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五百四十七章 帷幄千里
小
大
萧光敬提供的情报确实比较重要。
重要的不仅是辽国调动兵马的消息,这些消息过不了几日,相信大宋的斥候和皇城司都会知道。
但是辽国君臣的战略意图,战术部署等等,却是普通的斥候和皇城司无法刺探出来的情报。
就凭这一点,当初设局把萧光敬引入套里就没白干,这张厕纸终于有了价值。
赵孝骞的表情愈发严肃,他已感觉时间的紧迫性了。
兵贵神速,宋军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否则会陷入被动。
此时的萧光敬还吊在树下悠悠晃荡,这种尴尬的姿势吊久了,萧光敬的心理上居然适应了,开始时还有一点羞耻感,现在已很坦然,甚至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聊天姿势。
二人聊了半天,萧光敬都没主动要求把他放下来,由此可见,他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赵孝骞有点急,他必须马上进宫禀奏这个情报。
起身掸了掸灰尘,赵孝骞道:“你就吊在此地不要走动,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
正要转身离去,萧光敬突然道:“子安兄,我提供的这个情报,能减免多少惩罚?”
赵孝骞啧了一声。
这货果然不对劲,现在最在意的难道不应该是把他放下来吗?结果人家习惯了这种姿势,反而关心减免赔偿……
“好吧,减你家十万两赔偿。”赵孝骞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萧光敬双臂被吊得有点麻木,却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三句话,我让男人给我减免了十万两。
随即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哎?我怎么还吊在半空中?
为何我对这个羞耻的姿势已有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心理?
萧光敬急忙望向王府前庭里围观的下人,道:“劳烦诸位,谁帮帮忙,把我放下来?”
一名下人扯了扯嘴角,道:“世子下令吊起来的人,王府谁有胆子敢放你下来?”
…………
延福宫,福宁殿。
赵孝骞进殿片刻后,数名宫人匆匆出宫,分赴汴京几位大佬府邸。
半个时辰后,章惇,曾布,安焘,许将等重臣飞快入宫。
福宁殿内气氛凝重,赵煦神情冷峻坐在首位,垂头沉思。
赵孝骞坐在侧位,一脸平静地环视几位重臣。
章惇有些焦急,只顾着观察赵孝骞和安焘许将等人的神色,他虽是宰相,但他的长项是处理内政,军事上的事不说一窍不通,但比起安焘许将等几位枢密院大佬,还是差了点火候。
良久,赵煦呼出一口气,苦笑道:“没想到子安闯了一回祸,反倒教辽国抓住了机会,这一点朕委实是始料未及。”
赵孝骞也苦笑道:“臣也没想到辽帝贼心不死,不仅谋划反扑收回失地,还打算攻下真定府,屠尽全城。臣以为辽军两败之后,应该能老实一两年,结果不到半年就觉得自己又行了。”
安焘捋须微笑道:“辽国君臣一朝得知殿下被罢官,马上就反扑,这也说明郡王殿下在真定府虎威犹存,戍边镇敌有功,是名副其实的大宋砥柱之臣。”
赵孝骞眯眼朝安焘呵呵一笑。
老头儿年纪老迈,但人老成精,说话是真好听。
赵煦扭头望向赵孝骞,道:“你是戍边主帅,说说你的想法。”
赵孝骞愕然:“官家,臣已被罢免了啊……”
赵煦瞥了在座群臣一眼,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现在官复原职了,莫再矫情,军情紧急,赶紧说。”
赵孝骞也不敢玩笑了,想了想,道:“距离辽军十万兵马集结还有半月,但时间上恐怕对我王师不够,毕竟我们要调动兵马奔赴真定府,花费的时间比辽军更久,还没开战便已陷入被动。”
“所以臣以为,应该马上派出快马,将此情报告之种建中,令他整顿龙卫营兵马,先挡一阵,为我王师驰援争取时间。”
赵煦皱眉:“龙卫营只有三万人,挡得住吗?”
“理论上挡得住,但要看辽军的战术,不过以臣的意思,咱们不能被辽军牵着鼻子走,趁着辽军尚未完成集结,龙卫营应主动出击。”
安焘期待地看着他:“殿下有何妙计?”
“呃,妙计谈不上,兵来将挡而已,”赵孝骞笑了笑,道:“辽军此次进犯,分成东西中三个部分,趁着三个部分还在集结,龙卫营三万兵马可北渡拒马河,向析津府突袭。”
“不出意外的话,析津府是中路,最多四万兵马,我龙卫营三万将士装备火器,有把握歼之,就算没有全歼,能歼灭大半也达到目的了。”
安焘和许将闻言,异口同声道:“好主意!”
