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登基前夜

得到模型的徐明,比拿到什么金银财宝,山珍海味都开心,拿着模型能自己一个人琢磨好几天。本文搜:红宝石文学 免费阅读

只要父亲得空,就缠着追问大船的原理,船上的各个部件是干什么用的。

这么多年下来,徐明也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是真喜欢航海,堵不如疏,这次就干脆让徐明学个够,如果学得太多,厌烦不想学了,那不错,可以去学学别的东西,但要是学得好,那更好,为以后真正的航行打好基础,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事情,所以徐闻才会劝说妻子,让徐明自己决定将来的路。

现在徐华如实回答弟弟道:“因为是人力驱动,速度并不能持久,大部分时间我们还是靠风帆,对比老式的运粮船,并没有快多少。”

徐明皱起了眉头。

“我在父亲书房里面看到模型后,还以为能快很多,毕竟结构改进都重新设计过,很多地方和传统船只都不一样了。”

徐华耐心解释。

“快不快,都是对比出来,以往水流缓慢阶段,都需要纤夫来拉动,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这次我们改用明轮后,隐蔽性好了很多,用更少的人,船速比以前还快。”

“你再看看老式的内河战船,灵活性,火力,瞬间速度,都不如新战船,所以这次改进还是很有意义的。”

小公爷还是有些闷闷不乐。

“本来以为这种改进效果不错的话,可以在海船上使用,以后便能乘风破浪,无惧风向日夜兼程了。”

“关于海船,我就不太了解了,有父亲的命令,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找三宝太监,他也很多机密也会向你开放,就我知道的消息,他每次下西洋,都会对船型进行改进,四海商会这些年赚来的海量利润,除了给暗卫的部分,很多都投入这个项目中。”

徐华提供了自己知道的线索,自己兄弟三个,自从成年后,除了徐明常住国公府。

自己和二弟都常年在外,虽然没有分家,却实质上分居三地。

但三人的兄弟之情并未曾有过任何变化。

所以他很愿意支持三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徐明闻言后果然开心了起来。

“上次我去偷偷去见郑和的时候,他对客客气气的,可一提到带我出海,面色就变了,说容他考虑一下。”

“结果第二天母亲就把我叫过去痛骂一顿,说父母在不远游,我怎么就忍心抛下她去出海,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我可是哄了好半天。”

徐华也不知该说什么了,这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一切随心所欲。

细想一下,其实这样的小公爷也不错。

这次的遭遇战,已经让他见识到天家之争的残酷。

他还听暗卫里面参加过靖难的老兵说过,当年奉天靖难可是你死我活,尸山血海,无数的精锐死在了曾经的袍泽手下。

勋贵之间也不遑多让,开国的国公在靖难中也少了一批。

反而是一些置身事外,逍遥过活的勋贵存活了下来。

三弟的这个性格,或许真的更适合继承越国公。

况且当下有自己和二弟,一文一武,还有父亲这根擎天柱,共同为三弟撑起一片天,就由他去吧。

太子朱高炽回京,进入紫禁城后,第一时间诏令朝廷发丧。

统治明帝国二十二年的永乐大帝驾崩。

得知天崩后。

京中百官平民,无不痛哭流涕。

靖难之后,朱棣听从徐闻的建议,让民间休养生息,对官吏加重考核外,也提高了待遇,比之洪武年间,好过了不少。

迁都北京,更是让当地的百姓得到了实惠。

帝国的心脏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以及各种隐性收益,不可估量。

两次北伐,没有动用国库,征发民夫,也都足银足饷,却将北元的残余势力连根拔起。

这样一位立下赫赫文治武功的皇帝,如何不令众人怀念。

大行皇帝的葬礼烦琐且复杂,同时还有太子朱高炽的登基典礼。

二者都是国之大事,礼部拿出了早就准备好各项条陈,按部就班开始执行。

这种情况之下,徐华和徐谦都没能在国公府中待多久,就被宫中叫走。

越国公可以避嫌不参与政事,可他们两人,一个京卫羽林左卫正三品指挥使,兼东宫詹事府司经局洗马。

另外一个部考功清吏司正五品郎中,兼东宫詹事府右春坊大学士。

二人都是东宫班底,潜邸旧臣,太子心腹,可不能像他们老爹一样偷懒。

徐华统领宫中禁军,严密防卫,谨防登基之前,汉王或者其他不开眼的再来触霉头。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二人在那场遭遇战之后,对徐华在自己身边,倍感安心,令他日夜守卫,算是成了明朝的门神之一。

除了负责警卫,登基之前,当日负责大典仪仗锦衣卫的训练工作,也都交给了徐华。

礼部虽然有成套的规矩,但没人有经验。

上次登基还在二十多年前。

且大行皇帝出殡后,紧接着便是登基大典。

两个举国大典一前一后,大家都是新手。

要是有人行差踏错,谁担得起这个责任,不想掉链子,那就只有反复地训练。

徐谦的任务更重,父亲撂了挑子,但父债子还。

朱高炽回京后舟车劳顿,加上忧虑过度,身体状态一直不是太好。

所以和内阁的对接,六部在大典中的任务,各路藩属国使者布置,这些都压在了徐谦的身上。

还好皇太孙朱瞻基能够帮得上忙,让徐谦稍微轻松点。

多亏朱棣留下了一个运转良好的朝廷。

在徐闻的果断处置之下,政权基本是平稳过渡到朱高炽手中。

所有登基的工作也在紧张而有序地往前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太子朱高炽的内心始终有一丝遗憾。

明天就是登基大典,他把徐华和徐谦都召至大殿。

朱高炽靠在龙椅上,询问道:“越国公还是不愿意来参加大典吗?”

徐华答道:“末将这段时间忙于宫中禁卫并未回家,但舍弟劝说过父亲,这段时间父亲身体抱恙,一直卧病在床,听闻殿下再次召见,感恩五内,并托末将谢恩。”

说着,带着徐谦一起叩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