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奇迹
李前进拿著大喇叭一喊,这群人忽啦一下散落在了通道里。
他们大多还是看热闹,没想买鱼。李前进一看各组都准备好了,偷偷一挥手,气氛组上场。
“给我来五斤!”隋发大声嚷著:“这稻田养的鱼我在南方当兵时吃过。老他妈的好吃了,这回咱们北方终于也有了。”
“你买五斤吃得了吗?”旁边看热闹的人问他。
“袋里装点水,赶紧回家放盆里,养一两天没问题。五斤看著挺多,你以为这鱼天天有呢?咱们这一年一季稻,再想吃明年趁早吧!”
“我也来五斤。”
其他气氛组成员趁机跟上,急吼吼的嚷嚷。
大家一听是这么回事,再想吃没了,想买不想买的也跟著一股脑的买。
他们这一代人,是多么善良、多么轻信、多么纯洁。
“给我来二斤。”
“我来两条。”
一切都按李前进的设想进行。几十人组成的团队慢慢的运转起来。
春妮掀开锅盖,鱼香一下漂出老远。
“哎,这什么味?”
“炖好的稻花鱼,想尝的到这边来。”春妮扎著围裙微笑著招乎,凡是想尝的人都得到一根竹签。
不光鱼香,秀美的小厨娘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唔,真香!妹妹你这鱼是怎么炖的,教教哥哥……哎呀!”
凑上来一个流里流气的混混刚想往春妮身边挤。
站在春妮身边抱著孩子的李晓萍可不是心慈面软的人,手中的刀一闪,刚递过来的咸猪手被划开一道手指长的血口子。
鲜血一下滋出来,吓得混混大叫,再看李晓萍,手里又什么都没有了。
扫了眼她那冷厉的目光一声不敢吱,钻进人群跑了。
旁边还有几个想搭讪的都往后缩了缩,这是个敢下手的练家子啊!
春妮对刚才发生的事一点都不在意,一心扑在她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中。
“大爷你尝尝,尝好了你再买。”
老大爷尝了一口,一指锅里的鱼说:“丫头,我买你做好的行不行?”
春妮笑说:“大爷,这个可不行,你看你身后还有许多没尝到的呢。”
后边的顾客指责大爷说:“就是,你这老爷子想吃独食!”
老大爷白了身后一眼,用竹签又扎了块鱼肉送嘴里才不情不愿的倒出地方,转身就去排队买鱼去了。
这些尝过的都跟老爷子的表现差不多,叭嗒叭嗒嘴直奔买鱼通道去了。
小广场上一下热闹起来。
不少走过路过行人被热闹吸引过来,停下来一打听,这就是报纸上说的稻花鱼,也参与到抢购的队伍中。
“三斤高高的,二块一。我给你装好,慢走!”
“二斤半,一块七毛五,你拿好慢走。”
……
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顿时让顾客们感觉不一样。
钱花出去了感到舒心。
随著生产能力的提高,产品日渐丰富。市场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
一些高高在上的国营商店一时转变不过来,第一个被市场淘汰。
太阳慢慢升高。
来广场的人越来越多。
葛虹真的在报纸上写了一篇关于稻花鱼的小结。
她这一写更加助推了稻花鱼的热度。无数半信半疑的人彻底信了,都奔到道里菜市场门前。
李前进之前的预案果然起了大作用,十条通道井然有序,每个都排著一百多人的长队。
现场在他们的控制下忙而不乱。
慕名而来的人蜂拥而至,车厢里的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卖到下午,李前进拿著个喇叭来回奔忙,看著车厢里的鱼量果断拉起警戒线。
排队的这些人买完鱼,车厢里的鱼也基本售罄。
“唉,什么情况,怎么拦上了?”
后来的人一看顿时不干了。
李前进拿著大喇叭解释:“哥们,是鱼卖没了,你排半天到时买不到多窝火!”
“你们宣传的这么神,怎么整那么点鱼糊弄?”
“可不是糊弄,我们今年一共九十亩地,出鱼三万多条。等排队的顾客买完全部售完!”
“三万多条都卖了?”
警戒线外站著的人有些后悔,万万没想到鱼还有卖完的时候。
警戒线里的人乐了,好险呐!
这时又来了一波抢购的,见拉上警戒线了很多人悔得直跺跺脚!
“我说兄弟,不就是没买到鱼吗,至于吗?”
“我们是早上过来买的,中午就回去炖了,结果一尝,太他妈的好吃了!吃完饭赶紧跑过来想再买几条,你看这……唉,早上多买点好了!”
他们这帮人一说,没买到的更加抓耳挠腮。
有聪明人偷偷拉住李前进说:“小伙子,万一这些人买不完,剩下的你卖我点。”
李前进摇头,“哥们,我们这帮人忙乎一天了,剩下的我们得犒劳一下自己。”
他还真不是糊弄人,大家跟著他忙乎一天,中午就吃了点馒头和大葱蘸大酱。
晚上可不能再将就。
最后一个顾客称鱼、结账离开。
李前进高兴的大喊:“收摊回家!”
几十人同时爆发一阵欢呼,从早忙到晚的他们累坏了。
计划经济时代排队买紧俏物资是常有的事。然而他们却把普普通通的鱼卖出了奇迹。
在这待了一天的叶知秋完整的记录稻花鱼的销售奇迹。
一天的时间就卖了三万条鱼。
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市场营销所创造的奇迹。
黑色的钢笔,握在叶知秋的手中,在一页硬皮笔记本上写出了一行行秀丽的字型。
她的手很白皙。
那支钢笔,笔杆挺粗,已失去了光泽,变得乌旧。
完全裸露的笔头有如古兵器方天戟,笔尖磨秃了,磨短了,磨斜了,写字只能侧著笔尖才流利。
它是拧帽的,笔胆也无钢套。
吸墨水时,捏一下,两分钟才能胀起来。
它是一支老式的国产“友谊”钢笔,中国五十年代文化用品的遗物。
价格是一块三毛七分,但已很少有人请售货员拿出来看看了。
人类心理在任何方面总是趋向于追求更新的东西,所以如今它差不多绝迹了。
我们人类保护濒于绝迹的动物那种感情非常仁慈伟大,但淘汰旧产品的“喜新厌旧”的原则毫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