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到市场找客户
“年轻人火气别那么大啦,都喺自己人。”
阿康劝着两人道。
同桌一起打牌的另外两人,也跟着劝。
这个情况来看,应该是骂人的输的最惨,另外两人估计有输有赢,那个被骂的,大概率是赢的最多。
双方互骂了一会儿,火气消了不少,逐渐平复下来。
“呢因住来。”
那个最开始骂人的,愤愤说了句。
这句可不是让对方到他家里住,是“你等着瞧”的意思。
言下之意,这事还没完,回头再找你算账。
都是年轻人,谁服谁啊。
另一人也还了句嘴:“怕你啊,有本事现在搞。”
这话又把对方激怒了,那年轻人抓起酒瓶子又要给他挠痒,被阿康夺下来。
“别搞事了,有客人来了。”
几个年轻人这才注意,除了阿康,还有三张生面孔。
“边个来的?”
最开始搞事的那年轻人问道。
“沪江的兄嘚。”
沪江人都很有钱,这几人没敢怠慢,顿时脸上挂起笑来,刚才“堆泥母”的事,也都抛之脑后了。
男人就这点好,不记仇,有仇当场报。
打完还是兄弟。
几人笑呵呵给苏凌风他们让座。
“兄嘚,饮茶先。”
“多谢。”
苏凌风也没多客气,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坐下。
那几人倒了茶送过来。
任勇和马磊见苏凌风喝了,才跟着喝。
这边的茶没问题,他们不会做手脚,要真想玩心眼,就明着来了,没必要费那么大功夫。
毕竟这附近十几个村子,都是他们的人。
“阿东呢?”
阿康问那几个年轻人道。
“阿莲屋呢,我去喊。”
一个年轻人跑出去了。
阿康笑了下。
“阿梅不要啦?”
“你少管闲事了,多事佬。”
另一个年轻人数落了阿康一句。
阿康笑了笑,没再多说,也在一旁坐下,没人给他倒茶,自己倒了一杯。
苏凌风听着几人谈话,有些想笑。
广粤这边,他们当地人都流传着一个顺口溜。
“阿炳肯定猪头,阿广一定大只,阿荣在市场绝对卖猪肉,阿莲肯定大波......”
没错,阿东找的这个“阿莲”,准是个“大波”......
怪不得大下午还在她屋里。
沉浸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无法自拔了。
不多时,阿东跟着那年轻人回来了。
看到阿康,点了点头。
“沪江的老板呢?”
“是我,你好,我叫苏凌风,这是我的两个兄弟,任勇,马磊。”
苏凌风起身介绍道。
“雷猴啊,我喺阿东。”
阿东三十来岁,皮肤黝黑,海边的渔民都是这样。
他们这地处热带,冬天都二十来度,加上常年出海,无论男女,皮肤都偏黑。
个头也不高,一米六出头,但显得很精练。
几人客气两句,坐下了。
“呢们话事,我喺外边等。”
阿康跟几人说了句,就出去了。
一开始在屋里打牌的几个年轻人,也到外面去了。
屋里只剩下苏凌风三人,还有阿东。
“苏老板发哪路财?”
阿东递了块槟榔,苏凌风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不吃。
任勇和马磊自然也都没要,他们见都没见过。
阿东塞进自己嘴里,嚼起来,腮帮子随着嚼动起伏。
“东哥,我原先是广港通,这次到咱们珠江试试水,阿康哥引的路,咱这边都出什么货?”
苏凌风先问问情况,看看这个小码头都有什么货进来,再去找客户。
他的经商理念就是,先把客户搞定,再进货,把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他后面要进的港岛服装,是不愁顾客的,不用多问,拉回去就能卖。
阿东也没多怀疑,他跟阿康从小光屁股玩的,阿康带来的人,不会有错。
“广港通?大码头来的啊,我们这边,猪脚、港岛衣服、烟丝、大马菜,都有啦,就看苏老板想要什么啦。”
阿东笑呵呵道。
苏凌风稍作思考。
“猪脚不错,我在广港就搞过猪脚,方便问下,咱这码头,是怎么请货的吗?”
