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五大方面军

第384章 五大方面军

整编军队这种事情,一旦定下整体的大框架,接下来反而好办了,无非就是填格子而已,而且许多职位还是鲁锦提前许诺出去的,这样就更方便调配兵力了。免费看书就搜:闪爵小说网

首先是安庆方向的第一方面军,以廖永安和缪大亨的原35军为基础,组建新的第三,第四集团军。

第三集团军总兵为廖永安,下辖原35军和新编47军。

35军101师督师原本是廖永安,现在移交给金朝兴,这个当初打巢县时加入的将领,另扩编一个120师,督师殷从道,是鲁锦打左君弼时收服的降将,这人投军时间也不短了,之前已经升到了团指挥,这次再晋升一级。

另外安庆方面的将领,缺少大型战役的组织和指挥经验,鲁锦怕他们玩不转,而华东方面军的主力,全是跟着他打完渡江,又参加了整场征东战役的将领,大型战役的实战经验丰富。

正好他们打完了浙东,基本人人都有功劳,也是时候提拔一些人了。

于是鲁锦就把华云龙和徐达的那个42军调了过来,拆分成两个部分,119师的徐达,被提拔为47军总管,另扩编一个121师,督师张良,是张温的族兄弟,这人从禁卫军的营官升到团指挥,打完浙东正好再升一级到督师。

这样第三集团军的序列就变成了,35军,下辖101师金朝兴,120师殷从道;47军119师徐达,121师张良。

让徐达给廖永安这个老资历当副手,增强第三集团军的战役指挥能力。

第四集团军总兵缪大亨,下辖新编48军和42军。

新编48军以缪大亨的原104师为基础扩编,104师督师移交给吴国宝,也就是原历史上为了避老朱的字,改名吴祯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另新编一个122师,督师为原101师序列的韩庆禄,这人是康茂才麾下的降将出身,曾经驻守无为县,后来举城投降了,也加入了不短的时间,这次提拔为代理督师。

42军的底子还是华云龙的118师,不过另一个师的徐达被调走了,因此又新编了一个123师,督师是夏兴侯,此人原本是元军安庆万户府的降将,不过后来也跟着打满渡江和东征,渡江时还只是个千户营官,东征时升到华云龙手下做团指挥,这次也再升一级到督师。

于是第四集团军的序列,就变成了48军,下辖吴国宝的104师,韩庆禄的122师;42军下辖华云龙的118师,夏兴侯的123师。

除了35,47,48,42,这四个军的步兵外,再把刘家港的内河水师炮舰都调过来,增强给缪友珍的雷池水师,也即水师第三团,连同桑世杰的水师二团,全部划归一方面军序列,用来进攻鄱阳湖和洞庭湖。

华北的第二方面军这边,情况稍微简单一点,主要是有几股主动来投,或是被招降的势力,都要放在这边。

首先是那十几万被收拢的元军,其中有两个最大的山头,首领名字叫田丰,王士诚。

此田丰非彼田丰,不是汉末帮袁绍灭了公孙瓒的那个谋士,而是元末河北的一个大地主,盐枭,还有那个王士诚,同样是河北的盐枭。

这两人都是至正十二年上半年,脱脱在大都附近的盐场招募的盐军,总数有三万多,头扎黄巾,号称黄军,性质和早期的朱亮祖、陈野先类似,都属于民兵团练,只不过他们这支团练直接受脱脱指挥。

原历史上,这两人也很有意思,两人先是被脱脱征召成军,先跟着打了徐州,第二年又被带去打张士诚占据的高邮,然后脱脱被贬,‘百万元军’一朝土崩瓦解,之后这两人一起去投了刘福通。

后来龙凤北伐时,王士诚被分到了关铎的中路军,跟着一起打去了辽东,田丰跟着毛贵打去了山东,因作战有功,田丰被韩宋政权封为益都行省丞相。

在中路军被高丽打的全军覆没,残军退守辽东半岛,赵均用跑去山东夺权杀死毛贵后,身为益都行省丞相的田丰,突然变成了山东义军中威望最大的人,隐隐有了把持山东的趋势。

可就在这个时候,刚刚打下河南汴梁,把刘福通赶去安丰的察罕帖木儿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带兵进攻山东。

山东义军刚刚遭逢毛贵被杀的剧变,人心混乱,田丰和王士诚寡不敌众,最终都投降了察罕帖木儿,不过这还没完,趁着有一次察罕帖木儿到山东视察的机会,这俩人又突然刺杀了察罕帖木儿,再次叛回义军。

