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西晋灭亡敲响警钟,隆兴北伐失败,李隆基说服武则天

刘禅看着面前的金幕,愣住了。

蜀汉群臣看着面前的金幕,也愣住了。

事实上,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这一刻也都愣住了。

在所有的金幕中,统一出现了一条提示。

【系统提示:检测到西晋已经灭亡,该金幕绑定宿主更换为季汉皇帝刘禅,西晋世界改名季汉世界。】

这一下,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心中顿时掀起了滔天巨浪。

【魏武帝曹操:司马懿死了?哈哈哈哈,真是苍天有眼啊!】

【吴大帝孙权:等等,为什么是季汉世界,不是大吴世界?】

【昭烈帝刘备:阿斗,是你吗阿斗!】

季汉世界之中,刘禅看到这最后一条弹幕,猛然回过神来。

一道金光没入他的脑海中,立刻让他明白了金幕的种种用法。

刘禅迫不及待地发了一条弹幕。

【汉中祖刘禅:父皇,是我,我是阿斗!】

【昭烈帝刘备:哈哈哈哈,好,好个阿斗,朕就知道你行,你真的行!】

【昭烈帝刘备:@魏武帝曹操@吴大帝孙权,快来看看朕的好儿子,哈哈哈哈!】

曹操和孙权直接被干沉默了,完全无声无息。

而其他朝代的皇帝们,注意力则集中在了刘禅的称呼上。

中祖?

汉初世界之中,刘邦哈哈大笑。

“好,好啊!”

“没想到除了朕的西汉,刘秀的东汉之外,如今竟然还有一个季汉!”

“啧啧啧,朕的子孙开创了三个汉王朝,这等功业,在华夏独一无二!”

“咱们姓刘的,那是真的厉害啊!”

另外一个西汉世界之中,汉武帝刘彻缓缓点头。

“能收拾东汉破碎河山,谥号为‘中’倒也合适。”

“只不过,为何不是中宗?”

中兴之主,一般谥号应该是“中宗”才对。

董仲舒想了想,道:

“祖宗两字,祖在宗前,比宗要更重。”

“刘禅和其父刘备,乃是皇族旁支,如刘秀一般。”

“这一支能从巴蜀杀出来一统天下,的确也当得起‘祖’的名号。”

顿了顿,董仲舒又道: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刘禅之前,大汉其他皇帝已经获得过汉中宗之号了。”

汉武帝想了想,笑道:

“朕觉得,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刘禅很不错,朕很喜欢!”

反正只要是汉室刘姓皇族后裔当的皇帝,汉武帝自然就高兴!

东汉世界中,刘秀喜笑颜开。

“好好好,朕后继有人,大汉后继有人啊!”

在场的东汉群臣,同样也开心不已。

西汉覆灭,东汉崛起。

东汉灭亡,季汉重生。

这就是前赴后继,这就是继往开来!

宰相宋弘笑呵呵地开口道:

“汉中宗之号,属于西汉宣帝刘询。”

“刘禅此次灭了西晋,也算是超越祖先,一代更比一代强了!”

刘秀嗯了一声,道:

“的确,他能统一天下开创王朝,冠于‘祖’之名也当之无愧。”

说着,刘秀不由有些好奇,便发了一条弹幕。

【光武帝刘秀:各位,你们知道朕的庙号有祖字吗?】

“光武帝”这三个字,显然是谥号而并非庙号。

【明太祖朱元璋:汉世祖。】

刘秀越发高兴了。

世祖,中祖。

代代相承。

大汉的辉煌基业,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也不断持续!

贞观世界之中,李世民呼出一口气。

“金幕的主人竟然真的是可以更换的。”

一旁的李治表情同样也是非常凝重。

原本在李氏父子下意识的想法之中,金幕既然出现,就应该是世世代代绑定大唐李氏皇帝才对。

可现在的结果却恰好相反。

金幕不会绑定任何一个家族,它绑定的只是这条世界线之中的华夏皇帝!

金幕并不是李氏皇族的护身符,它更像是传国玉玺一样的皇帝象征。

李治沉声道:

“父皇,儿臣觉得,这是一个对历朝历代皇帝的警示。”

李世民点头道:

“确实如此。若是有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如司马懿一般倒行逆施,那金幕的出现不但不会帮助这个王朝,反而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李治非常不解地开口道:

“可是,明明金幕之中有那么多的科技、武器,为什么司马懿会搞到灭国了呢?”

