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篇第二十(一)

黄帝悠闲地坐在龙椅上,手里把玩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玉佩,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问题。这时,岐伯背着他的药篓,慢悠悠地走了进来,一脸悠哉。

黄帝抬头望向岐伯,一脸好奇地问:岐伯啊,我这心里老是有个疙瘩,你说这“邪在肺”到底是个啥道理呢?为啥肺一受邪,人就各种不舒服呢?

岐伯放下药篓,笑眯眯地说:哎呀,陛下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中医讲究的就是个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肺呢,属金,主气,司呼吸,还主皮毛。要是肺里进了邪气,那可不得了,整个呼吸系统都得乱套!

黄帝恍然大悟状:哦~这么说来,邪在肺的时候,人会皮肤痛、忽冷忽热、喘不上气、出汗,还咳嗽得肩背都跟着疼?

岐伯点头如捣蒜:对对对!陛下真是聪明绝顶!这皮肤痛啊,是因为肺主皮毛,肺气不宣,邪气郁滞,皮肤自然就跟着遭殃了。寒热呢,是肺气失和,卫气不能很好地调节体温。上气喘,那是肺气上逆,呼吸不畅。汗出,肺气不固,汗液就容易外泄。至于咳动肩背嘛,肺经循行经过肩背,肺气不利,肩背自然就跟着难受了。

黄帝饶有兴趣地接着问:那岐伯,你说这该怎么治呢?取之膺中外腧,这是哪几个穴位啊?

岐伯神秘一笑:陛下别急,听我慢慢道来。这“膺中外腧”,放在现代穴位里,大概就是云门和中府了。云门穴啊,就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这个穴位啊,就像肺脏的一扇大门,打开它,肺气就能顺畅地出入,邪气也就容易被赶出去了。

黄帝做出推门状,笑得前仰后合:哈哈,这么说来,云门穴就是肺脏的“迎宾小哥”了?

岐伯忍俊不禁:陛下真是想象力丰富!没错,云门穴就是肺脏的“迎宾小哥”,负责迎来送往,让肺气畅通无阻。而中府穴呢,就在云门穴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这个穴位啊,是肺经的募穴,也就是肺脏在体表的“代言人”。刺激它,就能直接调节肺脏的功能,让肺气恢复正常。

黄帝若有所思道:那“背三节五脏之傍”呢?这又是哪几个穴位?

岐伯比划着解释道:陛下您看,这背三节啊,大概就是胸椎的第三、四、五节附近。五脏之傍呢,就是这些脊椎旁开的穴位,对应着五脏。其中啊,跟肺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肺俞穴了。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肺脏在背部的“小秘书”,负责记录肺脏的状态,咱们刺激它,就能给肺脏发个信号,让它知道该干啥了。

黄帝恍然大悟道:哦~那风门和大杼呢?它们也跟肺有关?

岐伯点头道:当然了!风门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顾名思义,它就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大门”。肺气虚弱的时候,这扇门就容易关不严,邪气就容易趁虚而入。咱们刺激风门穴啊,就能增强肺气的防御功能,让身体更结实。大杼穴呢,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它是八会穴之一的骨会,主管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虽然它跟肺的直接联系不那么明显,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嘛,肺气足了,骨骼也能得到滋养,所以刺激大杼穴对肺也有好处。

黄帝摩拳擦掌道:哈哈,听起来这些穴位都挺有意思的!那“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又是咋回事呢?

岐伯笑眯眯地解释:陛下啊,这“手疾按之”呢,就是咱们用手指快速按压这些穴位,感受一下有没有酸胀、疼痛或者舒服的感觉。如果有啊,那就说明咱们找对地方了!“快然”呢,就是按完之后感觉神清气爽、心情舒畅。这时候啊,咱们就可以“乃刺之”了——用针灸针轻轻刺入这些穴位,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帝好奇地问:那“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呢?缺盆又是哪?

岐伯比划着说:缺盆啊,就在咱们锁骨上窝这个地方,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锁骨窝”。这个地方啊,是气血汇聚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停留的地方。咱们刺激缺盆穴啊,就能让气血更加畅通,邪气也就更容易被赶出去了。不过啊,陛下,这缺盆穴附近血管神经比较多,咱们自己在家可别轻易尝试针灸哦!还是得找专业的医生来操作才行!

岐伯话锋一转:对了陛下,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穴位啊,现代针灸理论还认为,合谷和列缺这两个穴位对治疗肺系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啊,就在咱们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这个穴位啊,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跟肺经是表里关系嘛,所以刺激合谷穴也能间接调节肺的功能。列缺穴呢,在咱们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这个穴位啊,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刺激列缺穴啊,就能直接调节肺脏的功能了。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哈哈,岐伯啊,你这中医知识真是渊博啊!这么一来啊,我这心里头的疙瘩算是解开了!以后啊,要是再有人问我“邪在肺”该咋治啊,我就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岐伯笑眯眯地说:陛下过奖了!咱们中医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嘛!我这点知识啊,也就够给陛下解解闷儿的!要是真想学深学透啊,还得靠陛下自己多下功夫才行呢!

