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国家级狗粮(第一更)

    进入会场之前,过年还要加班的礼宾员和服务员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就是喜庆的时间比较短,张浩南他们走过去之后,笑容就跟过年的鞭炮一样炸没了。

    随后张浩南根据发的会议手册,才发现今天的座谈会果然不简单。

    除了两江省退休的农业厅一把手,还有原农业部的顾问,原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的猛将,以及农民日报社、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学会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等单位的退休老干部。

    跟张浩南他们一样坐下面听的,还有农业展览协会、农业经发研究会、农业国际促进会、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农业科教基金会等等社会团体代表。

    涉及到的组织团体其实相当丰富,就冲这个规模,张浩南便知晓今天可不是什么老干部吹牛逼摆资格的秀场。

    而是真的要吹吹风,希望农村青年要在新世纪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张浩南稍稍回忆了一下,感觉这事儿可能是“新农村建设”前奏的前奏,估摸着是在长三角这种城乡经济差距相对不大的先找个地方做试点,而其中姑苏地区的城乡经济差距又相对来说是最小的,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也方便调转船头。

    按照他重生前的变化,沙城在新世纪的确爆发出来大量强势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城镇化”的正常规律范畴内。

    比如张浩南所在的五家埭村,相对来说是比较穷的,但在新世纪也逐渐账面结余从百万不断增加到四千多万,村民家庭收入跟城市居民不但没有差距,甚至在新世纪的后十年还做到了反超。

    其中大头毫无疑问就是土地财政。

    但是张浩南有点奇怪,他们这些农村青年代表,还能免费拿地不成?

    直到有个老干部,在强调农业部在自然风光、名胜遗迹、风景区等等管理职责时,张浩南顿时愣了一下,他这才想起来,后来姑苏很多村庄,就算不是古镇之流,也会打造成某种特定的乡村旅游景点。

    算是一种招牌。

    他一直以为,这就是村子自我宣传甚至是脸上贴金的事情,现在看来,是他太年轻。

    倘若真是做个样板工程或者榜样,农业部岂不是可以绕过其它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将农村工业化的成果,直接攥在手中?

    就算不全部攥住,但一个工业化的村庄,或者依靠外部投资也即“土地财政”达成工业化的村庄,想要吃到满红利,这农业部在政务院下属时期的权力,就不可能无视。

    有点意思。

    城镇化只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结果,甚至只是形式,而想要工业化,肯定是需要资本投入,要么勒紧裤腰带憋本钱,要么就是外部资本投入。

    倘若把农村想象成一个个小国、部落,那么“土地财政”就相当于从最大的天下共主那里借了点钱。

    毕竟,主权在天下共主那里嘛,朝贡的邦国、部落,想要搞钱,就得听中央指挥,合情合理。

    只不过这里面肯定门道多样,怎么不鸡飞狗跳,怎么达到效益最大化,都是管理、治理的艺术。

    有个老干部举了许多例子,但基本都绕不开那些古镇,讲的是古镇故事,说的是地方名片,可要是张浩南真这么听了,那他就是棒槌。

    说白了,这次座谈会就是给出一个信号,在座的都是农村有为青年,要是有能力带着老百姓致富,致富的同时还能打出名气,形成效应,那么,农业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是有祖传权力的。

    比如说某个村形成了品牌效应,农业部完全可以给这个村衍生出来的自然风光、人文景点免税一年,甚至两年,甚至三年……

    这时候极端一点操作,所有的景点都是工厂……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做肯定是不能这么做的,但大概思路和方向,已经有了。

    同时,坐主席台中间发言的老干部,更是表示,像这样的农村带头人,是国家的栋梁,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怎么不忘记?

    去京城接受中央各类型媒体的采访,该上电视就上电视,尤其是接受嘉奖的时候,站那里被国家领导人往胸口上别勋章这一幕,肯定是要在晚上七点钟新闻有一秒钟镜头的。

    必要时候,还能弄个节目,就叫“感动中国”或者“走进新农村”,选个五月份之前月份,每周来一个人物传。

    其余什么不值钱的奖状,有一说一,张浩南相信在场的所有农村子弟,没一个放在心上的。

    跟善恶好坏无关,纯粹是农村人根本不信这些破烂儿,只相信票子帽子。

    没有都是个屁,嘴巴说一万遍,农民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甭管哪儿的农民,岭南的,两江的,东北的,西北的,都是如此。

    吃谷子吃麦子还是吃高粱,都一样。

    原来如此……

    张浩南想通之后,顿时明白过来,难怪后来沙城有那么几个村的宣传口径那么统一。

    而且不止是口径统一的问题,口径还很大,又粗又硬。

    座谈会当然还会有农村青年代表发表讲话,交流一下思想,传递一下精神,不过张浩南跟李茂才都没有发言安排,所以也没有发言稿。

    沙城这边是种水蜜桃的上台发言,普通话说得极其烫嘴,但大家都能听得懂,也就是外地来的老干部一脸懵逼,都不知道这沙城的代表说的都是什么狗屁玩意儿。

    等到最后一点流程走完,李茂才听得云里雾里,他感觉这里头好处很多,除开那些老一套免税政策,好像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但一时间把握不住。

    于是他便问张浩南:“张总,你听出来什么别的没有?”

    “号召农村青年代表发扬自力更生的作风,带领农民群众一起致富,为早日达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还有呢?”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

    李茂才见张浩南在胡扯蛋,然后猛地反应过来,这里人太多,不方便细说,于是找了个抽烟的借口,两人又跑到一楼大厅坐沙发上聊了起来。

    “张总,指点指点。”

    “我哪有资格说指点啊李先生。”

    张浩南笑了笑,拿了一颗托盘中的口哨糖,塞嘴里之后,才道,“算是一种鼓励吧,鼓励我们这些发了家或者掌了权的,步子可以大一点,只要不扯到卵,那只要更快更多地带人发财,上头不会忘了我们的功劳,该有的表彰不会少,弄个传三代的丹书铁券可能没有,但至少子孙高考免试或者加分,应该是有的。”

    “……”

    “李先生,讲白了就是上头有一部分人,希望某个区域出现龙头效应的村庄,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经济。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还能通过农业部来进行反向补贴工业,且不会受到多方面的掣肘。也就是说,只要能把一个村庄做大做强,做得有名气,像驰名商标,那获得的好处也就越多。”

    “甚至可以这么说,赚得越多,国家会让你赚得更多。而且不仅赚得多,还能让你安安心心拿好这笔钱,有中央给伱戴小红花,有政务院给你背书。”

    李茂才闻言,顿时恍然大悟,他刚才听老干部讲话,总感觉都是官腔套路,但没想到还有这一层东西,居然是国家给他们这些厉害一点的泥腿子发狗粮?

    不过他更是感慨道:“张总,还是你脑子好啊,不愧是念了一中的。”

    “是强化班,我念的是强化班。”

    要不是从魏刚那里探了口风,他知道个屁的知道,不过该装逼的时候必须要装逼,强化班的精英绝不弱于人前。

    面不改色胡说八道,但李茂才是当过老师的,反而真就信了是“强化班”的神奇之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