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金陵扩军大会(二)

第309章 金陵扩军大会(二)

见众人都一副皱眉不解的样子,鲁锦也是一阵郁闷,他必须先给将领们做通工作,统一内部思想,否则打起来肯定会生乱子,于是只能耐心解释道。

“我知道你们不理解我的意图,觉得现在进行江北战役,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兵力又不够,还有许多新兵来不及训练,脱脱也马上要率军南下,觉得我打的太急了是吧?”

朱亮祖和廖永忠虽然没说话,但还是点了点头。

鲁锦见状又道,“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尤其是军事,你想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可敌军偏偏不给你足够的准备时间,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达成自己的目的,才是一个将帅日常应该考虑的事。”

见众人难以理解,鲁锦又说道,“我再教你们两招理论,都拿笔好好记,回去认真学。”

众人闻言纷纷拿出纸笔准备做笔记。

“第一个,庙行检改循环,什么意思,就是庙算,也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改善,这个做事的流程,简称庙行检改。

“这个理论衍生于公输子的方法论,最早并非用于兵法,而是用来管理工匠生产的产品质量的理论,方法论是什么,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而庙行检改是制定计划,也就是庙算,有了计划就开始执行,然后检查执行效果,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就改善,然后开始下一轮循环,只要按照这种方法来进行战争,你就能越打越强。

“有人可能不太理解,我举个例子,就拿这次渡江来说,我们提前庙算,制定渡江计划,开始渡江,检查渡江的执行情况,以小茅山一战为例,我们虽然取得大胜,但也在执行的时候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阵法不合适,最后冲锋的距离过远等等,那么下次应该怎么修改完善阵法和战术?

“你找出问题,改善了,那么下次再打这种仗的时候就会更强!

“不断的找出问题,改善错漏,就是我之前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你才能越打越强,你才能有长进。”

跟着鲁锦打渡江战役的将领们纷纷点头,他们都对小茅山的那次战后总结印象深刻。

鲁锦又说,“不过这个理论本身并非真正的兵法,用这招来打仗,虽然有用,但也会遇到问题,比如你庙算的很好,开始执行计划,但战场敌情瞬息万变,你计划的再好,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你怎么办?

“这就需要第二招,观判决行循环,什么意思?就是观察,判断,决策,执行。

“虽然你们从没听说过这个理论,但你们想想,自己是不是这么做事的?”

这次众人都点了点头。

“为什么你们从没听说过,却又一直这么做?因为这就是方法论,是所有人的行事逻辑,发现问题,找问题原因,想办法解决,开始执行。

“观判决行人人都会做,你在这么做,敌人也在这么做,那我们比的是什么?是完成循环的速度,你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循环,并且打断敌人的循环,也就是快,兵贵神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因此有时候,为了抢占战场的先机,我们可以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你准备的再充分,可一旦失去先机,落入后手,就会处处处于敌人的下风,处处受制于人。

“一步慢,步步慢,最终陷入彻底被动,那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府衙大堂中,有人在认真听讲,认真思考,也有人在唰唰唰的做笔记。

鲁锦缓了缓又说道。

“这个观判决行,出自孙子兵法的虚实篇,致人而不致于人,最终目的,是要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是等敌人做出反应后,自己再被动接招。

“那么应该怎么争取主动权,虚实篇里说的很明白。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所以我们就应该提前占据对我有利的战场,而不是等敌人打过来,我们再去一个对我不利的战场迎战。

“这次的江北战役也是一样,我们观察到元廷发来的最后通牒,得知脱脱即将率大军南下,我们判断元军可能会把徐州打崩,并乘胜南下,威胁我刚刚打下的集庆路和镇江路,甚至还有淮南行省。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决策,我要北上主动迎敌,优先打下扬州路,给江南制造一道外围屏障,然后再打下高邮几个府县,建立弹性防御阵地,以逸待劳等着敌军。”

这下众人总算是点了点头,明白了鲁锦做这个决定的依据。

鲁锦又点名朱亮祖说道,“亮祖你担心脱脱的大军,但其实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你躲在徐州后面不出来,那脱脱打完徐州,下一步就会全师来打你,你要面对的就是全师而来,挟大胜之威,士气高昂的元军。

“可如果提前占据高邮,那么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脱脱先不管你,全力去打徐州,要么他分一部分偏师用来对付你,这样你面对的就只是一小部分元军,而你还占据主场优势,完全有能力,有机会将这个偏师在高邮一带歼灭,你明白吗?”

