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李一振

第101章 请君南巡

就在濡须口以北不到十里的地方,两座坞堡得到了属于它们的新名字。

靖南东坞和靖南西坞。

据五日前来到此处宣诏的使者介绍,尚书台为皇帝进了平吴坞这个名字,却因此名过于直白而被舍弃,最后是由八名散骑侍郎写了八个名字,由皇帝抽签决定的。

不过对于都监淮南诸军事的陈群来说,无论真取了哪个名字,都无太大区别。

靖南西坞的南侧城墙,披着一张大红披风的陈群立在城头之上,冯平、蒋济等人也一并在此。

“吴军竟到了今日才开始减兵,属实是出乎老夫的意料。”陈群捋须说道:“就连荆州的战报总结都从许昌发来了。”

蒋济同样背起双手,看着数里外逐渐被拆毁的吴军营寨,点头说道:“撤了外围营寨之后,吴军大部就不会留在濡须坞以北了。日后应当还是濡须坞、濡须中洲,与江对面芜湖三处防御的体系。”

“三十余年了,大魏终于再一次在濡须摸到了大江边上。虽说还有最后数里的水道没有占据,但也相差不多了。一旦大魏水师得入长江,吴国败亡也就离得不远了。”

冯平在一旁插话问道:“蒋使君昨日从合肥而来,不知将作大匠马德衡到了么?枢密院给陈公的文书里面,提到了要在合肥营建造船工场之事。”

“到了。”蒋济点了点头:“据马德衡说,他是先从洛阳到的许昌,再从许昌来的合肥。不过造船工场之事,今年是没有时间和力气让他去弄了,明年二、三月再行开工。”

陈群转身看向蒋济:“子通,工场准备修在哪里?”

蒋济应道:“还未确定下来,应当是在居巢和东兴一带,具体还要等枢密院和尚书台确认之后方可执行。”

“那马德衡就留在此处了?”陈群略略皱眉。

蒋济点头:“对,就留在扬州负责造船事了。”

陈群又问:“那洛阳将作监又当如何?身为将作大匠,又岂能长久不在官署之中?”

“哈哈哈哈。”蒋济笑出声来:“陈公问了一个好问题,我也向他问过了。马德衡说陛下点了御史裴文季任将作大匠,在洛阳负责将作监之事。”

“两个将作大匠??”冯平一时不解:“这,怎会如此,从未有如此安排!”

“那你今天便见到了。”蒋济轻笑一声:“将作监又不是什么九卿一般的清贵职位,莫说两个,三个、四个又能如何?”

冯平不禁摇了摇头。

蒋济复又问道:“陈公,既然吴军大部已经准备退却了,不知此间军事又将如何分派?毕竟多了东兴二坞、靖南二坞要守。”

陈群捋须说道:“扬州四万外军,以往都是以合肥为前哨,大部屯戍在寿春与淮水上下各城之中,如今临江愈近,也应该要向南再挪一挪了。”

“此前靠近大江北侧的,只有守在皖城、皖口一带的贾梁道部。如今又要多些了。”

蒋济轻笑一声:“再过几年,说不得就要在建业屯戍了。”

就在几人说话的当口,守在城中的偏将军张虎从城墙楼梯上快步上来,走到几人身后,拱手道:

“禀陈公,曹长思从许昌到了。”

“曹长思?”陈群明显一愣。

张虎小声提醒道:“就是故曹大司马之子,长平侯,屯骑校尉曹肇曹长思。”

“不劳你说,我如何能不认得他?”陈群与冯平对视一眼之后,点头说道:“军师替我下去一趟,将长思请过来。”

“好,陈公稍待。”冯平点了点头,紧接着跟着张虎走了下去。

曹休久任淮南多年,曹肇与冯平、张虎等人也互相熟悉。方才张虎话中的热切意思,陈群早就听出来了。都是曹休故吏嘛!冯平亦是,让他去迎接好了。

不多时,冯平与曹肇前后登上城楼,曹肇快步走上前来,认真行了一礼:“属下拜见陈公!”

抬起头来之后,又朝蒋济一礼:“见过蒋使君。”

“哦?长思怎么在老夫面前自称属下了?”陈群面色和善,看向曹肇笑道:“长思从许昌来此,陛下安否?”

