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高月
第四百四十章 水军名将
小
大
来护儿笑道:“龙船我怎么会不记得,那是五年前先帝去江都时下榻的船只,当时先帝从洛阳乘船去江都,受运河限制,乘坐的船都比较小,后来返回襄阳时换了船,都是江陵的船只过去,把先帝接到襄阳。”
“江陵船只的船况如何?”萧夏又问道。
来护儿摇摇头,“目前不太好,五年来只有很少一部分船只得到维护,大部分船只都没有得到任何维护修缮,很多船只甲板开裂,船壁变形,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扼腕痛惜。”
“那为什么不进行维护呢?”
来护儿叹口气道:“船只的保养维护开支很大,需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一千多艘大船,光凭江陵郡的财力怎么可能承受得了,必须要朝廷拨钱,我年年向朝廷提请船只维护拨钱,但从来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我托人私下问了户部,才知道户部认为现在天下承平,不需要用战船,加上维护开支巨大,一艘船的彻底维护就要上百贯,那可是有一千多艘船啊!”
“一艘要上百贯!”萧夏也吓一跳。
来护儿点点头,“每年的普通维护要不了那么多,但毕竟五年没有维护过了,必须要彻底的大维护、大修缮,那就要花钱了,首先船要上岸,桐油里里外外要刷上三遍,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能遗漏,破损的地方要重新换掉,桅杆要拆下来重新上油,绳子和船帆都要全换,当然还要加上人力工匠开支,殿下算算看,一艘船要不要百贯钱?”
萧夏明白了为什么朝廷不批钱,一批钱就要十几万贯,朝廷哪里舍得,何况又不是战争急需,朝廷当然舍不得花这么大一笔钱。
和来护儿的一番话,萧夏心中有数了,只要江南道总管府肯付出十几万贯钱的代价,朝廷一定会同意把江陵的船只转到江南。
萧夏并不急于招揽来护儿,一则他还在丁忧,二则船队还没有到江南,船队到了江南后,他再招揽来护儿,那容易多了。
萧夏又闲聊几句,便告辞走了。
萧夏返回江都,来到总管府署衙,署衙是各使司的具体职能机构,比如尚书行台,它下面就有十几个职能机构,官吏署、内务署、军器署、税署、田亩财产署、地方仓署、矿山林业署等等,再比如观察使司下面也有监察署和采访署,一个对官,一个对民。
这些署衙原本都在总管府内,现在越来越不方便,总管府便在城内紧靠小城门之处,征用了城隍庙和县衙仓库的百亩土地,修建五座很大的建筑,作为总管府的外府,各个署衙便迁到这里办公。
五座建筑中,占地最大的是尚书行台署衙,其次是观察使司和转运使司合用的署衙,再其次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署衙,第四座建筑是军署所在,包括晋王卫和团练署,最后一座稍小的建筑是幕僚府。
就在十几天前,萧夏又招募了一批幕僚,使他的幕僚总人数重新恢复到三十六人。
幕僚和官员不一样,官员外出做事都是由总管府派遣,拿着正规牒文,而幕僚出去做事,是由萧夏派遣,拿着晋王令,以晋王特使的身份外出。
就像幕僚郑荣被萧夏任命为置办使,全权处理煤炭事项,幕僚陈华则被任命为西海盐行总管,代表萧夏处理盐业事务。
另外,幕僚还帮助萧夏掌控三万军队,各个使司的通判也是由幕僚出任。
幕僚府其实是萧夏的私人机构,由他自己掏钱养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一直就存在,有的时候比较隐蔽,但有的时候又是公开的。
比如明朝皇帝派出大量宦官去各地办事,这就属于公开的情况。
萧夏来到幕僚府,这里也有他的一处官房,萧夏在官房坐下,吩咐道:“去把李鹿鸣找来!”
由于张亮出任团练使司通判,他的情报署便交给了李鹿鸣,现在李鹿鸣出任情报署总管。
情报署就幕僚府下面的一个机构,不属于官府。
不多时,李鹿鸣匆匆赶来,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萧夏笑道:“我让房玄龄把调查盐业的任务交给总管,他给了吗?”
“几天前就给了,卑职在着手调查地方的盐业控制情况,大部分都好了,还剩下几个偏远郡,消息还没有过来。”
萧夏点点头,“先把主要的给我吧!偏远的郡不急,回头再给我也行。”
“卑职整理一下就给殿下!”
