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朝堂险恶

第311章 朝堂险恶

徐福顺着陈昭的手指望去,看到麻袋上的绳结,瞳孔骤然一缩。

他显然没料到陈昭会注意到这个细节。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辩解,却一时语塞。

一旁的张勇和薛平也顺着陈昭的目光看去,果然发现那绳结与普通农户常用的结法大不相同。

薛平眉头一皱,沉声道:

“这绳结确实是军中常用的手法。他若真是普通农户,怎会打这种结?”

徐福脸色阴晴不定,沉默片刻后,终于叹了口气,苦笑道:

“陈少卿果然目光如炬,连这点细节都未曾放过。不错,我正是徐灌。”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

严映雪手握刀柄,戒备地望着徐灌。

薛平忍不住问道:

“徐校尉,你为何要隐姓埋名?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徐灌摇了摇头,神情复杂地看了陈昭一眼,道:

“陈少卿,我隐姓埋名多年,本不想再与过去有任何瓜葛。却不料你慧眼如炬,被您识破了。

不过,我早已不是当年的徐灌,如今只是一个普通农户,还望诸位高抬贵手,莫要再追究往事。”

陈昭沉吟片刻,道:

“徐校尉,我们此行并非要追究您的过往,而是有一桩旧案需要您协助调查。”

徐灌苦笑一声,道:

“陈少卿,您既然能找到我,想必那桩旧案非同小可。

我虽已远离朝堂,但既然被卷入其中,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

罢了,您想问什么,就问吧。”

陈昭点头道:“多谢徐校尉体谅。我们此行,是为了查清当年俞斌元被杀案!”

徐灌闻言,瞳孔一缩,陡然瞪大了眼睛,神色显得尤为慌张。

“这……这我不知道……”

徐灌猛地摇头。

“徐校尉,这是你在军中处理的最后一个案子。处理完这个案子,你便以侍奉老母亲的名义,退役归乡了。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陈昭朗声道。

徐灌低下头,避开陈昭的目光,道:

“陈少卿,此事……此事我真的不知情。我当年只是奉命行事,案子结束后便辞官回乡,再未过问朝堂之事。您还是请回吧。”

陈昭眉头微皱,正欲再劝,一旁的严映雪却已按捺不住,上前一步,道:

“徐校尉,我家大人为了查清此案,不辞辛劳,千里迢迢赶来寻你。

此案关系朝廷公理与正义,甚至牵涉晋王这样的权贵,我家大人也未曾退缩。

你身为曾经的军法司校尉,难道就甘心让真相永远埋没,让那些无辜之人含冤莫白吗?”

徐灌闻言,身体微微一震,抬头看向严映雪,露出无奈的笑容。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却又硬生生咽了回去,只是摇头道:

“这位姑娘,此事非同小可,我……我真的无能为力。”

严映雪紧握拳头,咬着贝齿,道:

“徐校尉,你当年在军法司任职,想必也曾秉持正义,秉公执法。

如今为何却畏首畏尾,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

难道你就不怕良心不安,夜不能寐吗?”

徐灌被严映雪的话刺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拳头紧紧攥住,指节发白。

他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颓然坐倒在椅子上,低声道:

“你们……你们何苦逼我?此事牵涉太深,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我……我只是想保住这条性命,安度余生罢了。”

陈昭看了眼屋内,道:

“徐校尉,您一直未曾娶妻,也是因为担心被人报复吧。若是此案一直不处理,你结不了亲,怕是不孝吧。”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陈昭猜测,徐灌因怕报复,没有成亲,恐怕此事是他的心结。

徐灌苦笑一声,道:

“是我不孝,对不起我的母亲。我母亲临死前想看到我成家立业,可是我也没有满足她的愿望。我赤条条的一人,也不怕死,既然大人想知道,那我就将一切都告诉你们。”

陈昭郑重的点头,转头看向了薛平和张勇,道:

“你们先出去。”

张勇深知案情重大,不是他能参与的,拱手一礼,转身离开了。

薛平嘿嘿一笑,道:

“大人,我薛平可是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你就别担心我了。”

陈昭点头,道:“那好吧。徐校尉,请说吧。”

徐灌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当年俞斌元被杀一案,是我奉命调查的。

当年种种迹象表现,俞斌元是被杀,被人一剑封喉。

但是我却接到了上峰的密令,要求我立即结案,不得再查,以自杀结案。

我心中疑惑,暗中继续调查,却发现此案背后牵扯极深,涉及晋王。

而且这里面的走私数额巨大,还涉及勾结一些不法组织。

我怕惹火上身,只得辞官回乡,隐姓埋名,以求自保。”

陈昭闻言,眉头紧锁,问道:

“徐先生,您手中是否还保留着当年的证据?”

徐灌点了点头,道:

“当年我暗中调查了一些,整理成册,藏在我家中的地窖内。”

陈昭眼前一亮,急忙道:“徐校尉,还请带我们去取那份卷宗。”

徐灌点点头,转身走向内屋。

屋内光线昏暗,徐灌掀开一块地板,露出一个隐蔽的地窖入口。

他点燃一盏油灯,率先走下地窖。

陈昭、严映雪和薛平紧随其后。

油灯的光芒映照出地窖内堆放的杂物和几个陈旧的木箱。

徐灌走到角落,蹲下身,推开一个木箱,从箱底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卷宗。

他小心翼翼地解开油布,露出一叠泛黄的纸张,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

“这就是当年我整理的卷宗。里面记录了我调查到的所有线索,包括俞斌元被杀案的细节,以及我晋王走私的一些罪证。”

徐灌将卷宗递给了陈昭。

陈昭接过卷宗,迅速翻看几页,眉头越皱越紧。

薛平凑过来,也看到了内容。

陈昭合上卷宗,目光凝重地看向徐灌,道:

“徐校尉,多谢了。”

薛平问道:“徐校尉,这卷宗很详细,你当年为何不将这些证据上呈朝廷?”

徐灌苦笑一声,摇头道:

“朝堂险恶!晋王权势滔天,朝中许多大臣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若贸然上呈这些证据,不仅无法撼动他,反而会打草惊蛇,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我辞官回乡,隐姓埋名,也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