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姓琅琊东周公子南

第169章 羡冰

小园过午,暑气蒸腾。

又到了四天一次的“选修课”时间。

本来只是背书和听那女人讲解,这对于王扬来说不算难事。但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这件事正逐渐变成一项苦差。

此时王扬坐在屋外,顶着太阳,热得大汗淋淋,衣衫湿透,一边有气无力地挥动折扇,一边无精打采地出声背诵,只觉自已仿佛置身一个大蒸笼中,连周边空气都变得湿粘起来。

本来王扬用折扇是以潇洒风度著称,故而能在荆州掀起一股“折扇潮”,可现在却和飘逸倜傥完全搭不上边!

半撸着袖子,一脸不耐烦,手中折扇扇得哪有什么节奏风雅可言?时而快扇几下,时而累得不行只好歇一歇,不知道为什么让他联想起烤羊肉串来!悲催的是自已就是炭火上的那串羊肉,更悲催的是都被烤成串了还得自已扇风!

可怜越热越扇,越扇越热,停下更热!手臂还酸,酸痛感从肩部一直蔓延到手腕,简直遭罪!心中不由得期盼起明天去小胖他家山庄避暑的事。

与王扬这儿相比,坐在屋子里的萧宝月简直宛如身处天堂一般。

她身穿由冰蚕丝制成的靛蓝缎色宽幅衣,上有华丽金线绣的宝相花纹,腰身窈娆无俦,堪称祸水;脸颊如花似玉,可比倾城。没太化妆,只是淡扫蛾眉,便见明媚惊艳。肤如玉曜,虽然略沾薄汗,却是百媚俱生。

喝着冰镇乌梅汁,手支下颌,意态慵懒;轻摇桐花罗纨扇,长眸低垂,漫不经心。

屋内早就换上竹簟凉席,玉石桌案。齐膝高的冰鉴里放着五样冰鲜水果,屋角还有一大块如小山般的冰块立在鼎中。仅此一项便见此女确实富贵。因为这时尚无硝石制冰法,冰的来源全靠去年冬日的藏冰。

藏冰需修冰室冰井,储存条件很是苛刻,连皇宫藏冰,都要特意下诏,所谓“务令周密,无泄其气”,过程繁琐郑重。曹操建铜雀园,不过冰室三间,室中冰井数口而已。所以就算是贵族之家,能修冰室的也不多。即便修了也藏不了多少冰。到了夏季取冰之时,更是十不存五。自用尚嫌不足,就更别提出售了。

也正因为市场上售冰极少,故而天子赐冰,乃称荣宠;朋友赠冰,是为重仪。庾家曾经送过王扬一块冰,大如现代的牛奶箱,王扬之前为了祛暑,让宋嫂熬了好多绿豆汤,现在正好做成绿豆冰沙,给宅里每人都分了一大杯,然后又给庾府、郡学、谢府、宗府、别驾府各送了一坛。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王扬吃了冰饮,便时常思之,听乐小胖说香雪楼有冰出售,故欣然而往!问价,与黄金等......

一块方三尺,厚一尺五寸的冰,居然要十万钱!这是当时一斤黄金的价格啊!

事遂寝。

其实以王扬现在的身家,倒不至于买不起,但要说拿出十万钱来买冰,确实有些肉疼。

所以他便打起硝石制冰的主意,说来惭愧,他也不知道硝石的真实样貌,只是没穿越前,在玩生存游戏的时候见过游戏中的硝石,状似灰白色的小石块,也不知道游戏建模对不对。

至于硝石是不是直接放到水中就可以制冰了,以及这么制成的冰有没有毒,食用后会不会对身体有害什么的,王扬一概不知。

他本想先弄到硝石后再做做实验,岂知问了一圈也没人知道硝石是什么个东西!

他便又让黑汉找了一些匠工来问,还是一无所获。王扬灵机一动,开始寻炼丹士。可荆州炼丹风气不兴,城内搞炼丹的一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大多技艺不深。王扬拜访了个遍,仍旧劳而无功。后来经宗测介绍,终于找到一个懂行的,隐居在城郊。

此人是丹阳陶氏子弟,名弘昌。衣不洁,谱奇大!身上还有虱子!自诩有魏晋名士“扪虱而谈”的风范,一边旁若无人地捉虱子,一边海阔天空的和你扯淡!扯来扯去,就是不说正题!

王扬也懂,这个就像有的人爱在酒桌上谈事,喝好了什么事都好说,不喝好了就不说正事。

那咋办?