在历史上,司马懿建立的西晋好歹还传到了几十年后呢。

西晋灭亡之后,更还有东晋在江南苟延残喘!

李世民笑呵呵地开口道:

“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就能说得通,因为西晋司马氏适应不了社会的进步!”

“金幕带来的固然是国力的提升,但这种提升必须要统治者主动去适应。”

“一旦统治者不能顺应时局做出改变,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此,房玄龄深以为然,开口道:

“陛下说得太对了。自从有了金幕,大唐这些年出现的新东西,简直就是过去几千年的总和!”

“臣和长孙大人这些宰相,每天里都是绞尽脑汁的想要跟上这个时代,就怕什么时候被时代给淘汰掉了。”

新科技,新发展,带来的是新的世界。

大唐这些年来,法律的修订都进行了四轮。

地方上各种官员职位,机构设置的改革,同样也和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不同。

有了这些逐渐的改变,大唐才能迅速适应金幕来到的科技大爆发,成为如今这般强悍的模样。

李世民哈哈一笑,道:

“朕现在也明白金幕评分的意义了。”

“这并不是单纯的评比,而是要让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自身统治秩序究竟是否适应新时代发展,心中有个底数。”

“司马懿之前不就拿过倒数第一吗?这就证明他的西晋的确是不适应这种发展,果然现在就灭国了。”

“由此看来,将来那些在金幕评分之中不及格的国家,应该都会面临亡国危机喽!”

李世民说到这里,干脆把这些想法弄成弹幕发了出去。

反正大唐都拿过第一名了,肯定不需要担心这个。

看热闹不嫌事大!

李世民的弹幕一发出去,历朝皇帝心中也是一惊。

之前九十分以上的皇帝们,基本都非常淡定。

八十分以上的,有那么一点点慌,但是不多。

八十分以下的王朝,那就比较慌了。

东吴世界之中,孙权脸色难看。

“该死,原来这才是分数评比的最大作用。”

在场的东吴群臣,脸色也都很不淡定。

东吴在评分之中,可是拿过倒数第一的!

虽然第二次评分没那么难看了,但总体来说,东吴现在应该是西晋之后最有可能灭亡的第二个国家!

孙权咬牙切齿地开口。

“看来,朕之前的改革还不够,远远不够!”

“大吴需要更快的发展,不然迟早要步西晋后尘亡国!”

……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最终还是决定坚持北伐的赵昚,紧紧地拉住了枢密使张浚的手。

“张卿家,此次北伐,你尽管全力为之。”

“朝中有朕给你诚邀,不管是谁都动摇不了朕北伐的决心!”

已经是白发苍苍的张浚心中也是感动不已,对着赵昚赌咒发誓。

“还请陛下放心,臣此次定要收复汴京,还大宋旧山河!”

张浚心中情感激荡。

差不多三十年前,张浚为了和岳飞争夺指挥权,最终搅黄了一次南宋北伐。

其后张浚罢相秦桧上台,岳飞独力发动北伐,势如破竹,却被赵构、秦桧联手阻止,还害死了岳飞。

时过境迁,岳飞、秦桧都已经死去,罪魁祸首赵构也已经退位。

张浚心中其实对岳飞这个“第一名将”的称号是非常不服气的。

眼下,机会来了。

张浚要对天下人证明,岳飞比不过他!

赵昚正月下达出兵命令,经过四个月的准备后,张浚信心满满地出征了。

按照之前的安排,张浚兵分俩路。

以李显忠、邵宏渊为两路兵马的主将,从两淮齐头并进。

先击破在淮北的金国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然后直接进攻汴京!

此刻川陕方面的吴璘刚刚战败,还在休整。

荆襄方面也只不过是象征性地出动了三万兵马。

两淮地区,成为了宋国和金国方面的主战场。

南宋赵昚隆兴元年五月,宋军正式进入了金国境内,大举进攻。

“杀!”

“冲啊!”

宋军呼啸而至,和金国兵马杀在了一起。

很快,金军纷纷败退。

“投降,我们愿意投降!”

看着面前成排成排跪下交出武器的金军,李显忠得意洋洋,放声大笑。

“赶紧派人回去向张浚大人报捷!”

