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一日一旨

杨沅并不知道那几位老宰相,正在忧心忡忡地考虑着大宋帝国的未来。

他们一辈子做大宋的官,其中还有北宋时期的进士。

已经是土埋脖子的人了,你想让他们改变观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杨沅虽不知道,可他纵然知道了也不在意。

他很清楚,当他横下心来想做些什么的时候,古人的那套价值观念,是约束不了他的。

当那些道德规范不能成为他的枷锁的时候,他就会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些大将军一样的人物。

他的刀把子里,才能出政权。

那些有的没有,不过都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不过是给士大夫们提供一块遮羞布。

有,固然好。

没有,也不影响什么。

再者说了,李师师还在以大儒……大宗师……

不!现在俨然已经是半圣的木易先生的身份,在给他造势。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不不不,辩的不合我的心意怎么办?

我自己做大儒,自己辩!

更何况,杨沅所没记住的是,这几位老人家年纪都大了。

在本来的历史上,也就这两年的功夫,他们陆陆续续也就该归西了。

杨沅哪怕是真想更进一步做些什么,也需要时间培养更雄厚的班底,需要养望、需要造势。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就这段时间,就足以耗死这些老人家。

杨沅回府,刚刚换了一袭道服,正想和鹿溪说起要和钱家结亲的事儿。

忽然,大壮就跑进来禀报,说是有四位官员造访。

杨沅一听四人名姓,便让大壮把人带去书房。

这四人,就是萧毅然、卢承泽、范成大、虞允文。

居移气,养移体。

这四位现在气度与往昔已经大不相同了。

萧毅然和卢承泽是天官衙门手握重权的官员,天下文官,四品以下,吏部一言而决。

四品以上,吏部也有重要的建议权。

而范成大,是赵璩和赵愭两代皇帝面前的顾问官、办公室秘书官。

眼看着他都要三朝元老了,虽然他不老。

虞允文呢,枢密院副承旨,枢密院制置兵马使,相当于国防部副总参谋长。

这四位联袂而来,当然耐人寻味的很。

昨日杨沅归来,甫一亮相,就是一个“炸”丢了出来,炸得宗阳宫里人仰马翻。

今儿一早,杨沅就内外上下,各种的忙碌,还没顾上这些老朋友。

如今一见面,四人也是由衷的欢喜。

他们问了问杨沅在金国的经历,听到他险之又险的归来经历,哪怕事情已经过去了,也是心惊不已。

当杨沅提到海州都统制王世隆全家之死,四人又不禁沉默了。

大宋对于这种事,早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宇文虚中全家百余口,就是死于大宋内部的争斗。

岳飞也是。

甚至在本来历史上,后来还干出过为了取悦金人,杀了自己的宰相,取其项上人头,送给金国的事情。

这还只是三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其他有些名声不显,但是一心为大宋做事,最后反被大宋坑了的英雄豪杰,也还有许多。

如果换做平时,这几位早就愤懑不平,拍案大骂了。

只是……刚刚发生了杨沅“清君侧”的事,再骂……似乎没什么力道。

虞允文在四人之中年纪最长,因此,最后由他问起了杨沅对于今后朝政的打算。

文人说话,就不同于武将。

武将中不乏文学素养极高的人,比如辛弃疾。

但是,身为武将,性格使然,他无法像文官一样,极尽巧思地用委婉的语言,试探对方的心思。

而虞允文虽任职于枢密院,实则直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游走于“机关单位”的文职官员,这种谈话技巧就高明多了。

杨沅一听就明白了虞允文的意思。

但他不明白这四个人对于他的态度,对于大宋的立场。

而且,未来的事,他也说不准。

鹅王还生死未卜呢,所以立谁当皇帝,都还是个未知数。

他无法准确答复这些老友。

因为他负责,他不确定未来的走向,如今若贸然做出一个什么承诺,以后再食言了怎么办?

所以,虞允文既然打太极,杨沅便也打起了太极。

杨沅讲江山、讲社稷、讲黎庶、讲国内外局势,唯独对于自己未来的安排,只字不提。

在场的几人,全都是进士出身,个个做得了一手锦绣文章,对于揣文解意都很擅长。

在别人听来,全都是一篇冠冕堂皇的废话,他们听在耳中,却自有一番深刻解读。

他们明白了,便也识趣地没有再追问。

但是四人对于杨沅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改变。

于是,有些事情,杨沅通过察颜观色,便也明白了。

次日,于临安士民而言,又是话题满满的一天。

正旦之夜,燕王清君侧,临安城里金戈铁马。

元月一日,趁乱混水摸鱼的数百个泼皮无赖,于各处十字路口公开处斩。

杨沅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给临安府、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皇城司的旨意是:

可抓可不抓的,抓。

可判可不判的,判。

可杀可不杀的,杀!

