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549章 出征在即

第549章出征在即

战事突发,事实上宋辽双方都存在战略误判。

大宋认为辽国刚经历了两次战败,八万辽军被歼,对辽国是沉重的打击,一两年内应该没有能力再次挑起战争。

而辽国君臣,则认为赵孝骞被罢官,对辽国来说是天赐良机,大宋在内讧中消耗实力,罢免赵孝骞便是自毁长城,辽国收复失地的机会来了。

于是在两国同时的误判中,这场意外的战争来临了。

双方都有些仓促地备战应战,辽国在紧急调动举国兵马的同时,大宋的君臣也忙着商议战略战术。

当然,无可否认,这次的误判赵孝骞也有一定的责任。

他误判了形势,主要是因为他误判了自己的对宋辽两国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场意外来临的战争,导火线就是赵孝骞本人。

他的去与留,他的宠与辱,直接决定了这场战争起与息。

直到赵孝骞愕然听说耶律洪基因为他的罢官而发起此战,这才知道自己居然如此重要。

显然,他还是太不自信了,如果他有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明日起床后一定要问自己一句,“吾是不是太不给自己脸了”

“罢了,朕早知子安懒散的性子,责怪你没有意义……”赵煦叹了口气,又道:“现在汴京上三军挑选的兵马里,能马上出征的人数有多少”

赵孝骞想了想,道:“大约三万人左右,臣巡视过汴京诸营,挑选出来的三万兵马已装备了火器,并且操练阵列和火器使用已有数月之久,能够直接上战场杀敌。”

赵煦沉吟片刻,道:“三万人,再加上驻军拒马河的三万龙卫营,我大宋共计六万兵马,可挡辽军否”

赵孝骞点头:“战术无误的话,可挡。”

赵煦叹了口气:“还是太仓促了,辽帝就这么沉不住气吗”

一旁的章惇微笑道:“辽帝兴许是害怕郡王殿下被重新起复,对他们来说,辽国收复失地的机会或许一瞬即逝,必须马上抓紧。”

赵煦沉默半晌,突然看着赵孝骞笑了起来,笑容里有些得意,有些自豪,也有些庆幸。

“耶律洪基错判了子安,也错判了朕,哈哈!他以为朕昏庸糊涂,猜忌功臣,他以为抓住了机会,没想到吧,看似是机会,实则是个大坑!”

赵孝骞起身朝他长揖一礼:“官家圣明,善待功臣,天下遂安,群丑难逞。”

赵煦坐直了身子,正色道:“当着诸公的面,朕这便下旨,即令河间郡王赵孝骞,官复签书枢密院事,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真定府,节制河北西路辖下兵马,主帅抗击辽军一切事宜,可授临机决断之权,先战后奏之权,两日后率汴京三万兵马北上。”

赵孝骞神情一凛,双膝跪拜:“臣愿为社稷效死。”

赵煦点了点头,扶起了他,语气加重道:“朕的北疆,便托付子安了。”

“臣必不负官家,除非战死沙场。”

“呸!还没出征,莫说不吉利的话,好好活着,纵是败了,朕也希望你无恙平安归来,你我还年轻,有失败的资本。”赵煦含笑道。

说着赵煦又望向章惇和曾布,道:“政事堂和枢密院也要配合起来,后勤辎重,粮草军械,战马甲胄等诸多方面,全力支持子安,莫给前方的将士们拖后腿,此战关乎大宋国运,愿诸君协力,一战定乾坤!”

章惇和曾布也起身行礼:“臣领旨。定全力支持郡王殿下,免三军将士后顾之忧。”

赵孝骞上前一步,垂头道:“臣再请旨,请官家选任河北西路经略安抚副使,随臣一同出征。”

在座诸臣皆有些愕然,纷纷注视赵孝骞,见他神情平静,眼神清澈,章惇和安焘互视一眼,方才有几分隐忧之色的脸上,突然间释然,眼中露出欣慰的笑意。

赵煦倒是并不意外,这是他与赵孝骞私下说好的事。

沉吟半晌,赵煦的目光突然落在许将身上。

许将是嘉佑八年的科考状元郎,官路可谓平步青云,从翰林编撰,到外派地方,后来辽国陈兵二十万进犯代州,许将出使辽国,据理力争,迫使辽国退兵,后来出任吏部尚书,又迁中书侍郎。