不过他们这次反叛后并没坚持多久,就被察罕帖木儿的义子,扩廓帖木儿,也即是王保保,带兵杀来山东,为父报仇,将田丰和王士诚两人全部杀死,同时也拿下了整个山东。

至此,徐州以北的地盘全部落入王保保的手中,当时的徐州在朱元璋手里,由冯胜驻守。

纵观田丰和王士诚这两人的经历,他们起初帮元军打仗也是很卖力的,可是在见到一心为国的脱脱被贬之后,两人又毅然决然的投奔了义军,在毛贵死后,还能勉力主持山东大局,虽然还是很快就投降了,但他们还能成功刺杀察罕帖木儿,重新回到义军阵营。

论迹不论心的讲,这两人还算是条好汉,多少有点义气。

而在这个时空下,两人比原历史提前大半年见证了元廷的腐朽和黑暗,真正为朝廷卖命的将士没有赏赐和抚恤不说,反而还要被朝中奸臣诬陷,强制解散部队,这种情况下,傻子才给元廷继续卖命。

再加上朱亮祖及时的兵力前压,收拢元军溃兵,于是两人就顺理成章的投奔了圣武军,没有像原历史那样去投刘福通。

冯国用负责主持北面的整编工作,回来就向鲁锦报告,说田丰和王士诚跑来投奔时,他们还各自控制着上万人的军队,加起来不到三万,两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很大,肯定不能随便给个团指挥啥的就能打发了,最少也得是督师,或者副总管的职位才行。

也算是千金市马骨,告诉那些归降的元军士卒,圣武军并没有区别对待他们。

所以这次整编第二方面军时,也得考虑把他们编进去,这两人正好是北方人,而第二方面军就是专门用在华北战场的,今后肯定用得着他们。

因此按照老规矩,以朱亮祖和廖永忠的原36军为基础,组建华北的第二方面军,下辖第5,第6,两个集团军。

其中第5集团军,总兵朱亮祖,副总兵冯胜、赵仲中,下辖原36军,和新编49军。

原36军朱亮祖的102师督师职位,移交给冯胜,另新编一个124师,督师由刚刚投奔的王士诚担任,同时兼任36军副总管,嗯,是元军里那个王士诚。

新编49军,下辖新编125师,督师兼军总管,由巢湖老将赵仲中升任;另新编一个126师,督师兼副总管,由刚刚来投的田丰担任。

全是新人和老将混搭,方便融入和控制。

第6集团军,总兵廖永忠,副总兵胡海、毛贵,下辖新编50军,和新编51军。其中50军以廖永忠的原106师为基础,进行扩编,106师督师职位移交给胡海,同时兼任50军总管之职,另新编一个127师,督师张士诚,这货带了三个团的兵力来投,鲁锦答应给他一个督师的职位,这下也满足他了。

另一个新编51军,下辖新编128师,督师是徐州来的毛贵,同时兼任试总管,就是实习代理总管的意思,新编129师,督师是同样来自徐州的薛显。

其他来自徐州的,还有彭早住和程良弼,这两人被安排在毛贵和薛显麾下,做团指挥使,兼副督师,算是鲁锦答应他们的承诺。

傅友德和李喜喜两人,则是被鲁锦扔去了中原的第四方面军那边。

整个第二方面军,朱亮祖是总督,廖永忠是副总督,下面有冯胜和王士诚的36军,赵仲中和田丰的49军,胡海和张士诚的50军,毛贵和薛显的51军。

另外还有原骑兵二团的郑用,鲁锦把义子鲁破军的骑兵三团也调过去,再让郑用手下的张虎子组建一个骑兵四团,凑齐三个骑兵团的兵力,升级为独立骑兵师,郑用为督师,张虎子是副督师,直接归方面军总部指挥。

还有俞通渊的一个独立重炮团,用的都是从当初那三艘楼船上拆下来的火炮,总共有96门,其中60门都是重炮,比别的炮团多,但又不到两个团,正常的炮团应该是64门炮,他这多了一半。

