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要与裴芝同葬

陆修元现在是秀才,朝廷对秀才的免除赋税和徭役。

秀才不需要缴纳田税和人头税,但他们在渔村里,周围都是捕鱼为生。

陆修元每个月还能去县衙里领取粮食。

除此之外,陆修元是秀才,是可以开设学堂,让孩子们启蒙的。

可是,陆修元不愿意。

教孩童们启蒙,算是彻底放弃科举之路了。

陆修元之所以去镇上书店里抄书,是因为可以一边抄书,还能闲暇之余看看书。

“修元啊,拿着这笔银子,去参加科举,算娘求你了。”

陆母泪眼迷离道:“你难道忘记,你父亲对你说的最后一句话了?”

陆修元最后见父亲,是父亲出海打鱼对他的叮嘱。

让他好好读书,却没想到,竟然成了父亲的遗言。

“娘,此事,我肯定是要与阿芽商量一下的。”

“这事有什么好商量的?难道她还能不同意不成?”

陆母劝道:“你要是考上举人了,我们家就不一样了,她就成为举人夫人了,这样的福气,她开心还来不及呢。”

陆修元依然坚持,“就算如此,还是要得了她的同意,我才能去。”

家中一大堆事,他要是去科考了,全部都要裴芝一个人来操劳了。

裴芝听到陆修元要参加科举时,下意识反问,“为什么要参加科举?”

这样的日子不好么?

他们两个人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存了一点小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

“一来,读书人没有不想参加科举的。”

“二来,如果我考上了,我们以后就不需要那么辛苦去山上采药,我也不用去抄书了,你也不用去杀猪了。”

裴芝与陆修元朝夕相处半年,多少还是知道,陆修元的学问的。

陆修元现在的水平,中举问题不大,甚至要是运气好一些,还有可能向上走。

但陆修元一旦向上走了,势必会给她带来麻烦。

“你放心,我们家就在京城外不远,我考试当天早起些,直接去考场,基本上不用花什么钱的。”

裴芝看着陆修元满眼期盼地看着她,裴芝犹豫了一番,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我不是舍不得银子。”

裴芝假意道:“听说,要连续考三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好多人出来就生病了,我是担心你。”

陆修元忙道:“我经常去山上采药,肯定不会生病的,你不用担心我。”

“既然如此,你要考,那便考吧。”

裴芝心中琢磨着,陆修元万一要是运气不好,没考上呢?

就算,陆修元成了个举人,她是陆修元的妻子,也没什么机会与那些达官贵人接触。

退一万步来说,陆修元真运气不错,能成为前三名。

最后也不过是连七品都算不上的小官,问题应当不大。

裴芝也不好不让陆修元去考。

裴芝相信,她不让陆修元去,陆修元一定会尊重她的意见。

但长久以往,并不利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未来,他们的日子中,陆修元一旦遇到了一点挫折,就会想,如果他参加了科举,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

日子久了,陆修元难免不会有怨言。

裴芝并不想为了以后留下祸根,所以只能答应陆修元参加科考。

德顺手里捧着萧帝送过来的信件,小心翼翼递给了萧承辞。

“殿下,这是圣上让奴才拿给你的。”

萧承辞接过,撕开信封,内容不多,无非就是在问,萧承辞什么时候回京。

萧承辞在寺庙里,已经住了半年了。

一开始,萧帝以为,萧承辞就在寺庙中住个十天半个月的。

就萧承辞这个性子,他怎么能在寺庙里待得住?

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的。

结果,真是萧帝小看萧承辞了。

萧帝现在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这么能吃苦了。

萧承辞是能吃这个苦,萧帝却不能让萧承辞在寺庙

里住下去了。

一来,京中要准备科考一事。

萧帝一个人忙不过来,从前年开始,科举一事,萧帝就全权交到萧承辞手中了。

现在让萧帝交给别人,萧帝也不放心啊。

二来,就是商量匈奴一事,听闻,北边的匈奴又开始挑衅闹事了。

商淮上书,请求一举歼灭匈奴。

而且,京中也有传闻,萧承辞似乎是打算在寺庙中出家了。

有人亲眼目睹,萧承辞每日都会去寺庙中虔诚地烧香礼佛。

不只是萧帝头疼,大臣们也头疼。

一晃又是半年过去了。

他们尊贵的太子殿下是从大牢里出来了,但却住进了寺庙里,谁也见不着。

他们家中的闺女,又年长了半岁。

为了进太子的后院,真是等了又等。

太子殿下还好,是个男子,就算到三十岁,四十岁,后院里也不会差女人。

但他们家中的闺女不一样,女娃娃,大一岁,就越发难嫁出去了。

留来留去,千万不能留成了个老姑娘了。

萧帝被朝中的大臣们吵,还要被那些进宫的命妇吵。

一个个的,让萧帝去把太子殿下喊回来。

萧帝只能应下,背地里气到睡不着。

是他不想把萧承辞喊回来?

儿大不由父,萧帝三日就要给萧承辞送一封书信。

问萧承辞什么时候回来。

萧承辞差不多半个月,给萧帝回一封。

后来被问得烦了,隔了两个月都没给萧帝回。

气的萧帝,胡子又白了好几根了。

萧承辞面无表情地看完了书信,让德顺拿过笔墨纸砚,给萧帝回信。

信中,萧承辞提了三点要求。

第一,他回京后,两年半不得给他定亲,因为,他要为裴芝守孝三年。

德顺在一旁帮着殿下研墨,一边看着殿下写下,这大逆不道的话语。

德顺说句过分的话。

就算萧帝去了,萧承辞身在皇家,也只需要守孝百天。

如若是商皇后去了,则只需要守孝十日。

德顺暗暗想,希望陛下看到这封书信,别被气到骂娘。

萧承辞提笔写下第二条要求。

第二:他要迎裴芝的牌位入东宫,给裴芝一个太子妃的名分,等他日后,他要与裴芝同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