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冯雪的认知高度

第274章 冯雪的认知高度

夜色已深。

姜宁和冯雪洗完澡,躺床上说话。

这澡洗了一个小时……

最近几年气候作妖,原本北安这地方夏天最热也不过32度左右,可近几年夏天经常逼近四十度,即使农场挺凉快,不开空调晚上也盖不了厚被子。

两人身上盖了个夏凉被,只盖了半截。

姜宁说话,冯雪拿手机写字。

两人在讨论婚姻法。

姜宁认为:“就该放开了想娶几个娶几个,不应该规定一夫一妻。”

冯雪:“那是封建糟粕,穷人会娶不到媳妇的。”

姜宁不以为然:“现在娶不起媳妇的只会比古代多,不会比古代少,而有权有钱的不照样玩的花,只不过古代是光头正大的三妻四妾,现在都成了二奶小三,本质还是一样。”

冯雪:“不一样的。”

姜宁就问:“怎么不一样了?”

冯雪:“你说的是社会现象,那不是本质,法律规定一夫一妻,说明社会在进步,之所以会存在那种现象,是制度出了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姜宁惊讶:“你还思考这些?”

冯雪:“我闲的没事瞎想的。”

姜宁亲了亲她:“你这认知高度,比大学生也不差。”

清晨,天才蒙蒙亮。

姜宁睡不住了,就早早起床。

穿了身运动服,出了院子沿着马跑往右跑。

金秋八月,正是桃李满园瓜果飘香的季节。

果园里挂满了各色水果。

麦子胡麻已经收完,油菜花长的郁郁葱葱。

再有半个月也该开花了,到时将会是农场秋季最美的景色。

跑到研究所时,进去看了看黄山挖来的那棵草。

草没有长多大,依旧是七片叶子。

让他惊讶的是,这草竟然开花了。

七朵紫色小花,看上去普普通通,没什么出奇。

“混账玩意竟然不汇报……”

姜宁骂了一声张博,看了几眼就走了。

当然也没忘了再给撒点乙木精气。

到了食堂,才七点刚过。

起的早的工人已经到了食堂,开始吃早饭。

姜宁打了饭菜,跟大姨父陈学峰和老杨拼一桌。

表哥陈刚没去二场上班,待在家啃老。

据说父子相看两厌,快成仇人了。

姜宁就问了问情况。

陈学峰直叹气:“我就想不明白了,咱就把儿子养成这样了。”

姜宁笑道:“吃的太饱了。”

陈学峰点着头:“确实吃的太饱了。”

姜宁道:“小时候你们家条件太好,我一周零花钱还没一块,刚哥身上的零花钱就没下过百,和张玉龙一样都没吃过苦。”

陈学峰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才是穷点好。”

老杨却道:“话不是这么说,穷是客观因素,艰苦的环境固然催人上进,但条件好的也不全是不务正业的,关键还在教育上,是你们小的时候没教育好。”

陈学峰笑了笑,没和他争辩。

姜宁则觉的老杨说的对,虽然大姨父从来不承认是自己没把儿子教育好,但事实确实是他没有教育好儿子,姜宁小时候最羡慕陈刚了,有花不完的零花钱。

压岁钱一年好几千上万。

就特喵的让人羡慕。

聊了几句陈刚。

陈学峰问姜宁:“邓强和你小姨怎么样了?”

姜宁道:“还在适应环境呢!”

小邓和小姨父七月底带着儿子飞去了美国,投奔女儿了。

被邓小芸安排到了梅高牧场,两边情况不一样,什么也不会,正在进行岗前培训,两口子在苦学英语,准备考个驾照当司机,也就这个活最简单了。

主要是工资高。

邓强本来就是司机,有B照,早年开过大车的。

小姨张玉芳开过车,但没考驾照。

就念个一年级,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

陈学峰听的直发笑:“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现在老了才知道学,话说他们四姐弟你妈和你舅舅最聪明,你舅舅和你妈都上了初中,就你大姨和你小姨最笨,你外爷当年拿鞭子抽赶去上学都不去,宁可在生产大队放羊,也不去念书。”

姜宁也乐:“姨父细说下,我妈可从不说这些。”

