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挖出藏宝诗
杨秀清立即布兵把守洞穴周围十里以外的山口,禁止人员通行。历经五十多天,藏宝才结束。整个工程严密细致,只留了一个神秘隐蔽的尾巴小洞作为日后取宝通道,并在通道里面一路巧设重重防盗机关。而作为藏宝进出的洞口,则用成堆成堆的炸药轰隆隆连续炸了三天,迫使涧水改道,山势变形,再也看不出当时的面目,更看不出藏宝洞具体在哪个地方。
为了不至于以后找藏宝不知方位,当时杨秀清与巴厝秘密拟定了一首寓意藏宝地点的藏宝诗。
巴厝是整个藏宝过程的总指挥,程佃也从始至终参与了藏宝行动。
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东王系遭到覆灭。巴厝死了,只剩下程佃一人,血腥里获生,逃回了荷花……
巴厝死前把一个小布包交给了程佃,小布包里有一张纸,上面写有藏宝地点的八句四字诗。
他交代程佃:“回到荷花后,立即寻找未跟去天京的巴人,召集义士,取出藏宝,重展东王军旗鼓。”
程佃不用看藏宝诗,自己熟悉藏宝通道,打算先取出少量财宝备用。尽管小心再小心,但还是在进入藏宝洞通道的前段时,误中机关,被石块砸成重伤。
程佃爬出来,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无法完成让巴族重展东王旗鼓大事,便找到同村老庚贺米果,把身上的金银财宝交给他,告诉他只有巴人知晓的联络暗号“圆圈”,以此寻找散落各地的巴族人。
贺米果按他的意思下山到处寻找巴人,找了半年没有找到,程佃不甘心,去世前把那个包着藏宝诗的小布包交给贺米果,叫他一定要转给巴族人。
为了完成老庚的心愿,贺米果想出一个办法,觉得这样做,一定能找到巴族。他从程佃留下的金银元宝里拿出一部分来修了一条石板路直通县城,每块石板上刻上一个巴人的标志:圆圈。
然而,贺米果没有想到,路修好一年,却没有半个巴人影子。他反思原因,县城在东北边,也许县城一带没有巴人族了,留下的怕官府追杀可能逃进西南边的山里了。
那块山里有个地方叫瑶坊,瑶坊是个大墟场,除县城外,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生活所需物品都在那里交易,往来者很多。于是贺米果又修了一条石板路通往瑶坊墟。
他认为,石板的圆圈很明显,只要还有巴人,肯定会循路寻来他家。
不想,依然没有任何巴人找来。后来,贺米果老了,眼看自己不行了,咽气前把小布包交给儿子,一定要好好保存它,也许有朝一日巴人来了。
可是,儿子好奇,打开小布包,发现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一张小纸条。他没读过书,以为是什么驱鬼逐邪的符,也就不当一回事,随便放置,最后小纸条不知所终。
好在程佃还留有一手,藏宝诗另抄了一份。临终前把它藏进一个小坛,然后埋在自己床下泥地里。
想不到,十几年后,程佃的侄子程细苟回来了。
程家大小七口跟随太平天国,天京遭难,除程佃逃出来,还有他九岁的侄子程细苟也躲过了屠刀。程细苟人虽小,却机灵,他随老百姓混出城,然后一路乞讨,辗转多地,最后长成了青年汉子才回了老家,再娶妻生子,世世代代以农为业。
一晃到了第八代,程细苟后人程姮欣的父亲无意间在菜园里挖出一个小坛,坛里只有一个破布包。布包一层层掉落,里面是折叠着的老旧香表纸(老式土纸里最精细的纸),纸上有不少字,程姮欣的父亲不识字,把纸条交给正在家度寒假的女儿……
程姮欣看着上面的题头“藏宝诗”三字,眼睛睁得大大的,忙问父亲:“我们祖上很有钱?”
父亲回答说:
“没听说有钱,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为生的普通农家。”
“这就怪了。”
“什么怪?这张纸上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她话到嘴边,停住了,她怕父亲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从此睡不着觉,便掩饰说:“都是莫名其妙的字,我都认不得几个,可能是先人镇山祛邪的符咒。”
瞒过了父亲,而自己则对纸上的四竖排列共三十二个字却是一头雾水……农差上京,曾睚将官。三壶罢酒,铜未赢肩。童吧溪台,今死前川。游医只赚,四友食蛋。
什么意思啊?程欣姮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明白。
虽然破解不了诗中的意思,但可以断定,既然是藏宝诗,不管是不是祖上的,肯定有一笔财宝藏在哪个地方。
程姮欣立马想到一人:贺南升,他语文功夫深,知识面广,又很崇拜他,不如请他帮忙破译。
(下一节,这种方式谈恋爱,贺南升难以接受,门一关,又闩栓,难道她想……)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