“请货”是他们的行话。
码头这边停靠的船,要给码头“保护费”,老板从这边拉货,也要给“请货费”。
就是码头要抽提成,他们会派人负责把货护送出去。
当然,出了他们的地盘,他们可就不负责了。
“苏老板也是常做生意的人,我喺不会乱来啦,行业规矩,这个数。”
说着,伸出两根手指头。
苏凌风明白了,抽二成钱,比方说进一百块钱的货,要留给他们二十。
收的不高,因为货源便宜,比市场上的货便宜了不止两成。
苏凌风点了点头。
“我刚到珠江,要先到
“没问题,苏老板要先过来打个招呼,不然晚上就要跑空了,有货也被人订了。”
阿东笑呵呵道。
“明白,那咱明天见。”
苏凌风伸出手来。
“明天见。”
俩人握了握手。
阿东送几人出去,阿康和阿良,坐在摩托车上,正抽烟扯皮呢。
听他们的谈话和脸上的表情,好似在聊哪个发廊的姑娘。
阿康用两只手比划着,逗得阿良“哈哈”笑,差点从摩托车上摔下去。
“猪头,叼你啦,送老板走。”
阿东对两人说了句。
两人脸上还带着玩笑后劲,笑呵呵地坐到摩托车驾驶座,拍了拍后座。
“老板,上车。”
苏凌风又跟阿东客气两句,几人坐上摩的往外面去了。
再次七弯八拐地出了村子。
“康哥,送我们去菜市场。”
苏凌风对载自己的摩的师傅阿康道。
“明白。”
到了菜市场,几人下了车。
阿康没多要钱,平时路上什么价,这趟还是什么价。
至于他们等的时间,没关系,苏凌风这边跟阿东的生意要是做成了,阿东少不了阿康的好处。
“康哥,留个电话,要是明天我们还去,给你打电话。”
苏凌风对阿康道。
“好嘅。”
阿康到旁边商户,借了纸笔,写了个号码递给苏凌风。
“一早打,晚了我就出去跑客了。”
“嗯。”
苏凌风领着任勇和马磊到菜市场去。
找猪肉铺去问。
广粤人对猪脚饭有着浓厚的情怀,好多地区都吃,就像河豫的胡辣汤,山鲁的杂粮煎饼,川渝的火锅。
因此他们当地人对于猪脚的消耗量很大。
但这个年代,单靠咱们的产量,严重供不应求。
要是靠屠宰场拉来的,一头猪就四个脚,想想也就知道了,运气好才能买到。
好多猪肉铺,猪脚都预订到几天以后了。
“小码头”的货哪来的?
九龙港拉来的,他们也不产,就是过个路,货源是南美老墨那边的。
咱们的印象,老墨好像只玩地下道那一套,实际人家养殖业也发达,属于产量过剩,就得靠出口消化。
不过他们有些惨,隔壁就是老美,老美比他们产量还高,别想往那边销。
他们只能舍近求远,往咱们这一片运。
也多是咱们广粤这边的人,到那边跑船。
这些货都是“冻货”。
没想到吧,80年代“冻货”就流行了。
许多人挖苦说,这些肉是“僵尸肉”。
只能说,真有眼光,确实如此。
真有“百年老肉”。
只是这年头,限于种种原因,这种“冻肉”还很少,多是苏凌风找的这种“小码头”拉来的。
后来就用集装箱搞了。
这些“冻肉”拉来,用水化完冻,肉铺都有自己的处理办法,尤其是猪脚这种,处理完跟新的也没什么区别。
不是行家看不出来,因此都是当鲜肉卖的。
客户很好找,苏凌风来的这个市场,十多家卖猪肉的。
一听苏凌风有大量猪脚供应,都要订货。
一家几十斤,几百斤的。
苏凌风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等把这个市场跑完,统计了下,订货超过一千斤了。
当然他去进货的时候,会收着点,毕竟这些商铺只是口头约定,又没给定金,万一到时候反悔了,货就压着了。
亏倒不会亏,无非是多跑几个市场问问,就是麻烦。
“行,咱们再找个市场问问。”
苏凌风看着手里的订货单,对任勇和马磊道。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