萧夏又道:“另外,招募武士需要尽快着手,但又不能违背原则招人,一定要清楚老底才行。”
萧夏虽然有三万募兵,但军队和武士又不一样,大规模出动,肯定是军队强大,但如果是个别人去办事,那当然是武士得力。
就像抄没吴郡的豪强刘昆,那是抓到刘昆的罪证,而且需要杀一儆百,所以才派了五百军队,但你不能所有地方豪强都派军队过去镇压,那会引发地方大乱。
这时候武士作用就出来了,派武士去暗中警告,既隐蔽,也不会造成什么坏影响。
李鹿鸣躬身道:“卑职已经开始着手!”
萧夏想想又道:“太子手下有一批武士要转过来,你派人去接收,另外长公主那边也有二十余人要过来,也派人去把他们接收过来,不用来江都,直接放在西海商行内,听命于陈楚!”
“卑职遵令!”
安排好武士之事,萧夏这才返回了总管府。
江都盐监隶属于少府监,从六品官职,在江都有官衙,在一号码头有独立的盐仓,掌管江都盐场,和江都郡以及江南道总管府都没有关系。
目前盐监主官叫魏朝凤,四十岁左右,长得又高又胖,他的职责就是把盐场运来的盐再卖给二级盐商,同时再兑付盐户的盐引。
魏朝凤在江都已经呆了八年,在先帝巡视江都之前,魏朝凤过得有滋有味,所有盐商都在拍他的马屁,千方百计贿赂他。
但自从先帝南巡江都后,关陇贵族从幕后跳到前台,魏朝凤的好日子便结束了,在关陇贵族的施压下,他的官盐只能卖给万家、曹家和于家,不能再卖给其他二级盐商。
由于万家、曹家和于家也同样做二级盐商,其他中小盐商拿不到货,纷纷改行或者倒闭。
一百多家盐商只剩下寥寥七八家,还是万曹于三家的亲戚,才得到了一点点货源。
上午时分,魏朝凤在官房内打瞌睡,忽然手下慌慌张张跑来道:“魏监君不好了,我们的盐仓被人抢了。”
“什么?”
魏朝凤腾地站起身,厉声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是刚才,卑职刚刚接到消息,我们第一仓被人强行打开,有船只在抢盐!”
“这还了得,立刻备马车,我去盐仓看看,另外向江都郡报案,让他们派捕快去抓人!”
魏朝凤坐上马车,心急火燎向长江边的一号码头奔去。
(本章完)
“江陵船只的船况如何?”萧夏又问道。
来护儿摇摇头,“目前不太好,五年来只有很少一部分船只得到维护,大部分船只都没有得到任何维护修缮,很多船只甲板开裂,船壁变形,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扼腕痛惜。”
“那为什么不进行维护呢?”
来护儿叹口气道:“船只的保养维护开支很大,需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一千多艘大船,光凭江陵郡的财力怎么可能承受得了,必须要朝廷拨钱,我年年向朝廷提请船只维护拨钱,但从来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我托人私下问了户部,才知道户部认为现在天下承平,不需要用战船,加上维护开支巨大,一艘船的彻底维护就要上百贯,那可是有一千多艘船啊!”
“一艘要上百贯!”萧夏也吓一跳。
来护儿点点头,“每年的普通维护要不了那么多,但毕竟五年没有维护过了,必须要彻底的大维护、大修缮,那就要花钱了,首先船要上岸,桐油里里外外要刷上三遍,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能遗漏,破损的地方要重新换掉,桅杆要拆下来重新上油,绳子和船帆都要全换,当然还要加上人力工匠开支,殿下算算看,一艘船要不要百贯钱?”
