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靳辅: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温顺的黄河

工部衙门中,工部尚书阎立德正在将有关黄河的资料备份整理打包以备李承乾带走。

而李承乾对面坐着的,则是偏科的金卡:靳辅,虽然说他其他方面有些弱了,比如治国等等。

但是在治河这方面,靳辅属于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人物了。

两人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上,桌子上面都是刚刚从工部提取出来的资料。

李承乾饶有兴致的看着靳辅,靳辅在看着隋唐修建的,有关黄河水利的设施。

唐朝治理黄河还是以疏浚、分流为主,顶多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修建堤坝,但得益于这个时候的黄河脾气还没有那么暴烈,这些治理黄河的手段已经够用了。

“具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粮人力这个东西这几年是没有,但是过了这几年朝廷可以全力支持你。”静等着靳辅了解完情况的李承乾,心情愉悦的说道:“你正好也可以在这几年实地勘测一下黄河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利于你日后治理黄河。”

他说的很随意,但他对面的靳辅则是陷入了沉思。

因为靳辅面临的状况是....

治河技术巅峰的自已回到了黄河情况最好治理的的年代。

这都不需要他超常发挥了,只要他按部就班的治理,就可以让后世治理黄河的人压力骤减。

当然前提还是没有小天才出现,小天才都能逼的祖上十几代游牧民族的元朝涌现了一大批水利专家,别说什么祖宗打下的结实基础了,只需要灵机一动就能让其灰飞烟灭。

破坏永远比建造容易上千万倍。

“臣觉得只需要收紧河道、加快流速,利用水流本身的冲刷力带走泥沙,从而减少淤积、稳定河床就可以了。”靳辅觉得最好的治河思路还是明代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此举不仅能够在黄河两岸收获大量的良田,还能减少后续的维护成本。”

“此乃万世之基。”

“只是需要大量的钱财。”

靳辅面容有些犯难,他之前每年治河花费的白银约为两百万两,当时朝廷的一年收入才三千万两,这开支,已经属于是极高的了。

“钱财这个确实有些问题,初期我一年只能给你一百万两白银。”李承乾面容也有些犯难:“再多就有些做不到了,不过我的私库还有些钱,每年支持个十万两白银还是可以的。”

和珅不仅仅会敛财,还会经商,李承乾的家产在和珅的手里面正在不断的繁衍。

李承乾这个时期的1两白银≈2000—3000元人民币,靳辅那个时候的1两白银≈ 150—200元人民币

“主要是我还要自已出钱建造大海船,不然还能多给一些。”

沈一石的商会大部分的利润都投入造船里面了,要等到这些海船逐渐盈利,也要十年以后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沈一石承担了这些,朝廷的财政支出才没有那么大。

这种畸形的朝局,离开弘化一朝以后,后面的君主也很难复刻了。

因为他们很难有沈一石这么会赚钱的手下,也很难有这么值得信任的人。

“这不会太为难你吧?”李承乾看着情绪没有波动的靳辅,心中有些担心。

治河这玩意他确实不懂,尤其是治理黄河,这还和并州那里即将修建的水渠还不同,首先是规模上相差太多了。

其次是并州那里还能在枯水期安全施工,但是黄河呢?

这个时代处于“中世纪暖期”,黄河流域降水变率大,旱涝交替,能够治河的时间只能看天意。

而且这个时候的治河都是以堵口、筑堤、疏浚为主,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导致情况更加严重。

靳辅治河,就需要从零开始,一步步的梳理改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李承乾有些担心靳辅吃不消。

“不行的话,后面还可以再加,顶多再苦一苦周边的国家。”李承乾虽然觉得周边的国家已经过得够苦的了,但是为了治理黄河,也只能再苦一苦他们了。

反正在灭掉他们封诸侯国之前,他们都不是大唐的子民,李承乾压榨起来也是丝毫不手软。

“够了,太够了。”靳辅有些泪流满面的说道:“陛下您就瞧好吧,别的我不敢保证,但是终唐一朝,黄河绝对不会给朝廷添麻烦的。”

那个谁,别联系了,我怕陛下误会。

你看看人家的魄力,再看看你,呸!

“而且一年一百万是不是太多了,我觉得花不了那么多钱。”靳辅都被李承乾的大手笔,给整不会了:“而且后期通过买卖淤出来的良田,可以回收很大一笔款项,臣估计,治河结束以后,一概花销都能从淤出来的良田里面拿回来。”

“那个良田不能全卖,我要留一部分封赏功臣。”李承乾说道:“而且我也得给后世的儿孙留点遗产,便是皇帝,身上没有银子,也是寸步难行啊。”

随着唐朝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南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以及人口的井喷,地少人多的情况是一定会出现的。

到时候朝廷手中要是有着一部分的耕地做储备,便能在紧急情况用来应急。

“陛下私人出资十万两,当得十分之一的良田。”靳辅正色道:“这本身就是应该的事情。”

正想向李承乾禀报,说资料都准备好的阎立德觉得这个新人有些莫名其妙了:“这孩子是不是太过喜悦疯掉了?黄河那有什么问题?随便修修不就好了吗?”

他们工部这么多年来,顶多是花钱保障漕运畅通,其他的事情基本上不管,反正这也也没出过什么大灾害,干嘛要花那么多钱去治理黄河?

“而且修一修黄河,能有多少良田出来?便是十分之一,又能有多少?”

想到这里的阎立德觉得更加莫名其妙了。

殊不知,当初靳辅治河期间通过系统放淤,新得农田1.2万—1.5万顷,而且这些农田的土可都是积年的河底淤泥,在三到五年内,即便是不施肥,也能高产,属于是最优质农田。

若是放开买卖,每一亩都能卖到5—10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