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改弦易辙

    杨玄感军队夺取虎牢关后,大军一路向西进发,正好遇到前来支援虎牢关的河南道观察使裴弘策,裴弘策率领两万军队和杨玄感迎头相遇,双方在随即爆发激战,杨玄感勇猛无比,很快便将裴弘策杀得大败,投降者不计其数,裴弘策只带着数百人逃回洛阳。

    杨玄感大军士气如虹,两天后杀到洛阳,但他们没有攻城武器,便造了几百架简易攻城梯,企图一举攻下洛阳城,但遭受了阴世师率领的洛阳守军的强烈反击。

    阴世师是萧夏的老部下,和樊子盖一样,当年也是因为在河西接驾成功,给天子杨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都得到了重用,阴世师先是出任河西道总管,去年调到洛阳出任刑部尚书,天子杨广率军北伐高句丽后,又再次任命阴世师为洛阳留守,辅佐越王杨侗防守京城。

    洛阳原本有五万军队,裴弘策战败损失了两万大军,阴世师手中只剩下三万军队,他立刻在城中招募兵勇,得到了三万民夫军,也顾不上训练,直接将他们投入了城防。

    万幸的是,杨玄感没有强大的攻城武器,他们就只能拆毁民房,用横梁造简易攻城梯,士兵刚刚攻上来,便被守军用铁叉将梯子掀翻出去。

    攻打了七八天,始终攻不下洛阳,城内也由最初的慌乱渐渐恢复了平静,下午时分,元孝矩找到了独孤陀。

    元孝矩十分不满道:“这个杨玄感怎么回事,怎么一直盯着洛阳?”

    独孤陀苦笑一声道:“这个杨玄感还是不够聪明,脑袋里是一根筋,喜欢认死理,李密已经再三劝他西进,他就是不听,一心想拿下洛阳。”

    元孝矩又道:“是不是我们需要派人直接给他说清楚?”

    独孤陀摇摇头,“最好还是通过李密,不要直接和杨玄感接触,这样吧!兄长派一个子弟去找李密,帮李密谋划一下,劝说杨玄感尽快启程去关中。”

    一直是独孤家族和李密联系,形势有些偏离他们的计划,独孤陀不得不让步,让元家也参与进来。

    元孝矩点点头又提醒道:“长安那边的风雨很快要来了,我们也该尽快启程了!”

    独孤陀笑道:“在天子回来之前启程,时间来得及!”

    元孝矩回到府中,立刻将侄子元务本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又叮嘱他几句。

    元务本连连点头,当天晚上,元务本秘密下城,在义军大营中找到了李密。

    李密请元务本坐下,他看了元孝矩写的信,苦笑一声对元务本道:“杨玄感这个人刚愎自用,喜欢认死理,我已经再三劝他按照原计划前往长安,以关中为根基,他就是不听,总说我考虑问题太啰嗦,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化,他现在一门心思就想攻占洛阳,好像攻占了洛阳,隋朝就会垮台一样,拿他没办法。”

    元务本点点头道:“杨玄感不听人劝,就要找让他听劝的人,我家主让先生去找李子雄试试看,他是前户部尚书,和杨素关系极好,杨玄感应该会听他的劝。”

    李子雄的府宅在城外,大军杀来,他躲避不及,便成了杨玄感的俘虏,杨玄感虽然待他不错,但李子雄始终一言不发。

    “我怎么劝李子雄呢?”

    “你告诉他,他老母亲和妻儿在城内一切安好,只要他肯说服杨玄感离开洛阳,越王不会追究他的罪责。”

    李密点点头,“我试试看吧!”

    李子雄果然答应了李密的劝说,他托话给杨玄感,想和他谈谈,杨玄感大喜,连忙把他请到自己大营。

    李子雄喝了口茶,缓缓道:“我有几句肺腑之言,不知明公可愿听?”

    杨玄感连忙抱拳道:“请老尚书明言!”

    李子雄缓缓道:“如果明公想做大事,首先要有根基,通俗点说,就是要走自己的地盘,就像晋王经略江南一样,整个江南都成了他的地盘,朝廷也拿他无可奈何,明公一直盯着洛阳不放,就算攻下洛阳又能怎么样?洛阳能成为明公的根基?洛阳城内的权贵士族会拥戴明公吗?一旦天子率大军杀回来,天子军队大部分是洛阳子弟,洛阳民众会帮助明公拼死抵抗自己的子弟军队?”

    李子雄的一连串反问重重敲打在杨玄感心中,杨玄感终于醒悟,他连忙问道:“恳请老尚书指点,何为根基之地?”

    李子雄笑道:“河北、中原虽然人口众多,土地富庶,但那里是四战之地,无法立住根基,陇右、河西虽然安全,但地处偏僻,人口太少,养不了军队,在我看来,天下有六大根基之地,上等为三处,一是关中,其次江南,三为巴蜀,次等也是三处,一曰河东,次曰荆襄,再次幽州,目前距离明公最近之处便是关中,明公为何不去关中,据三辅之地,养精蓄锐,以成大业?”

    杨玄感听得如梦如痴,半晌起身道:“前辈金玉之言,玄感如醍醐灌顶,他日有成,必重谢前辈!”

    李子雄捋须又道:“如果明公决定去长安,我建议明公走武关道,崤函道很难,潼关更难攻打!”

    “我明白了,前辈可愿跟我去长安?“

    李子雄摇摇头,“我老母亲和妻儿都在洛阳城内,我只能祝明公一路顺风!”

    杨玄感也不勉强李子雄,派人把他送出军营。

    杨玄感随即把李密找来,对他道:“既然攻不下洛阳,我也不想久留,我们立刻去关中!”

    李密大喜,“此乃上上之策也!”

    杨玄感望着洛阳巍峨的城墙,只得长叹一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收拾行装,准备向武关进军!”

    杨玄感也打算走武关道,就在这时,他的兄弟杨民行赶来了。

    大帐内,杨民行对杨玄感道:“家族已招募五百精壮武士,愿意协助兄长夺取函谷关,兄长大军到函谷关,我们里应外和夺取函谷关,再派奇兵偷袭潼关,潼关唾手可得,兄长为何要舍近走远去武关?”

    杨行民的话劝服了杨玄感,他又改变了主意,不再去武关,大军改走崤函道。

    次日一早,十几万大军改道向长安进发,潼关主将是名将陈棱,他同时也负责函谷关的防御,陈棱手中有一万军队,他早就知道杨玄感造反攻打洛阳的消息,便知道杨玄感一旦攻不下洛阳,肯定会率大军来关中。

    陈棱得知杨玄感动身的消息,立刻下令全军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