两位一个是枢密院使,另一个是知枢密院事,对军事自然精通,赵孝骞的这个主意,只有行家才知其中的深意。
深意不是歼灭辽军多少兵马,而是打乱辽军的战略意图。
析津府是中路,中路若被龙卫营打成了筛子,从战线上来说,算是把另外的东西两路拦腰截断了。
首尾不能相顾,是军事上的大忌。
所以龙卫营直扑析津府,不论歼敌多少,都能完全打乱辽军的战略意图。
什么东西攻打太原府和大名府,吸引龙卫营分兵救东西,中路南渡拒马河,攻打真定府……随着龙卫营的主动出击,这些战略意图将会瞬间化为泡影,辽军一夜之间必将陷入被动。
这便是为何安焘和许将异口同声叫好的原因,二人叫好后,一脸赞许地看着赵孝骞,脸上的笑容怎么也掩饰不住。
不得不说,在真定府戍边大半年,赵孝骞自己也成长了,他已成为一名合格的主帅,具有了主帅的格局和战略眼光。
这是属于他个人的成长,并非从前世带来的本事。
“不愧是镇守北疆,威慑辽国的镇边主帅,老夫服气了,大宋有此栋梁,何愁天下不定,”安焘捋须大笑几声,随即朝赵煦躬身一礼:“得此英才,臣为官家贺,为大宋社稷贺。”
见有人夸自己的宗亲兄弟,赵煦的家族血脉瞬间觉醒,顿时一脸与有荣焉的表情,得瑟地大笑。
“安老言重了,子安还年轻,缺点还多着呢,莫宠坏了年轻人。”赵煦一脸长辈的微笑自谦道。
你特么是不是没搞清自己的辈分?
抛开皇帝的身份不论,你只是兄长,不是长辈,凭啥一副明明感到自豪,偏偏一副谦逊不足夸的死样子,恶心死了!
见赵煦笑得高兴,在座的另外几位重臣也露出了微笑,纷纷附和安焘的话,人情世故方面拿捏得死死的。
安焘继续道:“郡王殿下一计而扰乱辽军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并且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臣以为此计可行。”
章惇不懂军事,赵煦自动忽略了他,望向曾布和许将两位枢密院大佬。
二人思索一阵,也情不自禁地点头。
“臣附和安老之议,郡王殿下此计甚妙,而且应该是最佳的应对之法了。”
赵煦道:“既然诸公都不反对,那么便按此而行吧,兵部马上派出快马,飞赴龙卫营,告诉种建中整顿兵马备战,五日后北渡拒马河,对辽国析津府发起突袭!”
说着赵煦又看着赵孝骞,笑道:“朕心疼子安戍边辛苦,本打算让你在汴京多清闲几日,如今看来,子安怕是清闲不了了,你必须马上北上,接过种建中的指挥权,此战重大,子安必须亲自指挥。”
赵孝骞起身长揖道:“臣愿为官家分忧,报效社稷,不言辛苦。”
赵煦又道:“朕令你在汴京上三军中挑选八万兵马,进展如何?”
“进展喜人啊官家!”赵孝骞不假思索地道。
赵煦和众人一怔,啥叫“进展喜人”?你特么跟这儿糊弄呢?具体数据呢?
赵煦的眼神顿时不善地盯着赵孝骞。
赵孝骞头皮一麻,这几日懒散得有点过分,挑选上三军的事一直进行得不慌不忙,他的计划是一个月内把这事儿办完就够了。
谁能想到耶律洪基这么自信,战败没多久突然又支棱起来了呢。
赵煦显然并不昏庸,不是好糊弄的皇帝。
赵孝骞只好硬着头皮道:“挑选八万兵马的事臣有点懈怠,本来打算一个月内办完的,事发突然,如今的进展怕是……嗯,挑了一半还不到,臣知错了。”
赵煦和众人面面相觑,章惇阖眼养神装死,曾布似笑非笑地斜瞥着赵孝骞,安焘看赵孝骞比较顺眼,但他张了张嘴,也不知该如何帮他圆场。
良久,赵煦叹了口气,道:“要不是朕最近喜诞皇子,不宜骂人,担心消减功德,子安,这会儿你楚王一脉的先人……”
话没说完,赵孝骞一脸无辜地道:“官家,楚王一脉的先人,也是官家的先人,这个……慎言啊。”
赵煦一滞,哎?好像还真是。
楚王一脉的分支,要从英宗先帝算起,英宗的儿子里,兄弟辈的老大是神宗,老二是楚王赵颢,赵煦如果要骂先人的话,得先压住他爷爷英宗的棺材板儿……
重要的不仅是辽国调动兵马的消息,这些消息过不了几日,相信大宋的斥候和皇城司都会知道。
但是辽国君臣的战略意图,战术部署等等,却是普通的斥候和皇城司无法刺探出来的情报。
就凭这一点,当初设局把萧光敬引入套里就没白干,这张厕纸终于有了价值。
赵孝骞的表情愈发严肃,他已感觉时间的紧迫性了。
兵贵神速,宋军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否则会陷入被动。
此时的萧光敬还吊在树下悠悠晃荡,这种尴尬的姿势吊久了,萧光敬的心理上居然适应了,开始时还有一点羞耻感,现在已很坦然,甚至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聊天姿势。
二人聊了半天,萧光敬都没主动要求把他放下来,由此可见,他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赵孝骞有点急,他必须马上进宫禀奏这个情报。
起身掸了掸灰尘,赵孝骞道:“你就吊在此地不要走动,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
正要转身离去,萧光敬突然道:“子安兄,我提供的这个情报,能减免多少惩罚?”
