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全面调整
第212章全面调整
校尉、将军,这都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叫法。
少中上大的等级放在这里也不算违和,中国本来就有少师,少傅,中郎将,五虎上将,天策上将,大将军这种称呼,鲁锦只是将这套体系移植过来而已,因此三人倒也没太大的反应。
只有杨恒问道,“大帅,这将校尉的军衔,是算做官职还是品级亦或是官阶还是勋爵”
鲁锦当即解释道,“不算勋爵,勋爵另算,也不是官职和品级,现在的武官官职,以所领兵数和任命为重,比如团指挥使,督师这些实职,有多少兵便给什么职。
“武官品级和文官相同,依我汉人王朝旧制,再稍作精简,仍用九品从正制,若非要比较的话,军衔应该类比前宋时的官阶,如某某大夫,某某郎之类。”
这么一解释,众人便都懂了,唐宋时的官员除品官外,还会对有功之臣授予荣誉散阶,比如最高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之类的玩意。
这种官阶只是个荣誉称呼,另外也有评定所享受的礼仪和俸禄等级的作用,但并非实职,没有行使政务的权利。
三人再看表格中的军衔与品级的对照,也觉得没什么毛病。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大明初期,是重武轻文,以武为尊的,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比如从文武官员的品级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定的卫所制,管十个人的小旗官,居然就有正七品。
而相比之下,文官的知县也才正七品。
这就比较离谱了,一个班长居然和县长平级,那十个士兵能守住一个县吗
再加上卫所庞大的规模,可想而知这些卫所军职需要多少俸禄,高品级官员的规模太大了,光是发工资的行政开支就是个问题,这也是老朱开国的时候把工资定那么低的原因之一,因为定高了真发不起。
当然,明朝这个武尊文卑的情况,到土木堡之后,军权被文官夺走之后就彻底变了,明朝中后期的二品武官见了六品的文官都得点头哈腰,可怜可悲。
鲁锦定的军衔与品级标准,没有过度拔高武官品级,但也没贬低,基本就按实际兵力和战斗力来对标文官体系。
士官、班长是九品,少尉副排长是八品,中尉排长七品,和知县一个等级。
上尉大尉正副连长是六品,少校中校正副营长是五品,上校大校正副团长是四品,对标文官的知府一级。
少将中将,师长军长,二三品,对标文官的布政使司一级,再往上的集团军将领为正一品,对标战区司令,或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官职。
其实这个体系里,武官的品级还是有些高,正常应该是营管乡镇,团管县,师旅管府市,军/集团军管省这样才对。
但这样定的话,就意味着要招很多很多的兵,全国上千个县,那就是上千个团,就算每个团缩编到1500人,那也要近两百万兵力,以元末明初这个人口不过亿的农业国,哪养的起这么多兵啊。
所以只能适当抬升武官体系,缩小地方军队的编制。
而且圣武军现在一个团是4500人,应该对标后世的旅才对,那用团对标知府的品级,其实也不算错。
对于鲁锦安排的这个军衔品级,几人并没有什么异议,但李善长主管财政和粮饷,所以也跟着问了句,“大帅,那今后将士们若是发俸禄军饷,是按军职来算,还是按军衔来算呢”
“薪俸问题,按军衔来算,不以实职为准。”鲁锦当即解释道。
李善长又道,“若如此,那各地文官现在是否也该拿出正式品级”
鲁锦闻言皱眉想了想,还是摇头说道,“此时颁布军衔,是为了激励将士们多立新功,另外也是为了渡江后扩军时更方便一些。
“我们当务之急,是全力为渡江做准备,若能渡江站稳脚跟,打下基业,到时再给文官颁布正式品级也不迟,若是渡江事败,那就万事皆休,便是给文官们全都封个一品大员又有何用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