只能陪一个了。

陪捉虱子是不行了。那就陪扯淡吧。

好在王扬能扯,宗测扯功也不弱,三个人从五斗米教扯到《与山巨源绝交书》,从佛图澄扯到“绕指柔”,从西晋惠皇后扯到潘岳的《秋兴赋》,最后把老哥扯服了,看着王扬,惋惜叹道:“子之才美,可惜羁林乔木,终充凡间栋宇。”

王扬笑道:“若无羁林乔木以作凡间栋宇,则瑶林琼树,如何作得风尘外物?”

宗测一听,双眼放光。这句接得妙啊!亦褒亦贬,亦贬亦褒,端的是韵味十足。当下叫起好来!

陶弘昌听完也是心情大妙,哈哈笑道:“当年桓温讥刘惔云:‘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子之言似,然机巧之妙,过桓温远矣!”

然后便倾囊相告。首先,他没听说过硝石,只听过“消石”。其次,据他所知,消名有四,一是消,二是芒消,三是英消,四朴消。他一来不知道王扬说的消石是哪一种,二来这几种消他都没见过,并且他自已也分不清!只知道这是“水法炼丹”中的原料,晋时葛洪记载了一个仙方,也用到消石,但不知道他用的是哪一种。不过据说葛洪用的消石来自陇道和蜀地,王扬如果有兴趣可以入蜀找找看,至于陇道在北朝手中,陶弘昌非常认真地建议,让王扬还是暂时先不要过去。

王扬:......

我谢谢你提醒啊!

宗测则提议,可以派人先入蜀先找找看。到了蜀地后再托吐谷浑商贾去北地寻找消石。

王扬:......

就是想制个冰而已,以现在自已的条件,实在不值当这么玩啊!!!!

正当他准备放弃时,陶弘昌又提到他有个堂兄,如今在建康做官,在丹道上的造诣远胜过他,如果王扬有需要的话,他可以给他堂兄写信询问。王扬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如此,但通过问了这么一圈,他也基本了解到,这个时代对这方面的知识实在匮乏得出奇,所以心中着实没报希望。

正因如此,王扬看见萧宝月身后放了一块跟小山似的冰,才觉歆羡,即便谢星涵这个小富婆也没有这么大排场啊!

萧宝月用扇柄敲了敲玉石桌,提醒王扬走神。

王扬收回跑偏的思绪,继续背诵下去:“......至光武中兴,南蛮特盛。建武二十三年,武陵蛮相单程据其险隘,大寇郡县。光武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击之。蛮兵屯聚守险,缘路截杀,汉军大败,悉为所没......”

————

注:1能制冰的硝石是硝酸钾,属于钾盐的一种。但此时尚无“硝”字,硝是“消”后起的分化字,原本就作“消石”。《开宝本草》云:“盖能消化诸石,故名消石。”

在当时,消石常与朴消、芒消等相混淆,至陶弘景用火烧法鉴定钾盐(也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钾盐鉴定者),才区分了钾盐和钠盐之别,钠盐也就是朴消(硫酸钠)。但即便这样,后世仍然长久处于混淆之中。日本仓正院保存着唐时带回国的“芒消”,经化学检验,其实是硫酸镁,也就是泻盐!而朴消则是百分之十的硫酸镁和百分之九十的硫酸钠的混合物,摩尔比是一比七。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诸消,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

ps.孟乃昌由日本的化验结果写了一篇考证文章《汉唐消石名实考辨》,发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对古硝石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

2《名医别录·上品卷》记消石“生益州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

3汉时黄金一斤换万钱,吕思勉谓:“汉世黄金一斤直钱万。晋、南北朝之世,史无明文。然史亦未言其相异,则其比直或无甚变动。”(《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九章)我不赞同。

《夏侯阳算经》云:“今有金一斤,直钱一百贯,问一两几何?”一贯是一千,一百贯就是十万。《抱朴子》云:“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率不过直三十许万。”也就是一斤十五万。此外,成书年代不明,但可确定大致写作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段的《孙子算经》有题云:“今有黄金一斤,直钱一十万,问两直几何?”

故金价浮动当以十万为准,而非一万。此时北朝金价比南朝低一些,《魏书·李安世传》载南齐使臣出使北魏:“使至金玉肆问价,缵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

4王扬不知道制冰除了用硝石之外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古埃及将水放在铺有稻草的多孔陶罐中,然后把罐子放到屋顶,让奴隶整夜淋水扇风,早上便可以结冰。这利用的是热辐射和加速蒸发来降温。类似的,波斯人会在把水倒入沙漠中的浅长石池中,黎明时返回收集冰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