一场大清洗,民间顿时清静了。

头一晚的大战,只用了一天,就事态平息了下来。

这不,刚到元月二日,一辆辆囚车,便押赴临安城中各交通要道了。

不在同一个地方行刑的原因,听说居然是因为人太多,摆不下。

昨日的满堂朱紫,今日全都是一袭白色的囚服,嘴里含着核桃,双臂捆于身后,被押上刑场,公开处决。

他们的罪状,只是都察院匆匆罗列的,并不完整,但是百姓们听了,已经觉得他们应该死一万次了。

金国海州都统制王世隆被自己人出卖的事情,同时登上了临安的小报。

临安小报今天加刊了,除了详述了王世隆如何被自己人坑害,另一篇文章就是《燕王归来记》。

通过这两件事,被省去了一切流程,直接公开处刑的那诸多文武官员,便被永远钉死在了耻辱柱上。

元月三日,皇帝赵愭便下旨,任命了陈维清、马重远两位官员,进入宰执行列。

没错,就是小皇帝赵愭下的旨意。

这也是他尚未逊位时,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了。

陈维清和马重远,是两位老臣了,也是三朝元老,一直就任职于中书、门下。

论资历,他们当然够格成为宰执,但是论能力、论政绩、论官声,他们不够。

照理说,这两位六十出头的老人家,再熬一段时间,就可以告老还乡了。

到时候皇帝恩典,把他们从副部提拔为正部,风风光光回家养老去,就得了。

谁知道,因为“清君侧”空出来的两个宰执之位,居然落在了他们头上。

而他们在“清君侧”的过程中,明明什么都没干,寸功未立。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

不过,元月四日,朝野间便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宰执了。

因为,元月四日皇帝赵愭又下达了一份任免名单,调整了三衙将领。

既然朝廷认可了“清君侧”的合法性,且又处死了那么多的官员,那么进行一次重大的人事调整,是必须要做的。

但是官员任命是一件很慎重也很严肃的事。

照理说,任何一个重要职位,都是多方反复博弈、再三权衡的结果,更何况是涉及了这么多的重要岗位的人事调整。

如果宰相们不同意、不点头,不签押,那它就不能明发出去做为朝廷的正式任命。

那样的旨意,叫中旨。

胆子小的官员也就认了,可你要是脖子够硬,就是不予承认,那是可以和皇帝直接扛上的。

当然,能不能杠的赢,不好说。

武则天就下过中旨,时任丞相的刘炜之,否决了这道中旨。

于是,武则天让人诬告刘炜之收受归州都督孙万荣贿赂,还跟许敬宗的小妾有染。

刘炜之莫名其妙进了大狱,然后就在牢里被灌了一杯毒酒。

明神宗也曾下过中旨,被当时的首辅沈一贯给驳回去了。

驳回去就驳回去了,明神宗也没把他怎么样。

这两件事,虽然都是宰相驳回去的,却并不是只有宰相能驳回。

中旨是没有经过中书、门下认可的圣旨,不合法,任何一个官员都有权驳回。

只不过官越小,敢驳斥圣旨的越少。

而且圣旨下来,宰相通常都是最先知道的,所以从宰相手里驳回也就更常见一些。

但是现在宰执班中有个陈维清,还有一个马重远。

这两位准备退休的老大爷,从副部直接跨越到副国的唯一使命,就是负责盖章。

所以,以小皇帝赵愭的名义颁布的这份任免名单,不是中旨,是堂堂正正的朝廷任免文书。

它完全合法。

在这份任免名单上,步军司统帅吴挺,殿前司统帅还是赵密,可是殿前司副帅是杨泽,殿前都虞候是杨寿。

至于马军司,他们在西溪和步军司动过手,所以马帅解甲归田了。

临去职,给他加了个少保衔,也算风光荣归了。

而马帅,则换成了忠义军都统制,山东路经略安抚使辛弃疾。

他太年轻、他资历不足?

不会啊,他可是从忠义军都统制,山东路经略安抚使的高位上调过来的。

小皇帝赵愭之前封了辛弃疾一个听起来特别炫、级别特别高的官,虽然他连俸禄都没地方领。

结果,他居然真从金国回到大宋了。

那他这个官,当然就有效。

元月四日,就只是调整了三衙禁军的统帅级官员,百官们虽然惊讶,但还勉强可以接受。

但,元月五日,又是一道旨意下来,这一下,朝堂之上,可真是炸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