有一天,黄帝突发奇想,他捋了捋长长的胡子,慢悠悠地问岐伯:“岐伯啊,我一直都挺好奇的,那个邪气要是跑到肝里头,会是个啥情况呢?”岐伯一听,心里暗笑黄帝这又开始琢磨这些深奥的问题了,但面上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哎呀,黄帝,这事儿说来话长,但简单来讲,要是邪气真的钻到肝里了,那可就热闹了!”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首先啊,您想想看,肝在我们的身体里那可是大将军,管着疏泄、藏血这些大事儿。要是邪气这家伙不请自来,肝肯定不爽啊,对吧?这一不爽,两胁中就开始疼了,就像是有人拿小锤子在那儿不停地敲,咚咚咚的,让人心烦意乱。”

黄帝眨巴眨巴眼睛,似乎能想象到那种疼痛的感觉,不禁皱了皱眉。

岐伯接着说:“不仅如此呢,邪气还会让肝里面的气血运行不畅,恶血就这么淤积在里面,像是一潭死水,越积越多。这样一来,肝的疏泄功能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啊,患者行动起来就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扯着自己,这儿疼那儿酸的,特别不舒服。”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点了点头:“嗯,听起来确实挺难受的。那还有呢?”

岐伯笑了笑:“别急嘛,还没完呢!邪气这家伙可狡猾了,它还会趁着肝虚的时候,往下跑到脚上作威作福。到了季节变换的时候,比如从秋天到冬天,或者从冬天到春天,这种时候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邪气就更容易得逞了。所以啊,患者的脚就会莫名其妙地肿起来,走起路来跟踩了棉花似的,软绵绵的,没力气。”

黄帝一听,顿时乐了:“哈哈,这邪气还真是够调皮的!那咱们得怎么对付它呢?”

岐伯摸了摸自己的长胡子,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付邪气嘛,咱们中医有的是办法!首先啊,咱们得找到邪气藏身的地方——行间穴。这个穴位啊,就在我们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上,轻轻一按,哎哟,那叫一个酸爽!刺激这个穴位呢,可以引导胁下的气血流通起来,把邪气往外赶。”

黄帝瞪大了眼睛:“行间穴?听起来挺有意思的!那三里穴呢?你刚才说还要补三里以温胃中。”

岐伯点了点头:“对对对,三里穴那可是咱们身体里的一个大宝贝!它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三寸的地方。您要是找不到,就用手掌贴在小腿外侧,从膝盖往下量四个手指头的宽度,差不多就是那儿了。刺激三里穴啊,可以温暖咱们的胃中,增强脾胃的功能。脾胃强了,气血就足,这样就有更多的力量来对抗邪气了。”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嗯,有道理!那血脉和耳间青脉又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耐心地解释道:“血脉啊,其实指的就是那些能够看见的青紫色小血管。邪气在体内作乱的时候,往往会在这些地方留下痕迹。咱们用三棱针或者采血针轻轻一刺,放出几滴恶血来,邪气就能随着血液被排出体外了。至于耳间青脉嘛,那可是个隐藏得比较深的小家伙。它位于耳郭的上部,靠近耳尖的地方。有时候您仔细观察,会发现那儿有一条细细的青筋暴突出来。刺激这个穴位啊,可以舒缓筋脉的拘挛,减轻那种被扯着的疼痛感。”

黄帝听得哈哈大笑:“哈哈,岐伯啊,你这套方法可真是绝了!既有针灸的刺激作用,又有放血的排毒效果,简直就是给身体来了一次大扫除啊!”

岐伯也笑了:“是啊,黄帝,咱们中医的精髓就在于此。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套方法很有效,但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预防。您看啊,就像咱们家里打扫卫生一样,平时要是勤快点儿,多打扫打扫,那家里肯定就干净整洁多了。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黄帝点了点头:“嗯,你说得太对了!预防胜于治疗嘛!那以后咱们得多宣传宣传这些中医知识,让大家都学会保养自己的身体。”

岐伯拱手作揖:“遵命!黄帝大人英明!”

好了,说了这么多,咱们也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神奇的穴位吧!

行间穴:

位置: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刺激这个穴位具有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凉血祛风、镇惊安神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治疗胁肋胀痛、头痛眩晕等肝经病症,还能够缓解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痛经、闭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疟疾、中风、癫痫、失眠、小儿惊风等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它被广泛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问题,以及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等问题。此外,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还能够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哦!

耳尖穴(此处为假设的“耳间青脉”对应现代穴位):

虽然原文中提到的“耳间青脉”在现代穴位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名称,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耳尖附近的一些小血管或者青筋。在中医理论中,耳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放血部位,它能够帮助我们排出体内的热毒和淤血。

位置:耳尖穴大致位于耳郭的上部,靠近耳尖的地方。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但一般都可以通过观察耳郭上的小血管或者青筋来确定。

作用:刺激耳尖穴并进行放血治疗,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镇静安神的作用。它被广泛用于治疗高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腮腺炎等问题。此外,对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神志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