镜头不断切换。

在各处的战斗中,宋军接连获胜。

【北伐初期,宋军气势如虹,再加上金国内部并未想到南宋当真北伐而导致准备不足,败仗连连。】

【李显忠攻克灵璧,邵宏渊也攻克了虹县。金右翼军都统萧琦、泗州知州薄察徒穆向宋军投降。】

张浚得知消息之后大喜过望。

“快,派人向陛下报捷!”

随后,张浚得意洋洋地看着都督府参事陈俊卿。

“陈大人,你之前也在朝堂上反对北伐,如今这个情况你和陈相公应该也没想到吧?”

陈俊卿闻言也是有些无奈,开口道:

“张相公,陈某当然也是希望能光复汴京的。”

“但眼下咱们击败的无非就是金军的小股部队,还请相公不要骄傲自满。”

张浚哼了一声,道:

“老夫知道你和陈相公也是主战的,但你们只不过就是担心失败嘛。”

“放心吧,老夫蛰伏二十年,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老夫了。”

“这一次,汴京唾手可得!”

张浚一心想要通过北伐来压服陈康伯、陈俊卿这些主战派大臣。

于是他下令李显忠和邵宏渊继续北上,合兵一路进攻重镇宿州。

宿州城外。

南宋诸多投石机不断抛射。

有巨石,也有火药弹。

自从胶西海战和京口水战大获全胜之后,投石机和火药弹就成为了南宋军队最新的大杀器。

由于不需要考虑船只载重的问题,在陆地上这些投石机所投射出来的火药弹,比起海战之中的火药弹大了五倍以上!

巨大的火药弹在宿州城内、城墙上炸开,肆意收割着金军守城士兵的性命。

许多金军士兵直接被烧成了火人,疯狂地惨叫着,从城墙上跳下。

负责攻城的南宋大将李显忠见状心中欢喜不已,赶忙下令:

“可以停止投射火药弹了,攻城!”

在犹如雷霆般的鼓声中,宋军举着云梯就冲了上去。

经过了几天激烈的争夺,宿州城的大门终于被宋军士兵打开。

无数宋军士兵犹如潮水般涌入宿州城,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在宿州以东,邵宏渊哈哈大笑,志得意满。

“这一次咱们先进的城,可没有让李显忠那个家伙占先!”

邵宏渊的儿子邵世雄喜气洋洋地开口道:

“天下人无知,都以为李显忠才是第一名将。”

“今日之后,天下人就应该知道,父亲您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将!”

邵宏渊放声大笑。

宿州是金国和南宋边境的重镇,宿州失守的消息传回金国南京(汴京)之后,负责指挥这一次战争的金国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大惊失色。

“这些该死的宋人是要和大金来真的了。”

“好好好,那就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大金主力究竟是怎么打仗的!”

纥石烈志宁不再迟疑,率领十万主力兵马南下,直指宿州城的十二万宋军主力。

此时的宿州城里,宋军内部也是暗流涌动。

朝廷的嘉奖旨意已经下来了。

李显忠被升为两淮招讨使,邵宏渊被升为两淮招讨副使。

对此,邵宏渊大为不满,回到自己营帐之中后直接拍了桌子。

“老夫功劳不在李显忠之下,竟然只是一个招讨副使?”

邵宏渊这叫一个气啊。

这一路过来,邵宏渊自认为无论是歼敌数量还是作战勇敢程度,乃至击败的金军质量都不在李显忠之下。

哪怕是把李显忠任命为淮西招讨使,邵宏渊任命为淮东招讨使,他都不会这么不满。

邵宏渊的儿子邵世雄也是气愤不已,道:

“朝廷不公,张浚明显就是偏心李显忠那个匹夫!”

邵宏渊怒气冲冲地开口道:

“不除李显忠,老夫咽不下这口气!”

邵世雄目光一转,道:

“父亲,听说李显忠之前在攻破宿州城后,只给了每个士兵们三百钱的赏赐,让将士们都非常不满。”

“咱们不如以这个来做文章,在士兵之中煽动对李显忠的针对情绪。”

“只要将士们的不满到了一定程度,朝廷一定会把李显忠免官,让您来作为这个招讨使的!”

邵宏渊一听,心中顿时意动,连连点头道:

“如此甚好,甚好!”