陈学峰就给他唠了一堆家长里短。

结果一顿早饭吃了半个小时。

吃过早饭。

姜宁没给老婆送餐,让食堂的人给送过去。

和老杨去了办公楼。

刚出食堂,迎面碰到孔芳菲。

“哟,老板又帅了。”

这女人一身干练职业装,衬衫似乎有点那两团巍峨耸立,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蹦掉扣子跳出来,腰肢却细的不堪一握,越来越有味道了。

当着老同志的面不好开玩笑。

姜宁就点点头,去了办公楼。

路上碰到了不少年轻人,都是办公楼的人。

年轻人瞌睡多,闹钟不想不起床。

即使闹钟响了,也要墨迹上几分钟眼看快迟到了才起床。

吃饭上班从来都是掐着点的。

不像老家伙瞌睡少,不到六点起床的都有。

路上老杨说了几件事情。

“七泽的项目批下来了,县里准备搞一个开工奠基仪式,到时你得去参加下。”

“有时间就去。”

“那我通知他们这几天就搞。”

“人员名单定了吗?”

“七泽给推荐了几个人,回头我让办公室把名单发给你。”

“县里搞文旅产业讨论的咋样了?”

“还在讨论呢,没定下。”

“实业刚有点起色,不好好发展实业,北安哪有条件搞文旅。”

“想法不一样,朱老板也得有点东西。”

“东大街折腾啥呢?”

“那条路好几年没修了,是该修修了。”

“听说要花两千万?”

“东大街是北安主干道,听说要造景,花费比较大。”

“路上又没坑,修修补补能走就行了,造景给谁看,有那么多钱,补贴一下医疗教育不行嘛,再不行多给发点工资,促进下消费,也比变成路灯强。”

“县里也没钱,听说要融资。”

“唉……”

到办公楼,大多数人还没来。

在食堂吃饭呢!

姜宁自己动手浇了壶水,问了问县里情况。

老杨给他说了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几个单位人员调整,有人下就有人上。

不过调整幅度不大,县里几十个单位。

就几个单位调整了一下。

李二舅家的远房表哥李建军也调整外放了,去张桥干乡长了。姜宁意外:“高升了嘛!”

老杨点头:“委办副主任外放最少也是个乡长。”

聊了一阵,员工们陆陆续续来了。

办公楼上热闹起来。

姜宁把孔芳菲叫来,交待了下招保镖的事。

老杨听的连连点头:“是该雇保镖了,现在这个世道,钱多了也是罪过,指不定哪天就被人绑了,之前北安的一个矿老板家人就被绑架过,你整天外面跑,安全还是要注意。”

姜宁没有多说,他要保镖有嘛用!

主要还是家人安全。

让孔芳菲起草文件,很快拿出了一份招聘公告。

姜宁看了一下,完善了几个细节,就让发出去。

张博不在,去澳洲准备实验田了。

叫了个研究员过来,问了问七叶草的事情。

本来准备骂骂人的。

结果研究员道:“昨天还没开花,前阵子长出了七个芽苞,本来准备开花了拍个照发给你的,没想到今早过去一看已经开了,正准备给你汇报的。”

姜宁半信半疑:“有这么巧?”

研究员道:“天天看呢,昨天杨总还去看过。”

老杨点头背书:“昨天确实还没开花。”

好吧!

姜宁骂不出来,赶走研究员。

处理了下公务,忙到十点半,去了趟二场。

一大票管理人员陪他转了转,看了看牧区。

曹俊清口头汇报了一下情况:“现在牧区已趋近饱和,总共养了97.6万头牛,大多数是肉牛,也有些奶牛,除了牧区的十亿租金,今年木材也能创收三个多亿,资金要比去年富裕的多,听说县里在谈几个大项目,要是能谈成,明年木材营收还能再提一提。”

“还不错!”

姜宁点了点头,比一场要强的多。

毕竟体量在这,大了十倍呢!

管理层却一个个没什么精神。

最近传出风声,今年不发年终奖。

去年资金还不富余,但是姜老板大方,还是批了五千万给大伙发了年奖金。

今年效益不错,眼瞅着能过个肥年了。

结果传出风声,县里开了会研究决定,要严控用工成本。

扯到蛋了。

办公室主任张文没忍住问了一嘴:“姜总,听说今年不发年终奖?”

