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体查民情

第一百零五章 体查民情

乡土之情,让这里的百姓不管离开家乡多远,都会记挂着。

这是华夏百姓独有的一种特质,和西方不同。

但是随着盐引制度的发行这里的百姓又全部变成了佃户,很巧的是这里的土地的主人将土地挂在了朱樉名下,被朱樉直接强行收复改编成了皇庄。

这里也是朱樉和朱标暗访的最后一处目的地。

他们化身行商,带着几名护卫乔装打扮一路走来届时欣欣向荣的景象。

行走到一处村庄,田里的庄稼大部分已经收割完成,百姓们夏收的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进村随便寻找了一户人家敲响了院门。

“有人在家吗?”

很快,院门打开,一个小脑袋探了出来。

“孩子,你家大人呢?”朱标蹲下身子,露出笑容,伸出手想要抚摸小男孩的脑袋。

却被对方警惕的躲了过去,看向朱标的眼神多了一分警惕。

“爷爷,爷爷,有人!”男孩朝着院子喊道

过了一会,一个头发白了多半的老头走了过来。

他的年龄不算很大,绝不超过五十岁,毕竟这个时代早婚早育已经是常态了。

见到朱标等人后,老头悄悄地将孙子护在身后。

“敢问贵人是找谁?”老头带着警惕的问道。

朱标他们身上穿的衣服虽然不是什么名贵丝绸所做,但却很干净,没有一个补丁。

更重要的是老头能感觉出来,眼前人的气质,和他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哪怕是他们这曾经的地主王老爷,也比不过。

“老伯莫怕,我们是外地来的客商,做粮食生意的,行至贵地,天气炎热,所以想讨碗水喝。”

朱标笑着说道。

“你们是官府的人吧?”老头又问道

“哦?老伯,你是从哪看出来我们是官府的人的?”朱标不由得好奇问道。

“你们给我的感觉和我见过所有的人都不一样。”

“就是有一种,,恩,,,官威,对,就是官威。”老头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合适的形容词。

“呵呵,老伯莫要误会,我们只是和官府有一点关系,并不是什么官老爷。”朱标当然不能承认,自然他们也不是官老爷,而是太子爷。

“那行吧,贵人请进!”老头侧过身子,让出路。

不管眼前的人是不是官府的人,那都不是自己能够得罪得起的。

“那就叨扰老伯了。”朱标道

朱标走进院子,不着痕迹的打量着。

目光所至,见到的只有贫瘠。

老头很瘦,孙子也差不多,全身上下,也只有一片麻布。

他将朱标等人请进院子,就在院子中的石台旁坐下,然后端来了水。

茶叶自然是没有的,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消费的起的东西。

朱标也没有嫌弃,接过一碗水,一饮而尽。

他也看到,这碗的边沿,只有一两个豁口。

想来这应该是他们家相当珍贵的财产了。

毕竟这一路走来朱标看到了太多太多,情况类似的人家也去过不少。

喝完水,朱标感觉清爽了许多。

接着找了个话题与老头闲聊了起来。

内容无非是跟种地,粮食产量,当地有名人物的八卦相关。

土地和粮食,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自然愿意说,凑热闹,听八卦,这也是人类的天性。

跟百姓接触多了,朱标自然知道该如何从他们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老伯,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嗨,怎么说呢收成今年好一些,曾经收成好不好跟我们的日子没啥关系。”

“之前像我们这种有几亩自己地的人还好一些,没有地的只能去租王老爷家的地。”

“一年到头都在饿肚子。”

“我听说几十里外的村子,光是租子,就占了收成的七成,收成全让地主老爷拿去给边军换取盐引。”

“再算上交给朝廷的税赋,到手上也没剩下多少了。”

“前些年没有饿死人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老头说到这里叹了口气。朱标连忙问道“那你们这里呢?今年如何?”

“我们这里的王老爷也算个善人,当初只要缴纳五成的租子。”

“现在就更好了,那些地主老爷为了不交税全部将土地挂在秦王殿下名下,秦王殿下不知道啊,说既然在本王名下,就把地契全都拿来吧。”

“就这样,我们这里的土地全都变成了皇庄,只需要缴纳一成的租子,还不需要缴纳赋税,真的谢天谢地啊。”

说到这里老头不由得双手合十对天膜拜。

朱标不由得看了一下笑的合不拢嘴的朱樉,露出一个赞许的眼神。

“明年啊,我们准备把土地全都卖给皇庄。”

“这是为何?”朱标不由得问到

“因为赋税少啊,还不用服徭役,我听说啊”

“自从秦王殿下来了陕西,建造王府和城池的徭役全都解散了,就地招募工人,一天有二十文呢。”

“而且秦王殿下新选拔的县官,还建造了一个什么水泥厂,修建边关的城墙,还有一个制衣工坊为将士们缝补制造新衣铠甲。”

“儿子,儿媳忙完地里的活都去做工了,家里粮食吃不完还能卖钱,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喽。”

说着老头笑了起来,满脸充满了希望的神色。

百姓的需求多么的简单,吃饱肚子,家中有余粮,即可。听到这朱标暗暗的又一次给朱樉竖起大拇指。

“今年我们这里离得远收到消息晚,听说西安城附近很多的百姓早就把土地卖给皇庄了,都知道皇庄的租子低。”

“很多快要活不下去的人都把土地卖给了皇庄,想方设法的想给皇庄种地,不仅买了土地有银子,没有粮种和农具,皇庄还会提供。”

“这秦王殿下怎么不早点来呢,说不定老汉也在夏收之前就将土地卖了,还能给小孙子买身衣裳穿。”

之前确实把这里的百姓害苦了,北元折腾一波,好不容易土地收复返回了家乡,贪官地主又祸害一下。

加之打仗,新朝初立大兴土木等,这都是极为耗费钱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