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达成妥协

    杨广随即任命萧琮为江淮观察使,前往江南和萧夏谈判,同时下旨撤回江都的二十万大军。

    宇文述如释重负,收到旨意的当天晚上便率领大军北撤了。

    半个月后,萧琮抵达了延陵县,受到了萧夏的热烈欢迎,萧琮首先宣读了天子新旨意,撤销梁王封爵,恢复萧夏的晋王之爵,封其长子杨俶为江都郡王,给其次子起名为杨任,封宣城郡公。

    这也是一种和缓关系的手段,给孙子起名字,等于还是承认他们是父子关系。

    萧琮在萧夏官房坐下,高颎刘文静等人也做在旁边陪同。

    萧琮微微笑道:“殿下这次做得很好,不造反,不把王府设在江宁,这是聪明的做法,就为接下来的和谈留下了余地,要不然就是你死我活了。”

    萧夏淡淡道:“或许天子忘记了,但我没有忘记,我还是凌烟阁的武士,曾经在先帝面前发誓效忠大隋,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反隋。”

    萧琮点点头,“这次我南下前,天子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没有商量余地的,殿下必须答应,然后在这四个要求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协商。”

    “哪四个要求,相国请说!”

    “第一,天子要立皇太孙,殿下不得谋夺皇位。”

    萧夏笑了起来,“我就算答应,天子又会相信吗?”

    萧琮苦笑道:“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但至少四五年之内,殿下不要有非分之念。“

    萧夏点点头,“第一条我答应,将来我会做一个很好的护国皇叔。”

    “然后是第二条,殿下的辖地以长江为界,不得跨过长江。”

    萧夏一怔,急道:“那江都怎么办?我在江都建造那么多码头,还有我的盐场,还有其他七个郡呢?”

    萧琮摆摆手道:“天子想设淮南道作为缓冲地带,并不是想夺走殿下的资产,殿下完全可以组建一个民营商行来经营各种资产,还有江都刺史依旧是崔奉贤。”

    萧夏沉思片刻道:“这个要求我可以答应,但我要把洞庭湖七郡纳入江南道,作为失去淮南七郡的补偿。”

    “这个.”

    萧琮有点为难,他想了想道:“我需要请示天子,这条先放一放吧!”

    “相国请继续说!”

    “天子的第三条,就是将来朝廷攻打高句丽时,殿下也要出兵助战!”

    萧夏眉头一皱,“天子还要攻打高句丽?”

    萧琮点点头,“殿下可能不知道,高句丽能动员六十万大军,一旦他们和突厥勾结入侵,那就不光是辽东营州不保的问题了,连幽州以及河北也危险了,高句丽问题迟早要解决。”

    萧夏叹息一声道:“这都是司马家族造的恶,罪孽深重!”

    为什么说司马家族是历史上罪孽最深重的皇族,不光是他们造成了五胡乱华,导致北方汉人几近灭绝,只剩下八十万人。

    其次就是司马家族屠杀辽东百姓,灭亡公孙渊家族,把辽东汉民全部撤回,等于放弃了汉人几千年来对辽东的开发,汉朝辽东四郡都被扶余靺鞨人占领,建立了高句丽王朝,哪怕后来唐朝灭了高句丽,最后也没办法恢复汉朝时的统治,高句丽结束后,新罗北上吞并土地,紧接着契丹就崛起了,契丹结束后,又是女真,然后又是室韦人的蒙兀部崛起,蒙兀部结束又是建州女真。

    这一切都根源就是司马皇族放弃辽东的决定,和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一样,都是遗祸千年的罪恶。

    “怎么样,第三条殿下答应吗?”

    萧夏点点头,“我早就说过,我可以用水军助战!”

    萧琮笑了笑道:“然后就是最后的第四条,殿下的总兵力不得再超过目前的人数,也就是不得超过十三万军队!”

    “可以!”

    萧夏一口答应,他自己的上限就是十五万军队,十三万军队加上两万州兵,也就正好十五万。

    萧琮没想到萧夏答应得这么痛快,他笑问道:“除了刚才第二条需要斟酌外,殿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我一并报给天子。”

    萧夏点了点头,“我并没有失败,现在只是协商解决削藩问题,除了我要洞庭湖七郡作为淮南道的补偿外,我还要吏权,江南道的官员由我来任命,然后还有财权,我要养十三万军队,我要江南道的税赋。”

    萧琮点点头,“我会如实反应给天子,让天子决定!”

    谈判暂时停止,萧琮也回了江都萧府,等待天子的回信。

    萧夏也前往毗陵郡巡视运河开凿情况,运河余杭郡段的疏浚已经结束,除了征兆从军的五万士兵外,其余八万战俘又转到吴郡继续开凿运河,到明年开春时,一年的服役期结束,可以回家了。

    不过余杭郡疏浚运河结束后,八万战俘就有了每个月一贯钱的收入,加上今年免税,他们的一贯钱可以养活妻儿了。

    除了八万战俘外,高颎又招募了二十万人疏浚运河,五百里长的运河,原计划三年完成,现在看来,两年就可以完成了。

    就在十天前,两千头大象从建安郡送到了吴郡,由象奴指挥,大象们也加入到疏浚运河队伍中。

    它们负责翻土和挖淤,利用它们强大的力量,用鼻子将一袋袋淤泥卷起,送到旁边的船上。

    除了视察运河清淤拓宽工程外,萧夏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巡视他去年部署的牧草工程,

    江南河网密布,小河旁之前都长满了各种杂草,去年和江都郡同步,萧夏也要求江南各郡在河边和太湖流域种植紫花苜蓿和黑豆。

    另外,种黑豆可以固氮,对恢复土质非常有好处,萧夏也要求土地搁荒修养时种黑豆。

    各县官府去年开始组织农民在河边和太湖边清除杂草,播种草籽和豆种,作为农民每年的劳役。

    现在正好是收割季节,河边到处可见收割牧草和黑豆的农民。

    萧夏望着河边到处是忙碌的农民,笑道:“农民积极性很高,为什么?”

    毗陵郡刺史周墨笑着萧夏对萧夏道:“殿下有所不知,他们主要用牧草和黑豆去换马粪,忙碌一个月,可以换来几百斤马粪,对他们的土地就非常有好处了,他们现在急于要马粪,都很卖力!”

    “为什么这么急?”

    “殿下,再过半个月就是冬小麦种植了,农民一般都是边撒肥料边播麦种,然后浇水,麦种发芽后,冬天就来了,等到春天时他们会再施一次肥,江南人非常勤劳,精耕细作,加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以小麦亩产要比梁郡高五成。”

    “梁郡的小麦亩产是多少?”

    “上田两百多斤吧!这里平均是三百多斤,亩产多了百斤,拥有十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三口了,梁郡至少要三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三口。”

    “差距这么大?”萧夏惊讶道。

    周墨点点头,“关键是梁郡没有水稻,春种小麦,夏种粟米,粟米亩产才一百多斤,而水稻亩产有四五百斤,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难怪到了唐朝中期后,江南超过河北成为最大的产粮区,又支撑唐朝活了一百多年,真是富庶之地。

    萧夏点点头,又笑问道:“如果不要马粪呢?”

    “大部分人家都要,当然也可以不要,如果不要马粪,牧草和黑豆可以卖钱,一斤五文钱,两百斤可以换一贯钱,忙碌一个月,有点人家能挣到十贯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