赵孝骞啧了一声。
这货果然不对劲,现在最在意的难道不应该是把他放下来吗?结果人家习惯了这种姿势,反而关心减免赔偿……
“好吧,减你家十万两赔偿。”赵孝骞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萧光敬双臂被吊得有点麻木,却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三句话,我让男人给我减免了十万两。
随即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哎?我怎么还吊在半空中?
为何我对这个羞耻的姿势已有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心理?
萧光敬急忙望向王府前庭里围观的下人,道:“劳烦诸位,谁帮帮忙,把我放下来?”
一名下人扯了扯嘴角,道:“世子下令吊起来的人,王府谁有胆子敢放你下来?”
…………
延福宫,福宁殿。
赵孝骞进殿片刻后,数名宫人匆匆出宫,分赴汴京几位大佬府邸。
半个时辰后,章惇,曾布,安焘,许将等重臣飞快入宫。
福宁殿内气氛凝重,赵煦神情冷峻坐在首位,垂头沉思。
赵孝骞坐在侧位,一脸平静地环视几位重臣。
章惇有些焦急,只顾着观察赵孝骞和安焘许将等人的神色,他虽是宰相,但他的长项是处理内政,军事上的事不说一窍不通,但比起安焘许将等几位枢密院大佬,还是差了点火候。
良久,赵煦呼出一口气,苦笑道:“没想到子安闯了一回祸,反倒教辽国抓住了机会,这一点朕委实是始料未及。”
赵孝骞也苦笑道:“臣也没想到辽帝贼心不死,不仅谋划反扑收回失地,还打算攻下真定府,屠尽全城。臣以为辽军两败之后,应该能老实一两年,结果不到半年就觉得自己又行了。”
安焘捋须微笑道:“辽国君臣一朝得知殿下被罢官,马上就反扑,这也说明郡王殿下在真定府虎威犹存,戍边镇敌有功,是名副其实的大宋砥柱之臣。”
赵孝骞眯眼朝安焘呵呵一笑。
老头儿年纪老迈,但人老成精,说话是真好听。
赵煦扭头望向赵孝骞,道:“你是戍边主帅,说说你的想法。”
赵孝骞愕然:“官家,臣已被罢免了啊……”
赵煦瞥了在座群臣一眼,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现在官复原职了,莫再矫情,军情紧急,赶紧说。”
赵孝骞也不敢玩笑了,想了想,道:“距离辽军十万兵马集结还有半月,但时间上恐怕对我王师不够,毕竟我们要调动兵马奔赴真定府,花费的时间比辽军更久,还没开战便已陷入被动。”
“所以臣以为,应该马上派出快马,将此情报告之种建中,令他整顿龙卫营兵马,先挡一阵,为我王师驰援争取时间。”
赵煦皱眉:“龙卫营只有三万人,挡得住吗?”
“理论上挡得住,但要看辽军的战术,不过以臣的意思,咱们不能被辽军牵着鼻子走,趁着辽军尚未完成集结,龙卫营应主动出击。”
安焘期待地看着他:“殿下有何妙计?”
“呃,妙计谈不上,兵来将挡而已,”赵孝骞笑了笑,道:“辽军此次进犯,分成东西中三个部分,趁着三个部分还在集结,龙卫营三万兵马可北渡拒马河,向析津府突袭。”
“不出意外的话,析津府是中路,最多四万兵马,我龙卫营三万将士装备火器,有把握歼之,就算没有全歼,能歼灭大半也达到目的了。”
安焘和许将闻言,异口同声道:“好主意!”
