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处有青山擎天小手

第421章 后山闲人莫道晚

天下第一山,圣山。

一阁二殿三峰,坐落在方圆上百里的圣山之上。

最东边的望海峰,最南边的天谕殿。

西南方向天衍殿,南峰临崖主序阁。

各有各的景色。

望海峰面朝一望无际的东海,东边悬崖名为断天崖。

断天崖高约百丈,汹涌波涛时刻冲刷。

天元大陆的第一缕阳光,每天同一时间,都会在断天崖上升起。

南边天谕殿最庞大,是圣山上人最多的地方。

低头忙碌的人进进出出,也是圣山最热闹的地方。

作为天下第一修行圣地的圣山,山上也不全是修行之人。

归属于圣山管辖的各路巡使,也是有凡间武者与普通人存在的。

不过这些人的活动范围只限于南方天谕殿,毕竟天谕殿是处理圣山一切对外事务的地方。

回山禀报也是来此,除非主序阁阁主召见。

与天谕殿庞大的建筑群相比,天衍殿所在的山峰小了许多,但也高了许多。

第一代天衍殿主说过,站得高,离着星空便近,能瞧得清楚。

不过周天星衍术对天赋要求极高,所以天衍殿的人少的可怜。

在山中修行的弟子只有八九人。

可这还是天衍殿弟子最多的时候呢。

百年前少时,天衍殿只有一位修行之人。

便是如今天衍殿主晋天星的师父,四绝钟万爻。

两殿往北,望海峰以西,一个十分宽敞的白玉台坐落在江南高山之上的一块空地之中。

巨台全以玉石铺成,每一块的大小完全统一,整个地面洁白如玉。

或许不是如玉,就是玉。

方台名为止戈。

意为刀兵入鞘,天下太平。

所以这止戈台上不见任何刀兵。

止戈台北,山峰之上,依山而建楼阁中,有一座格外引人注目。

建筑风格很是常见,但楼阁之上的三个烫金大字,提醒着这楼阁的不平凡。

上面只有三个字。

主序阁。

圣山一阁的主序阁。

天下地位最高的地方。

几处出口入口没人看守,也用不着看守。

自打这三个字挂上之后,从没人在这阁前,在这玉台之上闹过事。

只要圣山所属,想进便进。

所以常见有人出没,不过大多都是主序阁中弟子。

外来的人都是各峰各殿弟子,前来也是探讨切磋,不过止戈台上较量是万万不敢的。

主序阁往北,便是蓝如水修行之地,圣山南剑峰。

比主序阁和天谕殿的排场小了许多。

来往之人大多持剑,走起路来脚下生风。

颇有剑意凌厉之势。

江南所有建筑都在山中,但相比于圣山的庞大,建筑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茫茫群山中也有着许多洞府。