【邵宏渊因位居李显忠之下而极为不满,竟然派出儿子邵世雄在城内宋军大营中四处散布谣言,扰乱宋军的军心。】

数日后,纥石烈志宁率兵抵达宿州城,双方的一场决战即将展开。

临安府中,赵昚又按照每日的惯例,前来给赵构请安,顺便告知赵构军情。

“攻克宿州了?”

赵构听完后,也不免露出了非常意外的表情。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

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行,往往在某个时刻就会定格了。

定格之后,这个人就不会再有任何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只会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顽固地抗拒着外面世界的变化,坚持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这种人通常会被称为“老顽固”,常见于中年过后的父亲。

已经马上六十岁的赵构,无疑就是这样的老顽固。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逃离汴京的那一刻起,赵构人生思维就已经定格为如下这么一句话:

【大宋打不过金国,必须求和,再怎么屈辱也一定得求和,这才是大宋的存活之道。】

别看赵构这些年来每次爆发宋金战争时总是装模作样地说什么北伐,什么灭金。

但事实上,他的内核是从来没有更改过的。

赵构疑惑地看着赵昚,道:

“皇帝确定不是下面的将领们瞒报大捷吗?”

赵昚哭笑不得,道:

“父皇多虑了,如今的大宋哪里还有瞒报大捷的事情?”

“陈俊卿在提督府出任参事,他已经单独密奏,验证了大捷的确是真的。”

赵构这才放下心来,点头道:

“那就好。皇帝啊,你要警惕这些前线将军,别再搞出一个不听话的岳飞。”

“文官再乱,也无非就是一时之乱。”

“武将一旦乱起来,那就是国朝灭亡的大事了!”

赵昚唯唯诺诺,心中却颇不以为然。

对他来说,可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收复汴京的好消息呢。

镜头切换回了宿州城。

“出击!”

“出战!”

两边的主将几乎是不分同时下达了命令。

紧接着,双方的士兵们交战在了一起。

这场宿州之战,双方杀得极为激烈。

两支已经算是知根知底的军队,各自都有王牌。

金国方面的重骑兵,宋国方面的三弓床弩和投石机火药弹。

这些王牌的各自使出,虽然都能帮助己方大量杀伤敌人,却又不足以让己方取得胜利。

几天的战斗下来,宋金双方都是损失惨重。

纥石烈志宁脸色狰狞。

“这些个该死的宋人,现在竟然这么会打仗了?”

在场的金国将领们一个个心惊胆战,表情难看。

就算是前年讨伐南宋失败,金国在两淮主战场的陆地上也是占据优势的。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才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宋军竟然就已经和能金军杀得旗鼓相当了。

纥石烈志宁平复了一下心情,冷冷地开口道: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辜负陛下对我们的信任。”

“明日继续出战,打到宋军崩溃为止!”

另外一边,李显忠也召集了宿州城内的将领们,加油打气。

“各位,金军伤亡惨重,我们只需要再坚持下去,一定能赢!”

邵宏渊冷着脸坐在一旁,也不开口说话。

李显忠看了邵宏渊一眼,并未与之交流。

自从邵宏渊被任命为招讨副使之后就一直是这个态度,李显忠也懒得理他,只要能听命打仗就行。

翌日。

双方又一次开始了激战。

这一天,双方明显都已经杀到了极限。

李显忠杀得眼红,甚至连自己的亲卫军都全部派上去了。

“给我顶住,金军马上就崩溃了!”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李显忠在前年的时候面对金军不是跑得很快么,为何如今却如此奋勇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前年李显忠是带着两万先锋军单独面对金军的十几万主力。

这纯纯送死局啊。

而且当时指挥李显忠的主将是谁?王权!

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东西,李显忠如果被金军主力包围,压根别指望王权会派一兵一卒来支援。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显忠当然直接跑路了。

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

在提督张浚没有亲临战场的情况下,李显忠就是实际上大宋此次北伐的主将。

只要能打赢金军,收复汴京,李显忠就能做到当年岳飞都没做到的事情!

作为一名武将,这样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

而且现在的南宋皇帝赵昚也是坚决支持北伐的。

这一波只要拼赢了,就算不能成为宰相,至少也能混个枢密使的官职,死后甚至还有希望以王爵之礼下葬!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在李显忠的全力以赴之下,宋军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金军攻势,甚至还连接发动了几次反扑。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李显忠心中突然有了一种感觉。

对面的金军,明显已经有些撑不住了。

只要再打下去,金军应该就要崩溃了!