两位一个是枢密院使,另一个是知枢密院事,对军事自然精通,赵孝骞的这个主意,只有行家才知其中的深意。
深意不是歼灭辽军多少兵马,而是打乱辽军的战略意图。
析津府是中路,中路若被龙卫营打成了筛子,从战线上来说,算是把另外的东西两路拦腰截断了。
首尾不能相顾,是军事上的大忌。
所以龙卫营直扑析津府,不论歼敌多少,都能完全打乱辽军的战略意图。
什么东西攻打太原府和大名府,吸引龙卫营分兵救东西,中路南渡拒马河,攻打真定府……随着龙卫营的主动出击,这些战略意图将会瞬间化为泡影,辽军一夜之间必将陷入被动。
这便是为何安焘和许将异口同声叫好的原因,二人叫好后,一脸赞许地看着赵孝骞,脸上的笑容怎么也掩饰不住。
不得不说,在真定府戍边大半年,赵孝骞自己也成长了,他已成为一名合格的主帅,具有了主帅的格局和战略眼光。
这是属于他个人的成长,并非从前世带来的本事。
“不愧是镇守北疆,威慑辽国的镇边主帅,老夫服气了,大宋有此栋梁,何愁天下不定,”安焘捋须大笑几声,随即朝赵煦躬身一礼:“得此英才,臣为官家贺,为大宋社稷贺。”
见有人夸自己的宗亲兄弟,赵煦的家族血脉瞬间觉醒,顿时一脸与有荣焉的表情,得瑟地大笑。
“安老言重了,子安还年轻,缺点还多着呢,莫宠坏了年轻人。”赵煦一脸长辈的微笑自谦道。
你特么是不是没搞清自己的辈分?
抛开皇帝的身份不论,你只是兄长,不是长辈,凭啥一副明明感到自豪,偏偏一副谦逊不足夸的死样子,恶心死了!
见赵煦笑得高兴,在座的另外几位重臣也露出了微笑,纷纷附和安焘的话,人情世故方面拿捏得死死的。
安焘继续道:“郡王殿下一计而扰乱辽军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并且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臣以为此计可行。”
章惇不懂军事,赵煦自动忽略了他,望向曾布和许将两位枢密院大佬。
二人思索一阵,也情不自禁地点头。
“臣附和安老之议,郡王殿下此计甚妙,而且应该是最佳的应对之法了。”
赵煦道:“既然诸公都不反对,那么便按此而行吧,兵部马上派出快马,飞赴龙卫营,告诉种建中整顿兵马备战,五日后北渡拒马河,对辽国析津府发起突袭!”
说着赵煦又看着赵孝骞,笑道:“朕心疼子安戍边辛苦,本打算让你在汴京多清闲几日,如今看来,子安怕是清闲不了了,你必须马上北上,接过种建中的指挥权,此战重大,子安必须亲自指挥。”
赵孝骞起身长揖道:“臣愿为官家分忧,报效社稷,不言辛苦。”
赵煦又道:“朕令你在汴京上三军中挑选八万兵马,进展如何?”
“进展喜人啊官家!”赵孝骞不假思索地道。
赵煦和众人一怔,啥叫“进展喜人”?你特么跟这儿糊弄呢?具体数据呢?
赵煦的眼神顿时不善地盯着赵孝骞。
赵孝骞头皮一麻,这几日懒散得有点过分,挑选上三军的事一直进行得不慌不忙,他的计划是一个月内把这事儿办完就够了。
谁能想到耶律洪基这么自信,战败没多久突然又支棱起来了呢。
赵煦显然并不昏庸,不是好糊弄的皇帝。
赵孝骞只好硬着头皮道:“挑选八万兵马的事臣有点懈怠,本来打算一个月内办完的,事发突然,如今的进展怕是……嗯,挑了一半还不到,臣知错了。”
赵煦和众人面面相觑,章惇阖眼养神装死,曾布似笑非笑地斜瞥着赵孝骞,安焘看赵孝骞比较顺眼,但他张了张嘴,也不知该如何帮他圆场。
良久,赵煦叹了口气,道:“要不是朕最近喜诞皇子,不宜骂人,担心消减功德,子安,这会儿你楚王一脉的先人……”
话没说完,赵孝骞一脸无辜地道:“官家,楚王一脉的先人,也是官家的先人,这个……慎言啊。”
赵煦一滞,哎?好像还真是。
楚王一脉的分支,要从英宗先帝算起,英宗的儿子里,兄弟辈的老大是神宗,老二是楚王赵颢,赵煦如果要骂先人的话,得先压住他爷爷英宗的棺材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