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高产作物

第595章高产作物

大营内十分安静,看不见奔跑嬉戏的小孩,远处却传来隐隐的读书声。

萧夏有些惊讶,魏征连忙解释道:“难民营也有不少士子,让他们去种地有点不太现实,所以卑职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教孩童读书识字,已经几个月了,效果还不错。”

萧夏点点头,难怪大营里这么安静,顽童们都去读书了。

他来到一座大帐前,透过帐门缝隙,只见大帐内足足坐了近百名孩童,每个人都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有张小桌子,小桌上有发黄的纸,比较粗糙。

魏征低声道:“这里芦苇极多,我们就用芦苇造纸,用羊毛制笔,砚台和墨都是自制的,这样一来,就有条件把孩童组织起来读书,我们已经开设了一千多间读书识字学堂,有十万孩童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

萧夏暗暗赞许,不愧是历史上的名臣,别人只看到救灾,魏征看到的却是普及教育的机会。

萧夏点点头道:“要强化巩固,不要走形式,要让孩子们真正学到并记住,比如这里有几万顶大帐,可以在每一顶大帐上写几个字,让先生带着学生们游大帐,这比枯燥的读书效果更好。”

魏征连忙行礼,“殿下金玉之言,卑职受教了!”

离开文登县,萧夏又前往附近的官田巡视,山东半岛四郡的官田目前都被萧夏强征了,用来给难民耕种,由屯田署临时管理。

官田里都是组织起来的难民,他们都在忙碌种植着什么,不像是小麦。

屯田署副署令李敬秋连忙解释道:“殿下,这里种植的是野豌豆,亩产量很高,达八百斤,用来救灾效果极好,而且豌豆秸秆可以做饲料养牲畜,种豆还能肥田,种三年豆,这块土地就很肥沃了。”

萧夏点点头,“除了野豌豆,还种什么”

“殿下,我们还种山药!”

萧夏眼睛一亮,“山药的亩产量是多少”

“具体也要看清楚,东莱郡文登县一带盛产山药,据说最高的亩产是五千斤,最低也有两千斤。”

萧夏欣然道:“这才是救灾的宝贝,完全可以大面积推广!”

“启禀殿下,我们集思广益,都在想办法,文登县赵县尉说,他们县有药农种山药,亩产数千斤,但一直当药使用,没想过当粮食,后来我们就说,人都要饿死了,还管什么粮食和药的区别。”

萧夏点点头,“最后一句话说得对,人要饿死了,哪里还管药和粮食的区别,只要能填肚子就行,山药亩产几千斤,虽然不太好种,但只有用心,那就能把事情做好,李副使,一定要把山药推广开,大量种植,你把这件事做好了,我封你为北海郡刺史。”

李敬秋大喜,连忙躬身道:“卑职一定不辜负殿下的厚望!”

巡视了难民营,萧夏又掉头去了军营,目前东莱郡有驻兵七万人,除了萧夏带来三万水军外,还有一万协助管理难民的军队,另外还有三万,便是萧夏从二十万解救回来的军队中挑选的三万精锐。

这三万军队天子也知道,尽管严重违反当初他们签署的协议,超过了十五万军队上限,但为了让萧夏协助自己第二次东征,天子杨广也忍了,装作毫不知情。

萧夏来到大营内,军队正在训练阵型,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正在冲击阵型,在令旗的指挥下,大阵不断变化阵型,最终将数千骑兵切成了数十个小块。

军队的阵型和个人武艺其实是一回事,可以把军队整体看成一个人,各种阵型变化就是武艺的变化,训练得越充分,也就是意味着军队阵型越熟练,武艺也就越高强,士兵的勇气也会倍增,对付敌军骑兵冲击也好,对付步兵厮杀也好,阵型的强大杀伤力就会淋漓尽致显露出来。

萧夏在演武场上看了片刻,这才跟着周法尚去了帅帐。

周法尚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最大的弱点是不懂官场,不会像宇文述那样善于迎奉,所以他才被打发去岭南呆了十余年。

天子杨广早期也是不喜欢这种木讷而不懂官场的大将,只有到了后期,他屡屡遭到背叛后,才意识到忠诚的可贵,开始重用周法尚。

可惜现在已经晚了,萧夏对周法尚的信任和重用,让周法尚感受到了知遇之恩,他也对萧夏忠心耿耿。

“殿下这次也要派军队参战吗”周法尚问道。

萧夏笑了笑道:“看情况吧!不知道高句丽内部的疫情消了没有,现在都快四月份了,鸭渌水以西还看不到高句丽人的影子,不管是军队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我怀疑高句丽北部也一样是空无人烟。”

“所以殿下怀疑高句丽的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

萧夏点了点头,他确实有这个担心,一般瘟疫都要肆虐几年,很少有这么快消除的。

周法尚不解道:“既然如此,天子为什么还要二次东征,他不怕再次大规模感染疫情”

萧夏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或许他认为现在是高句丽最羸弱的时刻,他可以一鼓作气灭了高句丽,至于有瘟疫的风险,但相比灭国的巨大收益,天子认为值得尝试。”

萧夏的猜测一点没错,杨广就是这样考虑的,在巨大的灭国收益面前,瘟疫的风险不值一提。

周法尚半晌叹息道:“其实我担心的是内部,第一次东征失败已经积蓄了大量的不满,各地乱匪都开始占据郡县了,这明显是有地方势力在支持他们,堆积的干柴已经泼了油,就等着一把火了,天子的第二次东征无疑就是一支燃烧的火把啊!天子竟然看不透,虞世基、裴蕴这些佞臣真该千刀万剐了。”

萧夏暗暗佩服姜果然是老的辣,周法尚虽然不懂官场,但他能看透时局,历史上,天子的第二次东征就促成了杨玄感的造反。

杨玄感的造反是必然的,第一次惨败已经把天子的信用和权威丧失殆尽,越来越多的权贵士族都不把天子放在眼中,杨玄感造反其实就是士族权贵们内心强烈不满的一种爆发,就算没有杨玄感,也会有张玄感、李玄感的出现。

萧夏点点头,“这就是我驻兵山东半岛的缘故,我只想给天下百姓留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