李显忠抓住了这个灵感,立刻将手中的最后一支预备队也投入了进去。

就在预备队刚刚加入战场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李显忠的侧翼,邵宏渊的兵马却突然崩溃了!

崩溃的原因,是邵宏渊的儿子邵世雄。

邵世雄连番苦战,早就已经疲惫不堪。

正好一支金军冲来,邵世雄竟然想都不想,直接在众目睽睽之下转身逃跑!

邵世雄这么一逃,整个邵宏渊麾下的军队直接崩掉。

邵宏渊麾下指挥的军队足足有四万人,这四万人一崩,南宋自然全军也崩了!

李显忠眼看胜利在望,却完全没想到竟然会出这样的变故。

他一边破口大骂邵宏渊无能,一边也只能撤退。

……

【宿州之战,宋金双方连续数日决战,势均力敌。】

【关键时刻邵宏渊之子邵世雄临阵脱逃,导致南宋主力被金军击败,不得已撤出宿州。】

【宋军离开宿州抵达符离时,被金军主力追上,又一场大战后,宋军主力伤亡超过十万,李显忠、邵宏渊等人仅以身免,史称“符离之战”。】

【符离之战结束后,宋军主力几乎覆没,宣告这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史称“隆兴北伐”。】

【赵昚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发动北伐,比起赵构只知道苟安江南,赵昚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

【然而赵昚先是轻信史浩随意下旨撤军,导致陕西吴璘大败。随后又轻信张浚仓促领兵出征,导致了两淮宿州之战的失败。】

【归根结底,赵昚并不是没有机会,但他这个皇帝的能力却并不足以支撑他完成北伐的心愿。】

宿州大败的消息,传到了临安府。

“什么,竟然输了?”

皇帝赵昚坐在龙椅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赵昚的面前,左相陈康伯和右相史浩脸上都带着几分无奈。

这两位宰相其实都是反对立刻北伐的。

但,赵昚不听啊!

为了支持北伐,赵昚甚至剥夺了宰相们对前方军事的干涉权力。

整个北伐军的所有事情,只由赵昚和枢密使张浚来做决定,其他宰相完全不得过问。

现在好了,果然打输了吧?

史浩已经对赵昚这个学生无语了,默默地将一份辞呈摆在了赵昚面前。

“陛下,宿州大败,臣作为宰相难辞其咎,还请陛下恩准臣告老吧。”

史浩是自家事情自己清楚。

别看史浩之前临危不乱,帮助赵昚避免了一场被废的危机,并成功登基。

但赵昚这个人被赵构养育了这么多年,其实和赵构是一样的无情。

自从史浩犯下错误导致陕西吴璘败退之后,赵昚就已经明显冷落了史浩。

从那之后,史浩名义上还是右相,但实际上已经彻底被赵昚边缘化了。

史浩其实很识趣,接连上奏请辞。

但史浩毕竟是最大的从龙功臣,赵昚虽然很想赶走史浩,却碍于颜面一直没有批准。

毕竟赵昚才刚刚登基,现在还是隆兴元年呢。

事到如今,北伐也失败了。

史浩自然就更没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了。

陛下,您可以把北伐失败的责任都丢到臣的身上,也算是臣对您最后的效忠了。

赵昚看着史浩,默然良久,终于点头道:

“好,朕批准了。”

议事完毕之后,身心俱疲的赵昚离开御书房,准备去找赵构商量。

事已至此,赵昚很清楚,议和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议和这方面,还有谁比太上皇赵构更有经验?

赵昚刚刚来到赵构的仁寿宫面前,就愣了一下。

这里吵吵嚷嚷热热闹闹,竟然有好几百力夫在此。

“这是在干什么?去问一下!”

赵昚心中很不高兴。

仁寿宫也是皇宫的一部分,哪来的这么多苦力来惊扰父皇安宁?

很快,赵昚就得到回报。

“陛下,这五百力夫全都是奉了太上皇的诏令而来,说是只要太上皇旨意一下,他们就立刻抬轿子,带着太上皇和仁寿宫里的诸多嫔妃去钱塘江口上船!”