有要闭关的圣山之人在其中修炼。

也有些不喜喧嚣的长老之类,安静享受着山中的安宁,去突破那虚无缥缈的境界。

只有圣山有事时,这些人才会出来。

不过已经很久没人出来了。

所以在圣山修行的弟子中,只要没被收为关门弟子,在这山中游荡之时,便有被隐居在此的长老看中的可能。

这是易年到了圣山之后才知道的事情。

圣山收徒,到了山中之后,便由传功长老首先开启修行之路。

这中间,被长老或是峰主殿主阁主看中的,便会收为关门弟子。

被圣山选中之人已是上上之姿,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的,更是天才。

桐桐,蓝如水,剑十一,便是如此。

剩下的人,便继续跟着传功长老修行,或是独自修行。

运气好的,碰上个隐世长老,得些真传,实力便可能突飞猛进。

运气不好的,圣山这种环境下修行,也比外面强了太多。

剑十一他们几个是大人物的关门弟子,这地位便要比王林那种有师父但也算没师父的弟子高出许多。

所以剑十一口中的大师兄木凡,年纪明明比王林要小上许多,剑十一他们还是一口一个大师兄,是因为这个师兄弟的称呼,是关门弟子中的称呼。

修行是件很枯燥又很耗费精力的事情,没那么多的心思去管教徒弟。

大多都是修为到了瓶颈或是感觉终生无望之后,怕这一身本领失传,才会收关门弟子。

其余皆是记名弟子。

白笙箫就剑十一这么一个徒弟,宋令关也就蓝如水这一个徒弟。

南北剑峰对弟子的培养,多是由传功长老操劳。

长老懒时,便由拜师早的师兄师姐传授。

这两位峰主偶尔会指点上几句,或是统一传个法,至于能领会多少,便看个人天赋悟性了。

世间宗门,大抵如此。

南剑峰北,便是滔滔离江,离江北岸,便是剑十一的修行之地,北剑峰。

圣山江北比江南安静许多。

因为人少。

除了北剑峰外,只有一峰。

圣山最北边的近晚峰。

这近晚峰在圣山最北面,圣山上大多人都叫着后山,近晚峰三个字很少有人提及。

而这近晚峰在圣山之上是个十分特殊的地方。

晋天星口中的修行圣地,充满生机的万木林便生在近晚峰东边。

而近晚峰西边,是桐桐曾经提过的藏书阁。

圣山所有的藏书,都在这里。

可以抄书带走手稿,可以里面随意翻看,但原本不能带走。

里面藏书种类繁多,数目庞大。

文人诗词,强者感悟,天文地理,功法修行,应有尽有。

而且不时还会有人送来新书,游历在外的圣山之人觉着好的,便会带回来。

所以藏书阁的书,越来越多。

这藏书阁,是圣山一处安静又热闹的地方。

热闹,是因为这里时常有人。

安静,是因为看书时候都很安静。

而坐落在藏书阁与万木林中的近晚峰,按理说应该是个热闹地方,但这里却安静至极。

没有旁处的亭台楼阁,一座低矮的平坦山峰之上,三间竹屋,屋外一个罩着简易雨棚的灶房,便是近晚峰的全部建筑。

通向近晚峰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尽头,一处宽敞地方上的三间竹屋尽收眼底。

小路在一块写着近晚峰的木牌时分了岔,东边通向万木林,西边通向藏书阁。

夕阳西下之时,近晚峰上,外面灶房正升着炊烟,一个身着干净衣衫的男子里面忙着,动作十分娴熟。

灶房虽然简陋,但收拾的干干净净。

灶下的火燃的正旺,上面笼屉上冒着白雾。

那男子伸手撬开了一点儿,眯着眼睛往里瞧了一眼,又闻了闻,满意的点了点头。

放下笼屉盖子,拿着勺子从旁边坛子里挖了半勺猪油,想了想,又敲回去了一些。

洁白的猪油下锅之后渐渐融化,透明油水发出噼啪响声,待得油烟起时,早已备好的一盘精肉下锅,光亮的勺子在那熟练的手中快速挥动着,香味顿时传遍了小小山峰。

精肉变色,青菜入锅,过油之后,勺子从旁边罐子里盛了些细盐,想了想,又敲回去了一点点。

细盐入锅,这简单的青菜炒肉的香味比之前浓了些。

菜好时,盛在了盘子里,端到了竹屋前的小小方桌之上。

另一口灶台上的正烧着的石锅,盖子上面气孔蜂鸣。

男子拿着抹布包着手,拿起盖子瞧了瞧,里面的烫正好熬好。

捧着石锅耳朵,端上了桌。

旁边菜园子里揪了把青菜,用打好的山泉水洗了几遍,一点泥垢不留,沥水篮子盛着,也上了桌。

掀开最开始的笼屉,里面八个白滚滚圆乎乎冒着香气的大包子正好熟了。

夹子夹着,摆进了盘子。

盘子太小,起了摞。

男子小心翼翼拿着,走到了方桌旁边,小心放下。

这要是掉了,怕是要白忙了。

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晚饭做好,男子看向东边竹屋,喊了声小师弟,饭好了。

这人,自然不是易年。

修行或是学医有天赋的易年,对做饭这个事情真的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

易年的动作或许熟练,但那味道,不敢恭维。

男子看上去三十左右,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

身材匀称,不高不瘦。

一头长发梳的整整齐齐,身上衣服纤尘不染。

若不是做菜沾了些味道,感觉能更干净几分。

一双小手比易年大不了多少,十指纤细,煞是好看。

此时,正盯着竹屋东边的门。

少时,门开。

没有乌衣巷中那破旧二楼开门时的吱呀声。

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搓着脸的易年从房中出来,看见方桌前的男子,打了个哈欠,有气无力的开口说道:

“早啊,莫师兄。”

被易年称为莫师兄的男子听见,微微一笑,指着已经落山的夕阳,开口说道:

“不早了,若是再晚点儿,这晚饭都要成宵夜了。”

易年尴尬一笑,走到灶房了打了盆水胡乱洗了把脸,拿着挂在东屋窗口下的毛巾擦了擦。

坐在方桌前,看着桌上饭菜,对着已经坐下开动的莫师兄开口说道:

“宋师兄真的是太能喝了,自打我上山之后,这一个月的时间比我二十年喝的酒都多,前一天的酒没醒呢,第二天的酒又续上了,我感觉我现在说话都带着酒味儿。”

易年说着,拿起了面前包子,大口啃了起来。

这味道可以,不过比医馆隔壁二胖哥的手艺差了些。

那莫师兄听见易年抱怨,放下筷子盛了碗汤递给易年,开口说道:

“烫里加了些解酒药材,菜都做的少油清淡了些,趁着宋师兄今天没来,好好吃顿饭吧。”

说着,有些同情的看了易年一眼,端起碗吃了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小路上传了过来。

“小师弟,师兄弄了坛八十年的陈酿,今夜趁着如水不在,咱俩好好喝上一杯,昨天都有些不尽兴,哈哈哈。”

易年在听见这个声音之后,小脸立马白了,起身便往西边的林子里钻去,边走边回头对着姓莫的男子说道:

“莫师兄,我出去避避,包子给我留两个,晚点儿我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