朱亮祖点点头,“我明白大帅的意思,但是想先占据高邮,以逸待劳等着元军,就得速度够快,迅速占领这些地方,布置好防御,但我的兵力不够啊,脱脱来的速度又快,我担心完不成大帅的计划”

鲁锦闻言也没有责怪他,而是点头道。

“你的担心是对的,所以这次江北战役,应当以情报人员诈取城池为主,大部队强攻为辅,以最快的时间拿下更多的城池,就像泰州和泰兴那样。

“其实高邮也可以从内部拿下,我听说李华甫还和高邮知府认识,情报局能不能想办法提前派人进入高邮,给大军在城内策应?”

鲁锦说着话又看向包毓,包毓当即点了点头,“应该可以,带大部队混进去不容易,但想办法放进去几百人应该可以做到。”

鲁锦一拍巴掌,赞道,“既然泰州和泰兴,还有高邮都有办法,那为何不能再派人去如皋,通州,海门一起起事,这样就可以一举拿下扬州路东部五城,然后留下新兵守城,主力立刻北上。

“还有兵力问题,到时候你们可以看情况继续扩军,不过得从你们的老部队抽人,从当地募兵或者从俘虏中补充。

“你们35军,不算胡海那个新兵团,其余五个老团,每个团出一个千户营官,就能扩编一个新兵团,五个营就能扩编五个团,近一个军的兵力,前提是你得有那么多兵器,粮食方面,我这便可以给你供应。”

朱亮祖闻言皱了皱眉,私自扩军,历来是为将者的大忌,容易遭到主君的猜忌,听到鲁锦这么说,他干脆放明面上问道。

“大帅让我私自扩军,那编制呢?我该以什么名义扩军?”

如今圣武军的战争规模越打越大,已经出现方面军规模的统军大将,鲁锦又距离前线太远,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必须给前线统军的大将下放更多的权力,就比如扩军的权利,当然这只是临时政策,战后必须收回。

于是鲁锦想了想说道。

“根据这次渡江战役期间的扩军经验,我们可以将兵源分为三种,一种是自己招募的,或者从俘虏兵中吸收的,并且使用自己的将领来带领的,可以称为暂编补充团;

“有外来的义军带兵来投的,或者结寨自保,带兵来投的,可以称为暂编预备团;

“有敌将带兵归降的,可以称为暂编独立团。

“以上三种,在战役期间,可以事急从权,主将不必向我请示,自行安排,扩军原则以够用为宜,不要扩军太多,否则会稀释老兵的数量,造成战斗力下降,这个你们也明白。

“新扩编的部队,战役期间不授予正式番号,等战后上报帅府,由我亲自整编,杨璟你也记一下,东征期间同样按此条例办事。”

“是!”朱亮祖和杨璟两人齐声答道。

事情放在明面上说开了,也就好办了,他们也不必再有心理负担,担心鲁锦猜忌他们,不过该及时上报的还是要及时上报,这是规矩。

鲁锦又说,“今后你们江北的部队,要以35军为核心,向一个方面军的规模发展,就像这次渡江的37军一样,这样扩军都是早晚的事。”

朱亮祖闻言又问,“方面军是什么编制?”

这次不等鲁锦回答,杨璟就给他介绍起来,军以下不变,两三个军为集团军,两三个集团军为方面军,集团军设总兵,方面军设总督。

朱亮祖听完抓抓脑袋,“那我现在有102师、106师,再加上这位卞兄弟的108师,这也才一个半军啊,就算再扩编一个师,那也才两个军,算是一个集团军吧,离方面军还早呢。”

鲁锦却说,“不早了,我让你打探扬州那边的情况,那个谁,当初从濠州跑路的那个,哦对,孙德崖,那厮现在什么情况?”

朱亮祖一听鲁锦提起孙德崖,顿时乐了。

“孙德崖那厮,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把天长县打下来了,现在有一万六千兵左右,过的很不好,兵甲奇缺,粮草也不多,总共分为两部,一万人驻守天长县,还有六千偏师在天长西北的石梁站立了一个军寨,那是孙德崖没打下天长之前的落脚点。”

众人闻言直呼好家伙,小小一县之地,养了一万六千兵,兵力堪称多到爆炸,这能供得起才怪。

鲁锦又问,“石梁站那边是谁在驻守?”

“是俞时良,就当初跟着孙德崖狼狈为奸的那个。”朱亮祖介绍道。

鲁锦有些诧异,“他们居然不在一起?孙德崖和他闹矛盾了?”