“陛下圣体康健。”曹肇从袖中掏出一封文书,双手呈上前去递给了陈群:“陈公,陛下不日之前将属下外任至扬州,领平东将军之职。”

陈群接了文书,揭开上面的火漆,展开文书徐徐读了起来。

文书中除了陈说对曹肇平东将军的任命外,还在其中讲了发信之时,许昌刚刚得到的曹真头疾复犯之事。得知此事之后,皇帝当即就将曹肇派过来了。

见陈群盯着文书看了许久,蒋济左右瞥了几眼,而后向陈群的身边凑了过来,欲要偷眼去看。而陈群余光瞧见此景,却也将文书合上叠起,揣回了袖中。

蒋济撇了撇嘴,露出些许无奈的神情,开口问道:“陈公,朝中又有何事发生了?”

陈群淡定微笑道:“陛下将长思命为平东将军,领兵五千镇守合肥。正好我还在为此事发愁呢,长思一来,正好能为我臂助。”

“属下不敢当。”曹肇神情依旧谦恭。

陈群道:“既然陛下将长思任在了合肥,四万军队的分派老夫也有数了。就合肥五千,东兴六千,靖南二坞四千,余下二万五千屯在寿春左近。”

“伯营,就这样拟定吧,上报枢密院。”

“是。”冯平点了点头。

蒋济站在一旁,似乎想起了什么:“陈公,说起来东兴二坞、靖南二坞之事在国朝还是头一次。举大魏东南之力,二十余日而成四坞,属实壮观。昔日先帝在广陵临江观兵,如今陛下在许昌乘船,则可以直通此处,再无阻碍了。”

“不若上表陛下,若有闲情,请陛下出巡东南可好?正好距离太和元年的战事,也即将有四年的时间了,扬州这几年来的变化,可以请陛下一观。”

陈群回想起方才信件之中,所写的曹真情况,停了几瞬之后,方才说道:

“不若年节之后再上表吧,如今战事初定,州中各处以及各军之中,还应再休整一段时间。”

“好,那就过了年节再论。”蒋济点了点头。

……

秦州,下辨城。

“禀丞相。”将军高翔自城外而来,入了诸葛亮帐中之后,拱手说道:“城北魏军似有撤后迹象。”

“你亲眼所见?”诸葛亮出言确认道。

“属下亲眼所见。”高翔点了点头:“东面山中斥候从今日破晓时分起,便察觉到魏贼有向东撤离的迹象,陆陆续续在沿途增兵,又有许多车辆辎重往来。城北斥候又报称北面魏军营外有士卒列阵,且营中又在向东运送物资,属下领着十余骑亲去阵前冒险确认过后,才向丞相禀报的。”

诸葛亮点了点头:“你先去吧,本相自有分派。还有,让吴班所部的四千人做好临战准备,稍后会有军令与他,令他试着向东截击魏军。”

“遵命,属下这就去与吴将军通报。”高翔行了一礼,小步退出帐中。

魏军这就撤了?诸葛亮并不感到意外。

今年关中旱灾,魏军缺乏粮草乃是事实。按照此前的态势,分为东西两部的魏军欲要夹击下辨,却被他解了此围。东西两部再也不能合力,那么于情于理,对魏军来说在此相持都不是一个好结果。

既然东、西两部的魏军都向后撤退,那么趁机向东取了河池,再从下辨出发取了赤亭,断了魏国连接陈仓和汉中的陈仓道,迫使魏军在缺粮的情况下再战,这才是应做的事情。

诸葛亮独自一人在帐中思索了许久,直到帐外巡营军士经过的甲胄声和脚步声将他从沉思中唤醒。

“左右。”

“在!”帐外守着的卫士应了一声,随即入了帐中,单膝跪地抱拳行了一礼。

“将长史和蒋、费二参军请来。速去。”诸葛亮轻声吩咐道。

“遵命!”

不多时,杨仪、蒋琬、费祎三人前后入了帐中。

诸葛亮缓缓说道:“方才高翔向我通禀,称城北驻守的魏军已经有撤退的迹象。既然魏军要撤,接下来该如何用兵,我欲引军试着截击,再试着占了河池、赤亭两处,以迫魏军再战。你们三人有何想法?”

杨仪、费祎、蒋琬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硬是几瞬没有作声。

杨仪作为丞相长史,为了缓解几分尴尬的气氛,拱手说道:“丞相,属下以为若是攻河池倒也无妨,河池离下辨并不远,虽然残破,但也是武都郡中的正经一县。”

“可赤亭是不是有些远了?”杨仪似乎觉察到自己用词的不准确,改口说道:“赤亭要再向东南而行,若是魏军从河池再往下辨进发,那赤亭回返的归路就将被堵住,恐怕对大军来说并非好事。”

杨仪说得委婉,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诸葛亮和蒋琬、费祎三人都听得出来,就算取了赤亭,魏军断我们归路又怎么办?杨仪还有句话没有说出,就算取了赤亭,如今军力又不足以向南取了武兴,攻之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