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只是在表演控场而已
至南宋时,宋五嫂一家南迁,在西湖苏堤下继续卖鱼羹,以维持生计。
有一天,宋高宗乘船游西湖,船泊苏堤下,身旁服侍的老太监听见有人以汴京口音叫卖,多瞧了几眼,就认出这人竟是当年在故乡卖鱼羹的宋五嫂。
宋高宗一听,油然升起他乡遇故知的情怀,于是召宋五嫂上船晋见,宋嫂一看皇上来了,肯定就把自己做的鱼羹献了上去。
高宗一面享用鱼羹、一面与宋五嫂聊起家乡事,两人相谈甚欢,所有的前尘旧事都涌上心头,让这碗美味的鱼羹更添了一份家乡情!高宗于是对鱼羹赞誉有佳,特别赏赐文银百两给宋五嫂。
这事一传开,“宋嫂鱼羹”就此扬名全婉州城。
李天明的故事讲的在座的各位一愣一愣的。
这故事讲得非常有画面感,领导们此时再一看面前的“宋嫂鱼羹”,突然觉得食欲大增。
石志明刚才没有尝过,不禁拿起瓷汤勺将一勺鱼羹送进了嘴里,细细的品尝了起来。
李天明这时又说:“再说回到宋嫂鱼羹本身,选材需要非常精细那才正宗。”
“主材只用鳜鱼选材精细,主材只用鳜鱼或鲈鱼,烹调时先将鱼蒸熟并剔去皮骨,以保证鱼肉的色泽。制作好后,鱼羹色泽悦目,鲜嫩润滑,味似蟹羹。”
李天明又用勺子搅了搅鱼羹说道:“宝蓝大饭店的这道宋嫂鱼羹,虽然说不上特别出彩,但确实是正宗的作法,贵在所选的食材新鲜,调的羹也入味儿。”
“刚才于女士所说的熏鸭,这其实是无为熏鸭,说起来各位可能没听说过,但这道菜确实是咱们国内的十大名菜之一。”
“十大名菜?就这个?”于蔓露出惊诧的表情。
李天明又接着侃侃而谈:“无为熏鸭是丰安省无为县传统特色名食,始创于清朝年间。以巢湖麻鸭为原料,配以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约三十种中药和调料,先熏后卤,制作而成。”
这时,彭璐倒是笑了起来,看向李天明。
“你不会是四季餐厅里的大厨吧?对做菜这么熟悉。”
李天明谦虚道:“彭局长过奖了,只是我读的书多,要真让我做,可能真做不出这种效果来。”
“那你说说,这无为熏鸭有没有什么故事?”彭璐接着问。
“当然有,不过这故事稍微有点长,我就怕各位领导不愿意听。”
冯玉山倒是个老好人:“无所谓,反正闲聊嘛,说说也无妨。”
李天明见其他人也不反对,便开始讲了起来。
说来也奇怪,经过李天明这一阵子“搅和”,餐桌上的气氛倒是轻松了很多,没有之前那么沉闷了。
李玉佳松了口气,心想还好把弟弟带来了,要不然今天这顿饭算是“白吃”。
李玉佳只希望李天明的发挥,能够更稳定一些,把这些领导都hoLd住。
“很久以前,无为鼓楼附近,有一个名叫张忍的孤儿,有一手做板鸭的手艺。他与邻居家闺女何泉青梅竹马,只是无钱送上聘礼求婚……”
李天明讲的故事,条理分明,张驰有度,很容易就把“听众们”吸引住了。
这年又临中秋节,张忍鼓起勇气,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鸭,来到何家求婚。
何泉的母亲素闻张忍聪明勤奋,对这门亲事倒也不反对,但看到张忍带来的所谓聘礼,仅是一只板鸭,就怕左右邻居说闲话,瞧不起何家,便千方百计的明里暗示何泉,好言相慰,将张忍连同带来的那只板鸭送出家门。
张忍回到家中,焖灶已将粥炖好,但他媳妇没娶着,当然闷闷不乐,无心去吃,顺手就将那只板鸭挂在焖灶上面的铁钩上。
张忍又往尚有余火的焖灶膛里添了几把木屑,便和衣在床上睡去了。
木屑缓慢地半燃半灭地燎着,冒着一股细烟,袅袅升起,一直熏着板鸭。
就这样大约过了三四刻钟的时间,那只原本光洁的板鸭,竟然变得色泽金黄,泛出了阵阵扑鼻的香味。
扑鼻的香味熏醒了张忍。他见此板鸭,惊喜交加,便将板鸭又作一次短暂卤焖,顿时板鸭更显得肉嫩色美。
当张忍将这只板鸭再次送到何家时,何家一看这板鸭的色泽就全都食指大动,喜不自
禁。
说到这里,李天明做出手势,学着何家母的样子,闷声闷气地说:“张忍,这特殊的板鸭就是你的特殊聘礼,你和阿泉不日便可完婚!”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哈哈大笑,甚至包括石志明都不禁莞尔,心想这年轻人不仅说得好,演得也挺好。
彭璐没好气地说:“你这故事是瞎编的吧,哪有人家送一只板鸭就把女儿给嫌了的。”
李天明连忙答道:“这我就不知道了,都是在书里看到的,其实那特殊加工后的板鸭就是这无为熏鸭了。”
“故事不错,我来尝尝味道。”冯玉山赶紧动起筷子夹了一块鸭肉,放进了嘴里。
彭璐也夹了一块鸭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错啊,挺香的,让你这么一说,还确实是挺好吃的熏鸭。”
“所以说,宝蓝大饭店的菜虽然是贵了点,但也确实可圈可点,能值回票价。”李天明笑着应道。
李玉佳见状不禁责怪地看了李天明一眼,心想这又不是自家的餐厅,这么卖力的推荐干什么?
李天明的话,听到于蔓耳中,却是又一番感受。
她觉得李天明表面上是在讲有关于菜肴的故事,暗地jfd是在说她无知无品。
于蔓想到这里,觉得非常气愤,本来手里还拿着羹勺,这下直接扔在了碗里,发出了“叮当”声。
石志明看了于蔓一眼,露出责怪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