萧夏明白了为什么朝廷不批钱,一批钱就要十几万贯,朝廷哪里舍得,何况又不是战争急需,朝廷当然舍不得花这么大一笔钱。
和来护儿的一番话,萧夏心中有数了,只要江南道总管府肯付出十几万贯钱的代价,朝廷一定会同意把江陵的船只转到江南。
萧夏并不急于招揽来护儿,一则他还在丁忧,二则船队还没有到江南,船队到了江南后,他再招揽来护儿,那容易多了。
萧夏又闲聊几句,便告辞走了。
萧夏返回江都,来到总管府署衙,署衙是各使司的具体职能机构,比如尚书行台,它下面就有十几个职能机构,官吏署、内务署、军器署、税署、田亩财产署、地方仓署、矿山林业署等等,再比如观察使司下面也有监察署和采访署,一个对官,一个对民。
这些署衙原本都在总管府内,现在越来越不方便,总管府便在城内紧靠小城门之处,征用了城隍庙和县衙仓库的百亩土地,修建五座很大的建筑,作为总管府的外府,各个署衙便迁到这里办公。
五座建筑中,占地最大的是尚书行台署衙,其次是观察使司和转运使司合用的署衙,再其次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署衙,第四座建筑是军署所在,包括晋王卫和团练署,最后一座稍小的建筑是幕僚府。
就在十几天前,萧夏又招募了一批幕僚,使他的幕僚总人数重新恢复到三十六人。
幕僚和官员不一样,官员外出做事都是由总管府派遣,拿着正规牒文,而幕僚出去做事,是由萧夏派遣,拿着晋王令,以晋王特使的身份外出。
就像幕僚郑荣被萧夏任命为置办使,全权处理煤炭事项,幕僚陈华则被任命为西海盐行总管,代表萧夏处理盐业事务。
另外,幕僚还帮助萧夏掌控三万军队,各个使司的通判也是由幕僚出任。
幕僚府其实是萧夏的私人机构,由他自己掏钱养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一直就存在,有的时候比较隐蔽,但有的时候又是公开的。
比如明朝皇帝派出大量宦官去各地办事,这就属于公开的情况。
萧夏来到幕僚府,这里也有他的一处官房,萧夏在官房坐下,吩咐道:“去把李鹿鸣找来!”
由于张亮出任团练使司通判,他的情报署便交给了李鹿鸣,现在李鹿鸣出任情报署总管。
情报署就幕僚府下面的一个机构,不属于官府。
不多时,李鹿鸣匆匆赶来,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萧夏笑道:“我让房玄龄把调查盐业的任务交给总管,他给了吗?”
“几天前就给了,卑职在着手调查地方的盐业控制情况,大部分都好了,还剩下几个偏远郡,消息还没有过来。”
萧夏点点头,“先把主要的给我吧!偏远的郡不急,回头再给我也行。”
“卑职整理一下就给殿下!”
萧夏又道:“另外,招募武士需要尽快着手,但又不能违背原则招人,一定要清楚老底才行。”
萧夏虽然有三万募兵,但军队和武士又不一样,大规模出动,肯定是军队强大,但如果是个别人去办事,那当然是武士得力。
就像抄没吴郡的豪强刘昆,那是抓到刘昆的罪证,而且需要杀一儆百,所以才派了五百军队,但你不能所有地方豪强都派军队过去镇压,那会引发地方大乱。
这时候武士作用就出来了,派武士去暗中警告,既隐蔽,也不会造成什么坏影响。
李鹿鸣躬身道:“卑职已经开始着手!”
萧夏想想又道:“太子手下有一批武士要转过来,你派人去接收,另外长公主那边也有二十余人要过来,也派人去把他们接收过来,不用来江都,直接放在西海商行内,听命于陈楚!”
“卑职遵令!”
安排好武士之事,萧夏这才返回了总管府。
江都盐监隶属于少府监,从六品官职,在江都有官衙,在一号码头有独立的盐仓,掌管江都盐场,和江都郡以及江南道总管府都没有关系。
目前盐监主官叫魏朝凤,四十岁左右,长得又高又胖,他的职责就是把盐场运来的盐再卖给二级盐商,同时再兑付盐户的盐引。
魏朝凤在江都已经呆了八年,在先帝巡视江都之前,魏朝凤过得有滋有味,所有盐商都在拍他的马屁,千方百计贿赂他。
但自从先帝南巡江都后,关陇贵族从幕后跳到前台,魏朝凤的好日子便结束了,在关陇贵族的施压下,他的官盐只能卖给万家、曹家和于家,不能再卖给其他二级盐商。
由于万家、曹家和于家也同样做二级盐商,其他中小盐商拿不到货,纷纷改行或者倒闭。
一百多家盐商只剩下寥寥七八家,还是万曹于三家的亲戚,才得到了一点点货源。
上午时分,魏朝凤在官房内打瞌睡,忽然手下慌慌张张跑来道:“魏监君不好了,我们的盐仓被人抢了。”
“什么?”
魏朝凤腾地站起身,厉声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是刚才,卑职刚刚接到消息,我们第一仓被人强行打开,有船只在抢盐!”
“这还了得,立刻备马车,我去盐仓看看,另外向江都郡报案,让他们派捕快去抓人!”
魏朝凤坐上马车,心急火燎向长江边的一号码头奔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