这个独立重炮团,同样归方面军总部直接管辖,今后会继续补充火炮数量,争取增加到两个炮团的规模。

杨璟的华东方面军那边变动不大,除了番号名字改成第三方面军外,主要就是做一些内部的调整,还有就是华云龙和徐达的42军被调去安庆后留下的空缺,需要再新编一个军补上。

以俞通海和张德胜的原40军为基础,拆分开来,补充新兵,扩编出一个52军。

杨璟本身也不再兼任103师督师一职,改由同期在庐州投军的濮英担任。

调整后的第三方面军,下辖一、二两个集团军。

第1集团军,总兵杨璟,副总兵叶升、徐用,下辖濮英和叶升的37军,徐用和郭子兴的41军。

第2集团军,总兵俞通海,副总兵张德胜,下辖40军和新编52军。

其中的40军保留原来的俞通海114师,另新编一个130师,督师由原110师的团指挥吴复提拔调任。

新编52军,以张德胜的115师为基础,扩编一个131师,督师由原117师郭子兴麾下的团指挥曹良臣提拔调任。

吴复就是当初鲁锦攻打庐州的时候,跑来看戏,然后主动投奔的那个千户将领,曹良臣也是老人了,是杨璟亲自跑去安丰附近招兵招来的,这次两人也趁机更上一级,升到了督师职位。

原本第二集团军总兵是由朱寿担任的,不过朱寿是禁卫军序列,现在东征打完了,等他被调回来,就不适合继续担任2集团军总兵了,因此才如此调整,让俞通海和张德胜两人再各升一级,顺便也提拔一下他们的手下。

中原方面的第四方面军,兵力构成最是简单,基本不用做什么调整,拉过去凑齐了就行。

第四方面军总督俞廷玉,副总督华高,下辖第7、第8两个集团军,以及张龙的骑兵一团,骑兵团归方面军直属。

第7集团军,总兵俞廷玉,副总兵卞元亨,下辖俞廷玉和赵庸的38军,以及由卞元亨的108师,和李华甫的新编132师组成的53军。

第8集团军,总兵华高,副总兵傅友德,下辖华高的112师,和李喜喜的新编133师组成的39军,以及傅友德134师,和俞通源113师组成的新编54军。

俞廷玉、赵庸、华高、俞通源这四人,全是巢湖的元老派将领,资历属于是天花板级别的了,但是他们的指挥才能,在原历史上貌似并不是顶尖水平,于是鲁锦才特意把卞元亨和傅友德,这两个历史上指挥过大型战役的帅才加强到中原方向,以此增强第四方面军的战斗力。

最后就剩下华南方向的第五方面军,总督常遇春,副总督廖永坚。

他们这个方面军的人员配置比较凑合,核心输出就是常遇春和胡大海,于是为了均衡一下两个军的实力,鲁锦故意将他们分开。

第9集团军,总兵常遇春,副总兵王志远,下辖常遇春的109师,和周兴的新编135师组成的43军;还有王志远的新编136师,和郑遇春新编137师组成的44军。

第10集团军,总兵廖永坚,副总兵邓顺兴,下辖廖永坚107师,和刘传义新编138师组成的45军;邓顺兴139师,和秦戎140师组成的46军。

胡大海因为出身比较低,暂时还没升上来,只能在邓顺兴的139师做副督师,因为他本来就是邓顺兴带来的部将,鲁锦也不好越级提拔,把他升到邓顺兴上面去。

同时邓愈的年龄又太小,于是就被留在鲁锦身边了,鲁锦准备把他放到禁卫军里,组建一个新的禁卫师用。

整编后的圣武军,除了水师,骑兵,海军,禁卫军这些辅助部队,总共拥有20个军,40个师,120个团,总兵力54万人,如果加上骑兵、禁卫军这些,人数应该会超过60万,这个野战军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今后应该不会再增加野战军的编制,即便再抓了俘虏,也只能放到内卫,或者屯田兵里面。

至于今后再有投降的将领该如何安置,这个也有办法,等到今后天下平定,国内统一后,肯定还要再进行一轮大裁军,和平时期不需要养那么多野战军,到时候可以从部队编制入手。

营压缩到五百人左右,团压缩到1500人左右,然后增加旅级,师级,改成三三制,顺便大规模换装火器,再增加一些参谋岗位,用来安置军官,等于向着近代军队再更进一步,这样就能增加出不少坑位,用来安置那些降将,以及自己这边的立功将领。

还可以从军中裁掉一些基层军官,放到地方组建警察系统。

鲁锦和冯国用、包毓三人,把这五个方面军的整编计划做完,立刻就发往各处,让他们开始执行,先把五个方面军整编好,最后剩下的人,再清点人数,组建其他的辅助兵种。

——

ps:大致讲一下五个方面军的主要将领,和人事任命的考虑,只到师一级,团级就不细写了,120个团全写出来太水,这次整编的剧情差不多也结束了,接下来会写一些基层的个人生活,还有民间对政策的反馈。

想看完整编制的,等有空了我给你们贴个免费的章节看。

ps:找编辑要了个主编力荐,8号凌晨上,我争取开始双更,求各位书友到时候用月票支持一下,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