝在位时期的所有强加税赋。不仅如此,还拨款恢复生产,稳定地方,短短数年中国家就得到了极大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
前后相比短短数年,彷如两个世界,更让堵胤锡心中佩服无比。国家有这样的皇帝,这是国家之福,更是百姓之福,而之前对皇帝上位的不满,也随着时间渐渐淡去,从而彻底消散。
堵胤锡是崇祯十年的进士,崇祯十二年时他在南京户部当主事。
崇祯十三年正月,他转任北新钞关分司之职。在这个职务上申明课则,革除积弊。
当时恰好淫雨连绵,米价昂贵,商船不至,他就出台免税招商办法,不久商船就陆续到来。这年的十二月,天灾流行,百姓生活困苦,他特为减餐,停止宴会,不听音乐,茹蔬食粥。同时,他赈济灾民,每人半升,隔日一次,共给米200石,赖以活者万人。
从这些来看,堵胤锡不仅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清官,但因为在任上得罪了当时的既得利益,北新钞关分司的职务并没有干上太久,为了把他赶走,当时的商人勾结东林党人暗中下手,以为他升官的理由直接把他打发去了长沙,当了长沙知府。
虽然长沙知府的官职要比北新钞关分司的职务高两级,可问题这不是官职高低那么简单。首先北新钞关分司的官职可不普通,虽然级别不高手中的权力却是不小,换句话来说相当于一地海关的关长,是大明七大钞关之一,不仅掌控着大运河的货物流通,更负责进出口贸易的管辖,此外还有地方的行政权力,这可是一个富得流油的衙门,假如堵胤锡愿意和当地士绅还有官员同流合污,轻而易举就能赚上几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在北新钞关分司的职务上根本就是小意思,只要在这个职务上安稳呆上几年,上百万都是轻而易举,可惜堵胤锡是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更心怀百姓,就这样仅仅干了一年就被人使坏给踢走了。
去了长沙当知府虽然表面上是升官,可这个官却不是那么好干的。堵胤锡去长沙的时候正好是流寇闹的最凶的时候,长沙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是流寇进攻的目标之一,如果流寇直接打来,凭借长沙的兵力很难守住,一旦城破就是以身殉国的结局。
但堵胤锡明知道这个情况却依然赴任,到了长沙后他不仅在短时间内处置了长沙府累积的三百多件案子,还以知府的名义招纳军士组建民团,练兵备战。
在他当知府的几年中,亲自领军击退了多股流寇的进犯,保住了长沙安危。同时还在当地鼓励生产,收拢流民,安置灾民,开仓救济,深得百姓爱戴。
之后因为政绩卓然,再加上中原流寇势大,朝廷特意升了堵胤锡两级官衔,继续留任长沙知府,同时兼武汉和黄州兵备道。
当了兵备道不久后,京师大变,朱慎锥以靖难名义入京掌控朝政,软禁了崇祯皇帝。在长沙的堵胤锡闻讯破口大骂,甚至想过起兵勤王打算,可还没等他做出安排,朱慎锥以雷霆万钧之势就先解决了几支勤王部队,再拉拢了李太妃,以先帝太妃名义下旨封朱慎锥为郡王,并挟崇祯皇帝下圣旨让其总揽朝政,压制地方。
接下来朱慎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在北方长城击退了建奴,随后调集国内军队围剿各地流寇。等最大的流寇高迎祥覆灭后,剩余的流寇流窜于中原各省,朝廷采取了八面张网,步步紧闭的政策进一步围剿,而那时候的堵胤锡为大局考虑配合作战,在彻底剿灭流寇的大战略下立下了功劳。
等平定了内乱后,朝廷又颁布了多项政策,缓和地方矛盾,恢复生产,减免税赋,并拨款赈灾。在这种措施下,堵胤锡也渐渐对朱慎锥有了好感,虽然他当时心中对朱慎锥上位的手段依旧有所非议,但也承认朱慎锥为政能力要比崇祯皇帝强了许多。
等到朱慎锥正式登基后,堵胤锡因为孙传庭的缘故由长沙知府转任西安知府。孙传庭在围剿流寇的时候和堵胤锡打过交道,而且孙传庭作为科举的前辈,早就认识堵胤锡,知道他的能力不俗,当时因为朝廷刚刚设置陕甘总督一职,孙传庭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而因为战乱和天灾人祸,陕西一地破坏严重,孙传庭急需有能力的助手帮他,所以通过关系把他从长沙给调去了陕西。
到了陕西,堵胤锡在西安知府任上干的非常不错,短短数年中就协助孙传庭稳定了地方,生产也逐步恢复。按理说以他政绩和这些年的官职流转早就应该升官了,其他不讲当一个布政使也足够,可后来孙传庭不肯放他走,希望他能在陕西多留几年,商议后在吏部升迁时想了办法,直接让堵胤锡从山西知府升迁为陕西提督学政,这个职务从级别来说仅次于布政使,但因为学政比较特殊更清贵些。
虽然当了学政,可堵胤锡除去学政的工作外还协助孙传庭负责总督衙门的诸多事务,无论是民政还是军政堵胤锡做起来都得心应手,深得孙传庭的信任。这样一干就是好几年,现在堵胤锡再不升官是不可能了,而孙传庭也不会一直把他留在自己手里,毕竟他仅仅只是一个陕甘总督而已,如此能臣继续在自己手下岂非浪费,也委屈了。
就在这个时候,孙传庭听说了台湾被收复的消息,又听说了皇帝准备在台湾设府进行治理,并且着手准备挑选合适的官员当这个知府。
但挑来选去,皇帝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得知这个消息后孙传庭顿时心中一动,他立即就想到了堵胤锡。
以堵胤锡的级别和资历,从学政这个官职上升迁大概率是去礼部为官,当一个礼部右侍郎的官职,或者放到南京礼部当左侍郎。假如不这么安排的话,就是选一省当右布政使了,至于当左布政使虽然也可以,但毕竟堵胤锡的资历还差那么一点点,再加上孙传庭和堵胤锡多年的朋友,两人相交甚深,知道他这个人的脾气,堵胤锡什么都好,唯独一点不喜欢当人家的副手,要当就当主官,假如让他做侍郎,或者当右布政使,恐怕堵胤锡都不会愿意。
而去台湾当这个知府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堵胤锡能力极强,不仅懂民政也懂军事,而且还当过学政,可以说他在军政各方面几乎没什么弱点,而且他的为人也没问题,虽是清官却不迂腐,做事灵活多变,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区区一个台湾知府对别人来说或许很难,可对堵胤锡而言却完全不是问题。
何况孙传庭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或许觉得台湾这个地方刚刚设府是个不毛之地,去了那么等于发配海外,前途渺茫。可孙传庭是什么人?别说他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再加上他和皇帝的关系更不是常人能比的,他一眼就看出朝廷在台湾设府的真正用意和台湾未来在大明的重要性,如果能当好这个台湾知府,在这个任上做出成绩来,只要干上几年,凭借这份功劳必然成为朝中重臣。
到时候堵胤锡别说一个福建布政使了,哪怕就算是入京当一部尚书或者地方当总督都是轻而易举的,别忘了台湾不仅归福建管辖,还受中枢双重管辖呢,台湾知府可以直接面圣,奏折直上天庭,这可是大明所有知府中独一份的,仅此说台湾知府是天下第一知府丝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