赵昚一听,表情顿时变得无比精彩。

好家伙,宿州距离临安可是上千里地,还隔着淮河长江两条大河呢。

赵构倒好,刚刚听到宿州兵败,连逃往钱塘江上船出海的苦力挑夫都找好了?

看到这里,东汉世界之中,刘秀忍不住笑出了声。

“赵构果然还是那个赵构,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啊。”

宰相宋弘揉了揉太阳穴,无奈地开口道:

“赵构虽是个昏君不假,但此人一辈子的行事还真是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这个词,用来形容赵构恰如其分。

看到金人就求和,金人一定要打就跑。

总之,硬骨头是不可能硬骨头的,北伐更是不用去想的。

耿弇明显也有些麻木了,感慨道:

“臣若是在赵构麾下当将军,恐怕要么郁郁而终,要么就直接造反了。”

按照耿弇的性格,是绝对受不了赵构的。

邓禹干咳一声,瞪了耿弇一眼。

“你这老小子,别随便乱说话,陛下和太子都在这呢。”

哪里有大臣当着皇帝和皇太子的面说什么造反的?

还没等耿弇回答,刘秀就笑道:

“这有什么?朕说白了不也是造反嘛。”

“嗯,庄儿,你也看到更换金幕绑定宿主的信息了吧?”

刘庄一脸凝重地点头,道:

“此事对大汉而言,恐怕也是一个隐患啊。”

刘秀笑道:

“隐患?朕觉得你理解错了。”

“在朕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督促!”

“督促?”刘庄陷入了思考。

刘秀嗯了一声,平静道:

“金幕就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朕,还有你。”

“不要以为有了金幕,国内的统治就能稳如泰山,国外的异族就能自然而然地臣服。”

“皇帝是否贤明,大臣是否能干,百姓是否爱国,这些都是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去努力的。”

“作为皇帝,咱们是大汉理所当然的领袖,肩膀上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

“永远都不要认为姓刘的就应该世世代代地坐在皇位上,把当皇帝这种事情看成刘氏的特权。”

“只有做得好,让臣民们爱戴我们,刘家的子孙才能永远享受皇位带来的权力和富贵,懂了吗?”

刘庄凛然受教。

武周世界之中,李隆基看着面前的金幕,直接笑出了声。

“这个赵构,倒是个妙人。”

武则天瞪了一眼李隆基,没好气地说道:

“你也别说赵构,你自己和他一个鸟样!”

这显然是在吐槽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逃到巴蜀的事情。

李隆基脸不红心不跳,笑呵呵地答道:

“皇祖所言甚是,但孙臣毕竟是弄了个开元盛世的,比赵构这种只知道享受逃跑的还是好很多的,您说呢?”

武则天闻言,脸色也是稍微缓和了一些。

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心中其实是比较纠结的。

但凡武则天是个男人,看完金幕之后只要教训一番李隆基,也就让李隆基的老爹李旦登基了。

可偏偏武则天是个女的。

是,武则天是女皇帝没错。

但华夏世界千百年来,终究是个男权世界。

这是事实,不以武则天的个人意志为动摇。

武则天几乎可以确定,若当真传位给小儿子李旦,那等她死后,如今官方名字是“武旦”的李旦,肯定会瞬间改名回去,并且还把武周改回大唐。

可能有人要问了,一个名义真的很重要吗?

对武则天来说,是的。

武则天的身份,在不同时期有很多种。

唐太宗李世民时,她是才人武媚娘。

唐高宗李治时,她是皇后武氏。

李显、李旦先后当傀儡时,她是大唐武太后。

才人也好,皇后也好,太后也好。

这些头衔,依旧都只是男人的附庸。

只有最后一个,也是持续至今的头衔——大周开国皇帝武则天,才是最重要的头衔。

这个头衔,让武则天真正成为了主导。

她不再是任何男人的附庸,她就是华夏最强悍的女人,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武则天不可能放弃皇帝这个头衔。

只有在大周,她才是皇帝。

在大唐,她只能是皇后或者太后。

她都已经是大周皇帝了,凭什么死后要变成大唐皇后、太后?

这事情在外人看来,好像毫无意义。

但说真的,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吗?

男人能争,难道女人就争不得?