“武将军衔品级高,那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兵,给文官授予品级,现在也不过是七八品的知县、主簿,最高也不过四品的知府,咱们现在连一个行省的地盘都没有,纠结品级又有什么用”
“明白了,那就等渡江后再说。”李善长闻言也答应下来,他也知道现在是创业阶段,实权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实权,就有做事的机会,能做事,以后就有功绩,到论功行赏的时候才能有底气。
敲定了军衔品级和各方面军的部署调整之后,这次的会也算是谈完了,鲁锦立刻给三人各自分配任务。
“百室先生,安庆路如今纳入我军版图,今后正式改名安庆府,怀宁县改为安庆府城,其余诸县仍用旧名,另外安庆府现在尚缺三名知县,请先生督促吏目司,从现有各县主簿中,挑选政绩出色之人,升任安庆府知县。”
“是,我一定尽快做完。”李善长当即答应下来。
鲁锦却补充道,“还有一件事,我从安庆回来时,已经交代那三个知县,让他们召集当地有才学之辈,闰三月底之前,到庐州考试。
“现在我们地盘又大了,将来还要渡江,渡江后我肯定还要带走一些官吏,派驻到江左之地,如此一来,我们的官吏就有些不够用了,所以应该趁现在多储备一些人才。
“请先生帮我传令诸县,凡我圣武军治下各地,准备二次遴选人才,各地士子皆可在闰三月底之前来庐州应考,不拘儒家子弟,但觉自己有治民之才,陷阵之能者,无论文臣武将,都可来应考自荐,请先生帮我主持此事。”
“是,臣稍后就去办。”
“嗯,那就这样吧,杨恒。”交代完李善长这边的事情,鲁锦又转头看向了新来的这个杨恒。
杨恒连忙道,“臣在。”
“武院的冯掌司现在不在,圣武军各部的整编调防命令,你要来帮着处理文牍之事,另外你还要和文院营造司的许济川对接一下工作,尤其是肥西铁厂现在的情况,月产多少甲胄,刀枪,火铳,火炮,你要了解产量和库存,为我军渡江兵团换装做好准备,还有军械仓库。
“你是武院后勤司掌司,这些后勤武备之事,你都要管起来。”
“是,臣一定尽快把这些事办妥。”杨恒赶忙答应下来。
鲁锦看了他一眼,又说道,“你如今刚来,听说家眷没有分到什么大宅,现在帅府设在庐州,人口日多,各部要员将领家眷也多,就算新建宅子也来不及了,而且我们在这里待不了多久了,最多再过几个月,可能就要搬家,且先忍耐一下吧,房子解决不了,若是吃穿用度有甚缺的,你再跟我说。”杨恒闻言一愣,连忙诚惶诚恐起来,“多谢大帅挂怀臣的家眷,屋舍不过遮风避雨之所,干净能用便可,无需太过奢侈华丽,能供妻儿老母容身已是难得,臣已经知足了。”
鲁锦又摆摆手道,“令堂不是有疾在身吗,庐州有一名医,曰池仁平,是苏州名医葛氏之徒,我已请他登门为令堂诊治,诊金由我来出,汝勿虑也。”
杨恒一听鲁锦还给他老娘找了医生看病,顿时感动不已,当即下拜磕头道,“多谢大帅挂怀,臣今后定然为大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锦连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起来吧,你既是主动归降的,以往之事,我既往不咎,但今后需好好做事,我这人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只要做的好,我必不吝赏赐。”
“是,臣定铭记在心。”杨恒再次拱手道。
鲁锦这时又取来一套手抄本的公输秘典递给他,“这是我家传之书,里面这本公输子你可以读一读,这本公输算经你需自学一番,不然铁厂的东西,你恐怕看不懂,至于其他书籍,你若感兴趣,也可以看一看,若有不懂之处,也可向我讨教。
“另外帅府这里还有一个教导营,诸多要员将领家的子嗣,皆在这里读书,你家里子嗣若无人照看,也可送到这里读书。”