“你听谁说的?”

“都在这么说。”

“你是挂职的,也关心这个?”

“挂职的我也领工资啊!”

“没确定的事不要传谣。”

“哎……”

张文抓了抓头,挺挠心挠肺。

他是吃公粮的没错,但谁嫌工资多啊!

拿着两份工资,还有年终奖,辛辛苦苦上班不就为了那两块钱,第一年刚建场时,因为资金紧张,姜老板给开的工资低,借调过来挂职的才拿两千多块钱。

但第二年就给涨了,每月能有四千多。

加上单位工资,收入过万了。

年底还发了五万年终奖,不要太香了。

今年又给涨了工资,虽然比不上孔芳菲那娘们,但也有八千多块钱,听说县里有意让自己去环保局干个副局长,张文还不想去呢,又不发双份工资。

之前是县办副主任,要是给扶正,为了前程那肯定得去。

但副职是个什么鬼,还是环保局那种高危岗位。

哪有农场的办公室主任自在,工作轻松不累心。

姜宁问他:“你的挂职期满了没?”

张文道:“三年了,明年就满了。”

“满了还回原单位?”

“不知道,看县里安排。”

有人问了一声:“姜总,咱们要不要也组织职工出去涨涨见识?”

姜宁道:“两千多人出去一次得多少钱,你问徐总同意不?”

省投派来的副总徐平波没有吭声。

“组织管理层出去一趟?”

“做啥美梦呢,你是想脱离群众?”

“呃……”

试探的人一脸尴尬,灰溜溜的退到了后面。

管理层互相望了望,都觉的遗憾。

一场职工的福利让县里的单位都羡慕到死,二场的人自然也羡慕,别说普通职工,就是管理层也没见过外国的月亮,本来没想过,但一场搞了。

二场的人自然也想。

谁不想出去涨点见识呢!

可二场职工多,搞这种福利得好几亿,就算姜老板不心疼钱,县里和省投也不会同意花这笔钱的,那可是股东的钱,怎么可能随便浪费呢!

姜老板明显也不想给管理人员搞特殊待遇。

大伙也只能死了这条心。

转了一圈,又回到办公楼开小会。

姜宁问道:“工资什么情况,怎么传的谁都知道了?”

梁国平道:“这种事情怎么能瞒的住,县里开完会就全都知道了。”

“县里是什么意思?”

“用工成本太高了,去年的薪酬支出总额1.96亿,县里觉的费用太高,建议今年控制在1.2亿左右。”

“现在人均是多少?”

“不算年终奖,6000多一点。”

“控制到1.2人均是多少?”

“4000多一点,没有年终奖。”

“4000够干嘛,家都养不住。”

“单位刚上班的也就三千块。”

“这怎么能比,单位上班的小年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农场的职工多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四千块钱还不给发年终奖,你信不信多少人家都养不住。”

“县里就是这么建议的。”

“省投是什么意思?”

徐清波清了清嗓子,道:“用工成本确实有些高,应该降一降。”

姜宁道:“那就降管理层的工资,普通职工看看情况再说。”

三人立马不吱声了,管理层才几个人。

而且姜老板不给高管开高薪,三位副总一年也就三四十万上下,中层就更少,百万年薪只存在于一场,二场是不存在的,就算管理层不领工资,人均也降不下来多少。

姜宁喝了口茶,道:“你们商量着办吧,拿个方案我看看,我只提一个要求,不能让职工家都养不住,还要考虑职工队伍的稳定,可不能搞出乱子。”

三人嘴上答应,实则心思各异。

开完小会,饭点也到了。

姜宁没有回家,去食堂吃了顿晚饭,才开车回家。

冯雨和冯雪也吃过饭了,正在收拾呢!

女儿在客厅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玩拼图。

姜宁抱起女儿,去厨房瞅了一眼。

冯雨就给他说了个事情:“一个职工家里出事了。”

姜宁问:“出什么事了?”

冯雨说:“听说女儿要自杀,在手腕上划了几刀。”

姜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