朱亮祖点点头,“根据我派出去的探子打探来的消息,这二人从濠州逃走之后,如丧家之犬,过了好一段苦日子,一无落脚点,又时刻担心咱们圣武军报复,咱们兵力越强,地盘越大,他们就越是害怕。

“俞时良这人也害怕咱们,想去带兵投芝麻李,孙德崖这厮却是个野心大的,他不想投芝麻李,想自己发展势力,但他西面是芝麻李,南边是咱们,东面又是扬州和高邮的元军,他谁也打不过,也没那个本事。

“于是打下天长之后,孙德崖就把俞时良赶走了,让他去守石梁站,自己守天长县城,听说这厮在城里极尽奢靡,纳了十几房小妾,整日饮酒作乐,手下的军队都是一个叫刘旻化的将领在替他管军。”

朱亮祖先是介绍了孙德崖的近况,然后又说道。

“就我对此人的了解,孙德崖这厮绝非什么善类,是个见小利而忘义,干大事而惜身的典型,色厉胆薄,又有野心勃勃的不臣之心,咱们真要打过去,我估计这孙子肯定吓得要么逃跑,要么投芝麻李,甚至直接投降元军,这都有可能。”

鲁锦闻言当即说道,“那正好,你们这次东进,可以从来安出兵,兵分两路,一路去打天长,最好先从石梁站的俞时良那里下手,他只有六千人,又没坚固城池,这人胆子又小,应该很好打。

“而且即便你们动手,以他和孙德崖的矛盾,估计也不会救他,如果孙德崖出城来救那更好,正好围点打援,将他歼灭在野外。

“先拿俞时良下手,收编了他的部队,你就能多出一个团的兵力,然后再去打天长,把天长围起来打,这次绝不许让孙德崖再跑了。”

朱亮祖又问,“那俞时良如何处置,是逼他归降还是杀了他,他挺怕咱们的。”

鲁锦当即说道,“当初偷袭鲁定,杀人全家,屠村灭寨的,俞时良和孙德崖都有份,这种小人收之无用,而且收下他我也没办法和鲁定交代,所以我们只要他的兵,俞时良本人死活不论,死的就把首级送来,活的就绑来送给我,孙德崖同样处置。

“这样一来,打完这两人,你至少能有一万俘虏,定远那边还剩一千多俘虏兵,应该可以再编三个补充团,这兵力不就出来了。”

朱亮祖点点头表示明白,鲁锦又道。

“你带102师去打天长,廖永忠带106师去打六合,仪征和杨子,等天长和杨子都打下来,泰州和泰兴同时起兵,策应你们的行动,然后你和廖永忠两个师会合,一起去打扬州,拿下扬州,这仗就打下一半了。

“高邮以北的宝应和兴化,可以不同时起兵响应,但情报站必须要提前派遣大量细作入城,为之后主力部队攻城的时候,在城内做策应。”

负责情报的包毓也点点头说道,“等开完会,我立刻给泰州那边传令。”

“好。”鲁锦点点头,又看了看时间。

“今天是十月初六夜,你们回去之后立刻调兵遣将,四天的时间肯定不够,六天完的成吗?”

吕珍等人对视一眼,朱亮祖当即说道,“我早就准备好了,我回去之后就能立刻出兵去打天长。”

吕珍则说道,“从定远接了兵,把我送回泰兴就行。”

闫都宪也说,“我们也是,接到兵后,我们几个回到泰州和华甫兄说一下,随时都能在城内发动。”

卞元亨想了想说道,“既然我不用募兵了,那不如直接打如皋或者通州。”

鲁锦闻言问道,“你一个团去打,还都是新兵,如皋、通州、海门三个城,你怎么打?”

卞元亨当即道,“不是提前安排细作进城吗?再说还有泰兴的吕珍那个团呢,我们两个团去打,边打边扩军,应该不难,情报局这边的细作能安排吗?”

卞元亨又看向包毓,包毓想了想说道,“六天确实有点急,但应该来得及,三天过去送信,三天让情报站安排细作进城,六天,最多七天,肯定够了。”

鲁锦点点头道,“那好,今晚你就派人渡江传信,一刻也不要浪费。

“朱亮祖你们回去带兵做好准备,你们初十开始向东进兵,四天后开始攻打天长和六合,泰州那边最晚十三,或者十四日发动,具体时间看朱亮祖那边的进度。

“卞元亨你带兵去镇江等着,一旦泰兴那边夺城成功,你就率部从泰兴上岸,然后领着吕珍去打如皋、通州和海门,我再借给你一个炮营。”

卞元亨顿时高兴道,“如果有一个炮营,那就更稳妥了,不过泰兴那边派谁来守?”