今年初,许将从政事堂迁枢密院副使,是枢密院的二号人物,位在赵孝骞之上。

无论学历,履历,个人功绩,许将都非常完美,而且根正苗红,是典型的大宋忠臣。

这样的人,出任河北西路经略安抚副使,辅佐赵孝骞抗击辽国,实在太合适了。

见赵煦的目光落在许将身上,赵孝骞也露出了微笑。

他对许将的印象不差,虽然只打过两次交道,可许将温润君子的形象还是赢得了赵孝骞的好感,有他当副使,至少不会给自己添堵。

心中不由对赵煦愈发感激,显然赵煦是个知利害的帝王,他深知抗击辽国关乎国运兴衰,如此重要的时刻,千万不要给主帅找麻烦,许将这个人选简直是完美无瑕,再合适不过了。

而且枢密院二号人物当经略安抚副使,满朝文武也无话可说,朝堂上应该没人再议论什么宗亲兵权过大,后患无穷之类的屁话了。

赵煦微笑看着许将,道:“冲元先生,朕欲任先生为河北西路经略安抚副使,辅佐赵子安抗辽,先生意下如何”

许将愣了一下,没想到赵煦竟然会选中他,怔忪半晌,许将起身长揖:“官家所遣,臣愿使之。”

赵煦很满意他的回答,然后环视诸臣:“诸位先生可有异议”

章惇曾布等人纷纷赞许:“臣无异议。”

赵煦笑道:“那就这样决定了,愿子安和冲元先生合力无间,共击敌寇。”

赵孝骞朝许将拱了拱手,笑道:“与冲元先生同僚共事,臣之幸也,日后还请冲元先生多多照顾指教,发发发发发!”

许将老脸一僵,指了指他:“你这……”

许将是胡建人,大约赵孝骞的笑声勾起了他久违的乡愁。

在座众人都笑了起来,赵煦扭头瞪了赵孝骞一眼,道:“冲元先生德高望重,子安切莫无礼!”

许将也没法反击,毕竟当着赵煦的面,总不能用中原方言骂他“打死你个鳖孙儿……”

君臣议定后,当即便各自散去。

章惇和曾布出宫后匆匆回到政事堂和枢密院,开始筹备粮草军械等后勤。

两日后大军就要出征,这两日里只能筹备少部分的后勤辎重,后面的任务还很繁重,首先要征调开封府附近的粮仓,优先供应赵孝骞所部大军,火器监和兵部库房的军械也要全部拿出来。

…………

赵孝骞回到楚王府,先进后院书房见了赵颢,告诉他自己马上要出征了。

赵颢神情怔忪,有些失落,有些不舍。

但终究还是洒脱一笑,嘱咐赵孝骞安心抗击辽军,汴京有赵颢在,朝野任何风浪都能为他平定。

回到自己的院子,赵孝骞不得不告诉狄莹三女,自己又要出征的消息。

三女惊愕半晌,她们不像赵颢那般会隐藏情绪,当即便哭了起来。

安慰她们许久后,狄莹平复情绪,突然道:“官人,妾身的父亲昨日托了话过来,想请官人帮个忙……”

赵孝骞当即笑道:“老丈人需要帮忙,没二话,他要什么你给便是了。”

狄莹严肃地道:“不,父亲的忙需要官人答应。”

赵孝骞好奇道:“他要什么”

狄莹犹豫了一下,低声道:“父亲想随官人出征抗辽。”

赵孝骞愣住了。

狄莹的父亲狄谘,如今官拜班直西上阁门副使,官名有点绕口,用通俗的话来说,大约属于大内禁军副统领之类的官职,算是武将。

狄谘是名将狄青的次子,他可不是庸碌之辈,真实的史书上对狄谘此人交代不多,但也有过定论,“数有战功”。

一个有战功的武将,为何史书上对他的记录如此少

原因自然是因为狄青。

毕竟狄青这个人对大宋天家来说有点敏感了,曾经的常胜将军,终究被帝王猜忌,后来的历代帝王也有点忌讳,这种帝王的忌讳影响了整个狄家后代子孙。

如今狄谘是赵孝骞的老丈人,年纪不过四十多岁,正是一个武将人生的黄金年龄,他有奋发进取之心当然不是坏事。

但赵孝骞还是久久没说话。

这事儿赵孝骞拍板容易,可赵煦那里却不知如何开口,他更不清楚赵煦是否还忌讳狄家后人。

见赵孝骞神情犹豫,狄莹失落地一笑,道:“罢了,妾身不能让官人为难,这就回了父亲吧。官人安心抗敌,莫把此事放在心上。”

赵孝骞摇摇头,道:“官家非猜忌之人,他连我这个宗亲兄弟都敢重用,狄家的事,也该揭过去了。”

想了想,赵孝骞进了书房,亲笔写下一道奏疏,令人送去延福宫。

两个时辰后,宫里来了人,带来了赵煦的亲笔批示。

批示只有一个字,“允”。

赵孝骞心中一定,笑着将赵煦的批示给狄莹看。

“离出征还有两日,明日上午,我陪夫人回一趟娘家,拜会老丈人。”

狄莹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抱住了他,眼波柔意流转。

“官人对妾身和娘家这般恩重,妾身……真不知如何报答官人才好。”

赵孝骞精神一振,说到报答,他可就不困了。

他是那种施恩不图报的人吗

当然不是。

“夫人稍候,为夫这就去找春宫图册来,你的报答姿势全画在图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