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意外收获

粗放式的经营,粗放式的管理,这是李恪一直所反对的,过日子要学会精打细算,要会过日子,不能有钱就到处乱花,要学会经营。

粗放式的经营虽然可以快速发展,但是会污染环境,造成极大的浪费,粗放式的管理虽然能调动积极性,但是也会造成极大的贪官污吏。

不是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这是与李恪的内心想法完全背道而驰的。

李恪为什呢要一直植树造林?为什么要让各级官府拼命的植树造林,为什么要让官员在自己管辖的河流下游喝水,每月都喝,让那些去当地巡视的官员也去喝水,每次必喝。

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保住这绿水青山。

不要只记得发展,忘了环境,这些都是不能忘记的。

对于奴隶贸易也是一样,不能当一次性的使用工具,用个七八年累死病死了就不管了,要延长他们的寿命,多用一年,就是一年的收益,多用十年,就是十年的收益,多用二十年也是一样的。

现如今朝廷的政策就是这样,限制了奴隶贸易数量,并且以后完全禁制,这些实施以后,以后大唐就没有奴隶来源了,没有了来源,你说这些仅存的硕果他们会不会珍惜?肯定会的。

这就叫政策倒逼。

当然了,李恪这么收紧奴隶贸易还是有另一方面的考虑,那就是瘟疫。

瘟疫这两个字,就算是在后世,也是如临大敌的存在,更何况是医疗条件严重不发达的古代?这个东西的出现,就基本代表着一个地域内的绝户。

瘟疫一旦发生,朝廷就会把这一片地域给完全禁封,然后就是等,等里面的人死绝了,然后再在一场过冬大雪后,继续活人。

这是必须要的程序。

这些来自外域的人,他们地区的生存环境恶劣,病毒病菌无数,这里也叫虚邪贼风。

这些虚邪贼风们,靠着这么个奴隶,一个个的来到大唐,谁知道他们自身有没有染病?

这个谁能保证?都不能,就算现在没有引起瘟疫,但谁能保证以后呢?所以为了这一层考虑,再加上现如今大唐奴隶也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就禁封了先这么过吧。

这几年,尤其是可以办大厂子这几年,大唐内部的奴隶厂子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奴隶被进入纺织厂进行做工,进入肥皂厂进行做工,进入水泥厂,煤窑,砖窑等等厂区进行做工。

短短两年,那些有钱的大地主们,在李恪的房地产税率以及田产税率的逼迫下,一个个的放弃农耕为本的理念,开始一个个的建厂,厂子建起来了就要招工吧,若是用大唐人,那些个劳动保护法,伤病,节假日,工作制度等等法律下来,这些个厂长一年下来也就一个厂子几万贯,后世的几千万。

但是用大批奴隶做普工,唐人当管理,这样就好多了,没有了那么多法律的约束,可尽情的压榨,一个厂子一年十几万贯也是常有的。

所以,在奴隶贸易这几年,大唐内的厂房也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了,关内道的工业中心,十一道各自的工业中心,也通通都建立起来了。

这税收也是蹭蹭的往上涨。

但是,这些奴隶劳工的加入,挤占了原先属于大唐劳工的职位,使得李恪原本定下的大唐劳工进企业增加收入,然后发展后代教育等规划问题。

所以现在大唐劳工三百多万,二百多万在种地,一百多万在工厂,而在工厂的唐人,也只有十几万,还大多都是李恪背景下的工厂,这是李恪十分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必须得禁制才行。

这些工厂既然建立起来了,那么那些厂长肯定不会让它们因为奴隶越来越少而垮掉,所以为了维持工厂的进行,让他们继续赚钱,肯定会让唐人进他们的工厂,到时候这些空余的工厂,就会被唐人所占聚,虽然挣得钱少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也多了,但还是可以挣钱的不是?

所以总体来说,李恪的计划好像是加快进行了。

毕竟这一下子多出的百万余空位,这么多的工厂规模,能在两三年内建立起来,是绝对不敢想象的,在李恪的预想中,最起码是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行。

当然了,关于工厂做工,有些工是没有生命危险的,有些则是有的,就比如说煤窑,这可都是吃人的工厂,还有就是炼钢厂和

砖窑,这三种工厂,全都是官府自己的,官府已经将获利最多的煤、钢、砖、水泥的经营权收回到自己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