鲁锦当即道,“可以从江南这边调一个团的新兵过去守城。”

卞元亨顿时点了点头,“这样就更好了。”

吕珍则是说道,“其实只要大帅给编制,我可以招募到更多兵力,留一部分人守泰兴也不是问题,扬州路的盐丁很多,招募几万人都不在话下.”

卞元亨闻言看了他一眼,你一个团指挥,招那么多兵干什么,不懂规矩,不过有鲁锦在这,他也没说话。

实际上吕珍说的确实不错,历史上的张士诚就是在这一片快速崛起的,短短时间就打下浙东淮东大片领土,暴兵速度堪称恐怖,这一片的人口资源确实多。

鲁锦却摇摇头说道,“新编那么多部队,你不得给他们装备兵甲,提供粮草啊?我上哪弄这么多兵甲去,兵力够用就行了。

“再说你把百姓都招去当兵了,那谁来种地煮盐,这田地不就荒废了吗,难不成大家都饿着肚子去当兵?”

吕珍无奈道,“那好吧。”

鲁锦又道,“明天我新编四个团,全部调去镇江,元亨你和吕珍只管往东打,打下来的城池,后面我都派人进驻,你们不用担心后方。”

“是!”两人齐声应道。

朱亮祖又问,“那我呢?”

“你和廖永忠先打下扬州,扩编三四个新兵团驻守,然后带主力和卞元亨会合,一起去打高邮,我也借你一个炮营,增强你的进攻能力。

“你们拿下高邮之后,视情况而定,脱脱如果还没来,你们就继续向北进攻,脱脱要是来了,你们就在高邮组建防线,先挡住这一次,等脱脱退兵了再说。”

朱亮祖看着地图想了想说,“可以。”

“那就这么定了,你们会后各自开始准备,明日渡江回濠州定远领人,该做什么做什么,包毓你今晚就派人渡江给泰州情报站传信。”

“是!”几人齐声应诺。

等众人各自记好命令,鲁锦也翻了翻笔记本,开始了第三项议题。

“第三件事,禁卫旅扩编成禁卫师。”

朱寿和张温立刻坐正了身子。

“这次渡江战役,我发现禁卫旅的旅级编制并不好用,陷阵营出力的时候,火枪营大概在闲着,炮营出力的时候,车营在旁边看着没事干,有点兵力浪费,所以要做一下调整。

“每个禁卫旅都扩编成一个三团的师,一个五营制的火枪兵团,辖四个火枪兵,一个辅兵车营,车营不再装备火枪,只用普通步兵,负责押运粮草弹药等物资。

“陷阵营扩编为先登团,也是五营制的团,以重甲步兵为核心。

“然后是炮营,炮营兵力不变,但编制升级为炮团,炮团所有官兵官升一级,算是对炮兵这次渡江以来的出色表现的嘉奖。”

杨璟闻言问道,“炮营扩编成团,不增加火炮数量吗?”

鲁锦摇了摇头,“没必要,根据这次渡江战役的实际表现和战场经验来看,一般几万人的大战,有百十门炮就足够用了,甚至还有点火力过剩,已经可以满足需求。

“既然满足了需求,再扩编就没有意义,多了反而是累赘,拉炮的马匹,补充的弹药都难保障。”

朱寿也点点头说道,“确实,一个营64门炮,不论是攻打一般的城池,还是几万人的野战,确实都够用了,再多了也难以保障,而且这么庞大笨拙的车队,也难以跟上大部队行军的速度,还要分出更多的兵力保护炮营,得不偿失。”

张温闻言又提问道,“那原本车营的火枪兵怎么办,他们都是按火枪兵练的,现在让他们换回长矛,这也太浪费人才了。”

鲁锦当即说道,“四个车营的火枪兵,正好凑一起再编一个火枪团,可以以这个火枪团为核心,再新编一个禁卫第三师。”

“原来如此。”朱寿和张温恍然大悟道。

杨璟也提问道,“东征肯定也要用炮兵,这两个炮营都借调去江北了,咱们这边用什么?”

鲁锦指了指一直没说话的俞通渊,“长江下游不会再有什么大型水战了,即便有,用普通的炮舰就能打,那三艘楼船的大炮继续装在船上也是浪费,不如搬上岸,组成一个炮团,今后用来支援江北作战,到时候再把两个炮团调回来。

“三艘楼船的大炮也不少了,足足有60门重榴弹炮,36门重型野战炮,96门重炮,比那两个炮营的火力还强一些。”

杨璟点点头,“那我没问题了,大帅有安排就行。”

鲁锦扫视诸将,见没人继续提问,便说道。

“既然大家都没问题了,那就开始第四件议题,关于如何组建华东方面军的安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