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安东发展
另一种办法,就是选好一片地域后,如果这个地方已经有土著占领了,那就雇佣附近的唐军来帮他们赶走这些土著,这些雇佣费是很高的,一名士兵十天一两黄金,百天一斤,而且士兵战死之后,还得有十斤黄金作为安家费。
这是李恪下的出场手续命令,这完全就是狮子大开口,可是唐军在安东都护府的实力是最强的,也是这些商户唯一的官方保护力量。
当然了,这些商户们为了省钱,都会组建自己的护卫队,让这些护卫队去赶走这些土著,如果实力不行的话,再花钱请唐军。
等赶走之后,就是建造碉楼营盘村落,作为据点一点点的发展下去。
李恪对于这些商户也是有着命令的,就是商户驻扎之后,这个驻扎地点以后是绝对不能放弃的,而且,还要保证一年内村落人口达到千人,五年后三千人人,十年后一万人,二十年内,不收任何税,这里的一切产出都是你们的。
这是定下的硬性规定,并且,如果这营盘如果在一百年内丢失了,被那些土著占领了,那么,这些商户的户主东家,就会被全家逮捕,充军屯边。
这个是硬性规定。
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发展安东地区。
当然了,关于安东地区的黄金,白银,煤炭等等战略级自然,李恪早就命令北海商会事先进入,在军队的配合下去探索这些地区,一路上自然是免不了与那些土著交手,一路上灭了不少。
这些皮货商人在当地扎根之后,自己人开垦土地种粮食,毕竟完全靠山里的山货,也不可能养活这一千多人,一千多人,也就是两百户商队护卫,
这些都是商队出重金让这些护卫过来的,全是一些想闯出一片天地的热血郎,这么多护卫商会又必须保持人口达到朝廷要求,所以就只能这样了,为此还花了不少钱。
这人一多,就需要很多的粮食,单靠几片山林是养不活一千多号人的,所以就只能靠种粮食了。
一千多号人,二百名护卫,也是二百名庄稼汉。
他们每年定期为商队上交皮货,用这些皮货的钱来和其他商会进行交易,比如说烟酒茶叶,从内地继续召集人过来,再盖更多的村落,朝廷已经颁布了旨意,这些村落是独立的个体,有五十年的独立自主权,并且是根据大唐人口来判定行政等级的。
一千人,你就只是里正,无品。
三千人,你就是乡亭长,一末流小吏。
三万人,那你就是下县县长,正九品上官员,是不需要科举,以及县学读书就能获得品级的官员,而且还是完全自治,五十年的独立自主权,想想都是让人兴奋。
如果,你的人口达到了十万人,那你这个下县就会升为上县,从八品上官员,到了整个等级,就不能再升了,而且朝廷还会在这里驻扎五百人的军队最为看管。
如果想回到内地为官,那就升为正七品上县令,当然了,那个县令就会被收为大唐所有。
这一系列政策,就是为了保证大唐民间对安东都护府的开发,毕竟在李恪心里,安东都护府未来肯定是会被开发成第十二道的关东道。为大唐增加直辖的疆域面积。
衣料区,主要是卖粗麻衣,细麻衣,棉衣,毛衣,丝绸等布料。
其中,麻衣,丝绸只要产地还是内地,但棉衣的产地,已经变成了陇右道了,从关内道开始一路到葱岭,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棉田,除了棉田之外,就是葡萄了。
当然了,李恪还下了一道防止水土流失的政策,就是让这些庄户,不论大小,男女老少,每人每年都必须种活十颗树,十颗当地最常见的树,这些树种活后,可以对这些树进行修剪,移栽,但是决不能砍伐,或者在三十年之内死去,砍一颗或者死一颗,罚十贯钱,累计砍十颗,就直接烧毁房屋。
这种号令,在全国森林覆盖面积不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农耕地区全部都适用。
对于草原地区,李恪发明了青储窖,就是储备牲畜过冬草料的地方,而且还从红海都护府弄来了苜蓿种子,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种植苜蓿,这种对牛羊马来说十分有利的牧草。
有了青储窖和苜蓿,那么这些草原游牧部落就可以定居下来了。
关于游牧民族的定居,有些人说他们是天生喜欢颠沛流
离,这种说法绝对是骗人的,因为颠沛流离的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