全天下的女人都可以当男人的附庸,武则天无所谓。

但她自己不行。

她已经是皇帝了,已经主宰了自己和整个华夏的命运。

生前如此,死后也要如此!

想到这里,武则天不由看了一眼面前无所事事的李隆基。

这个臭小子,还挺淡定的……

武则天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

“你对大唐和大周的关系是个什么看法?”

李隆基一下子就愣住了。

过了好几秒,李隆基尴尬地咳嗽一声,道:

“皇祖,用金幕的话说,您问的这个是送命题啊。”

武则天哼了一声,道:

“朕问你,你就得答!”

李隆基无奈的摊开双手。

“好吧好吧,孙臣当然是会实话实说的。”

李隆基并没有立刻开口回答,而是非常认真的思考了一会,整理了一下思路。

武则天也不催促,非常耐心地等待着。

顺便,还把上官婉儿一干人等给遣走。

过了好一会,李隆基才抬头,认真地开口道:

“其实孙臣觉得,大周和大唐本来就是一体的。”

武则天冷笑一声,道:

“放屁!”

李隆基正色道:

“皇祖您是大唐的皇后,大唐皇帝的妻子。您的继承人长平姑姑是大唐公主,也是大唐皇帝的女儿。”

“您本来就是大唐皇帝的家人,既然都是一家人,如何不是一体的呢?”

这句话让武则天哑了几秒,随后冷笑道:

“等你们这些龙子龙孙将来光复大唐之后,怕是就不会这么说了。”

“你们恨不得把朕和你那个真正的皇祖分开,换一个其他女人跟他合葬吧。”

李隆基摇了摇头,道:

“皇祖这话就不对了。您和高宗陛下本就是夫妻,死后自然是应该合葬的。”

“更何况……嗯,孙臣假设一下,就如历史上那般是由我父亲继位好了,我父亲也是您的儿子,否定您是大唐皇后,岂不是否定他自己的正统性?”

“就算我父亲执意要这么做,大臣们也会劝阻他的。”

“孙臣当主角的那篇盘点之中,不也是这么说的吗?”

说到这里,李隆基自嘲一笑。

“而且我父亲已经死了,您也无需担心这个问题了。”

在李隆基篇盘点视频结束后,李显和李旦这两个武则天的儿子很快就死了。

当然,明面上的理由是患病而亡。

但实际原因是什么,在场的这对祖孙心知肚明。

若不是武则天临时改变了主意,李隆基和他的亲兄弟、堂兄弟们应该也会和自家三伯、老爹死在同一时间。

武则天冷冷地开口道:

“你是在指责朕?”

李隆基摇了摇头,叹息道:

“皇祖,孙臣只是觉得,既然都是一家人,这般提防算计,杀来杀去又有什么意思呢?”

“而且现在金幕视频也放了,全天下人也都知道孙臣的,嘿,丰功伟绩了。”

“即便是皇祖开恩让孙臣侥幸活到现在,孙臣也活不了几年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臣并不想要争什么,只希望皇祖能让孙臣重获自由,好好享乐几年,以一个富贵贤王的身份死去吧。”

说着,李隆基恭恭敬敬地跪了下来,对着武则天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五体投地,一动不动。

武则天愣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来。

李隆基当然是很年轻的,但武则天已经很老了。

等武则天死后,继位的长平对李隆基是什么态度,想一下就知道。

历史上的李隆基可是唐玄宗,是通过政治斗争击败了长平的唐玄宗!

只要武则天一死,李隆基马上也就会死了。

长平再傻,也不会傻到留李隆基这个祸患。

甚至,不仅仅是李隆基,包括李隆基的兄弟、堂兄弟们,也就是武则天的孙子们,多半也会被长平斩杀殆尽。

这些人都是李唐皇族,都是长平隐藏的威胁。

谁知道里面会不会再出一个李隆基?

长平的手段武则天是知道的。

论智慧长平可能不足,但论心狠手辣这方面,长平绝对不差。

武则天默然许久,突然没了说话的兴致,摆了摆手。

“你下去吧。”

李隆基应了一声,起身离开。

等李隆基走到宫殿门口的时候,武则天突然开口道:

“别回冷宫了,回你的临淄王府吧。”

大周临淄王李隆基怔了一下,露出了无法遏制的笑容,对着武则天再拜行礼。

“孙臣多谢皇祖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