对于鲁锦公输氏的身份,杨恒只是有所耳闻,并不敢确定,如今看了鲁锦递来的书籍,才终于确定了那个传闻,当即捧着手中书籍道,“多谢大帅赐书,臣一定仔细拜读,早日学会算经。”
“倒也不必全都学会,能学个入门便可,你且先去办事,等闲暇时再看不迟。”
“是。”
“去吧。”
“臣告退。”
等杨恒退下,场中只剩鲁锦和包毓,鲁锦这才对包毓道,“最近可有什么重要情报,江对岸的太平路和集庆路的情况摸清了没有,有多少元军,何人为将”
“大致摸清了,只是集庆路和太平路加起来,元军总数恐怕不下二十万,若要攻下两地,恐怕还需仔细谋划一番。”包毓当即介绍情况道。
“二十万嘶——”鲁锦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自己这边累死累活都没凑出十万大军,对岸的浙江两个府就拉出二十万大军,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不过由此也能看出江浙的人口是真的多,那就更需要拿下了。
鲁锦当即向包毓询问起了详细情况。
就在他们讨论对岸元军的兵力部署时,一道道命令也从帅府发了出去。
赵庸带着十一团移驻六安,把驻守在那里的俞廷玉第二团换到庐州来,组建第105师。
同时军衔制也跟着一起施行,俞廷玉升为105师少将督师,兼任第二团指挥使,赵庸升为105师大校副督师,兼任第11团指挥使。
南线的35军刚刚整编完毕,他们的部署倒是不用调整,只是趁着这次把军衔补上。
廖永安任第35军总管,授中将衔,正二品,兼任101师督师,第三团指挥使,缪大亨任35军副总管,授少将衔,正三品,兼任104师督师,第12团指挥使。
新提拔上来的15团韩庆禄,16团鲁定,水师第3团的缪友珍,这三人都只是上校团指挥使,而‘老牌’的八团郭子兴部,就捞到一个大校团指挥使,同时兼任101师副督师。
这个任命和军衔,让郭子兴心里好受了不少,看意思鲁锦还没有完全放弃他,给了他一个副督师的职位,虽然只能算是挂名的,实际上101师还是廖永安说了算,但这也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不至于自暴自弃。
北线的整编调防命令一到,诸将也都兴奋了起来。
新成立第36军军部,朱亮祖任36军总管,授中将衔,正二品,下辖102师和106师,102师辖第5、第14、和骑兵二团,总部设在濠州。
同时鲁锦又给廖永忠下令,让他带着自己的营从第五团里分出来,再把剩下的几个安庆降将,夏兴祖,陈士达,周文,这三个千户营官分给他,组建新编第18团。
廖永忠任36军副总管,授少将衔,正三品,兼任106师督师,辖第18团,俞通源的第七团,赵仲中的第十团,师部设在滁州。
俞通源和赵仲中,两人全都授予大校军衔,任团指挥使,俞通源兼任106师副督师。
夏兴祖、陈士达、周文三人,听说鲁锦要把他们调去滁州,组建新编第18团,和元军直接对线,心中都有些不乐意,以为鲁锦是要用他们这些降将当炮灰,心里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但是很快,他们的态度就变了过来,因为鲁锦让他们调动之前,先在庐州进行换装,铁厂新造的甲胄,四个战兵营,三千多副大红色布面甲,银光闪闪的头盔,如同龙鳞一样的环臂铠,全副甲胄不下四十斤。
而且不仅战兵有甲胄,就连辅兵营也有同样款式的甲胄,只不过辅兵营的甲胄是靛蓝色。
全团一共4500副全新的甲胄,顺便连武器也都给他们统一了一下,人人都是五米多长的大枪,副武器用刀还是骨朵可以自选,不受限制。
如此豪华的兵器甲胄发下去,三人再也没话说了,这怎么也不像是要拿去当炮灰的样子,反而更像是精锐。
而且他们三人又打听了一下,听说肥西的铁厂能月产四千五百副甲胄,足够装备一个团,再看看鲁锦的禁卫军,居然还都穿着杂七杂八的缴获盔甲,哪能不明白鲁锦的用意。
毕竟谁会给精锐用破烂,给炮灰换新甲啊,三人当即不敢再瞎想,领了装备老老实实的奔赴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