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四百八十一章 归来如旧

    苏轼不是辛弃疾,他算不上文武全才,今日这般杀敌的场面,他一辈子都没见过,更别说亲身经历了。

    没杀过人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杀人后的真实感受。

    除非是天生邪恶的人,否则夺取别人生命的感受绝对不算美好。

    此时的苏轼心里一阵阵地泛恶心,苦胆都吐出来了,心里仍然不好受,他亲手制造的尸首和鲜血,一幕幕恶心的画面不停地在脑海里闪现。

    不知吐了多久,苏轼连胆汁都吐干净了,才摇晃着直起身。

    “亲手杀敌,此生无憾矣!”苏轼摇摇晃晃朝密林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喃喃念叨。

    年轻的将领和将士们团团围着他,将领嘴角微微一勾。

    文化人的嘴,是真的硬啊。

    吐得稀里哗啦的狼狈样子,你是一个字都不提,杀了两个辽军却时刻挂在嘴边。

    远离了亲手杀死的两具尸首,苏轼走到密林边沿,发现自己又支棱起来了。

    文人杀敌报国的理想,他已亲手实现,将来这一幕一定会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里,诗词文章,无论怎么鼓吹都不过分,苍天可鉴,他是真的杀过敌人,两个!

    于是走出密林后,苏轼不自觉地昂首挺胸,负手而立,一副宗师高手风范,手中仍握着长剑,剑刃上的血迹未擦拭,故意的。

    山道上,见苏轼平安无恙归来,张嵘和折可适大喜,起身便朝苏轼狂奔而来。

    苏轼屏气凝神,渊渟岳峙,二人跑到他身前还没出声,苏轼便沉稳地道:“让二位将军担心了,老夫适才见辽军逃窜,甚为不忿,贼子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视我大宋好欺负么?”

    “于是老夫冲进密林,剩勇追穷寇,小露了一番身手……”

    迎着张嵘折可适惊愕的目光,苏轼微微一笑:“老夫不才,刚刚阵斩敌首两级,献于二位将军帐下。”

    张嵘和折可适顿时肃然起敬,再次打量苏轼,发现此时的苏学士形象如高山般巍峨高大,令人敬畏。

    “苏学士文武全才,世间罕有,末将拜服!”二位将军同时躬身行礼。

    苏轼的身后,找到他的那名年轻将领表情古怪,下意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不是这样的啊,你们是没见苏学士长吐如瀑的样子啊……

    完全不是此刻这副沉稳如山的宗师高手模样啊!

    用尽毕生的力气,年轻的将领终究还是忍住了说出真相的念头。

    罢了,让他得瑟吧。

    老实说,一个文人能杀两名辽军,确实很了不起了,事实稍微渲染一点,夸张一点,似乎也不算过分……

    张嵘上前打量苏轼一番,发现他的衣裳上沾了一点血迹,但血迹不是他的,身上也没有任何受伤的地方,张嵘顿时松了口气。

    “苏学士,此地不宜久留,咱们赶紧上路吧!”张嵘道。

    苏轼更不乐意待在这个噩梦般的地方,闻言急忙点头:“不错,咱们快走,不可再耽误了。”

    …………

    龙卫营撤军了,从析津府两百里外徐徐南撤,目的地仍是拒马河南岸。

    辽军两败后,虽然没有经过谈判,但两国已默认了新的国境线,那就是以拒马河为界,双方暂时停战。

    这次赵孝骞率军北渡,目的是威慑辽国,施加压力,保证苏轼安全归来。

    析津府两百里外驻军多日,眼见辽国不断调集重兵,向析津府集结,数日间析津府已聚集了二十来万辽军,摆出了与宋军决战的架势,同时辽军对龙卫营的试探性进攻也一次比一次激烈。

    到了这时,赵孝骞大约探到了辽国的底线,同时也很清楚,不撤军不行了,宋军还没做好与二十万辽军决战的准备。

    原本出兵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威慑,现在目的已达到,及时撤军才是正确的选择。

    当日,龙卫营三万将士拔营南去,这个举动令周围无数监视的辽军斥候大喜过望,急忙赶回析津府禀报。

    两国一触即发的大战,随着龙卫营的南撤,紧绷的弦终于松缓下来。

    刚刚调任析津府的辽国南京留守耶律淳也大松了口气。

    两次败在赵孝骞手里,耶律淳是真不愿跟宋军再次交战,他很清楚,目前的局势下,如果辽国没找到克制宋军火器的办法,再次兵败的概率仍然很大。

    松了口气后,耶律淳的心中同时也忍不住浮起了几分悲凉。

    曾几何时,懦弱的宋国竟也能左右辽国的情绪了,而且他们还掌握了主动的节奏,进退攻守,随性而动,辽军却不得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陷入深深的被动里。

    辽国的气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逝着,无人能挽回。

    两日后,龙卫营已南撤一百里,距离拒马河不远,在赵孝骞的指示下,行军的速度也放缓了。

    当天夜里扎营,赵孝骞刚炫完半只羊腿,赵信便飞快来报。

    张嵘所部在大同府附近遇辽军伏击,五百兵马折损过半,幸好折可适率部及时赶到,歼灭了两千辽军,救下了张嵘和苏轼。

    如今苏轼正被折可适所部保护,快马向龙卫营驻地奔行而来。

    赵孝骞吃饱后挺着微微隆起的小肚肚,惊讶之后顿时喜出望外。

    “总算回来了!”赵孝骞笑道:“他都不知道,我为了他这个人,付出了多大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冒了多大的风险……”

    心情已然明媚起来,赵孝骞发自内心地想笑。

    笑什么?

    当然是为千年后的小学生初中生高兴,你们的教材内容更丰富了,来自宋朝大文豪的诗词文章,请完整地背诵并默写全文。

    周身仿佛莫名多了一道圣洁的光环,那是为千年后的华夏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后的光环。

    漫天神佛圣贤加持,不出意外的话,这道光环可挡致命伤害一次。

    ……不知经验值是否能升到筑基?

    “好消息,再炫半只羊腿庆祝一下!”赵孝骞二话不说继续烤羊腿。

    “传令折可适部,越是接近边境越要小心谨慎,斥候随时放出二十里查探辽军动静,提防辽军对苏轼的再次伏击刺杀。”赵孝骞吩咐道。

    赵信领命匆匆离去。

    两日后,龙卫营还在行军途中,后方斥候来报,折可适部距离大军只有十余里,即将与龙卫营主力会合。

    赵孝骞骑在马上精神一振,当即便拨转马头,朝折可适所部方向疾驰而去,陈守等禁军护卫也急忙跟随。

    策马奔行十余里,远远地见到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当先一面绣着“折”字的旌旗迎风飘扬。

    策马抵近,对面队伍中也驰出一骑,正是花甲之年的苏轼。

    二人双向奔赴,在空寂的荒野外相遇,双双勒马,赵孝骞和苏轼互相对视,然后大笑,豪迈的笑声中,苏轼泪流不止,赵孝骞也红了眼眶。

    “子瞻先生,别无恙乎?”赵孝骞笑着问道。

    苏轼笑声顿止,叹道:“辽国一行,此生难忘,悲喜自知。”

    “先生瘦了很多,在辽国怕是没吃好吧?”

    苏轼苦笑:“重任在肩,谈什么吃喝。”

    随即苏轼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声道:“听说子安贤弟给老夫留了一只熊掌?”

    赵孝骞笑吟吟地道:“没错,而且是前掌,肥厚多汁美味,人生在世若连熊掌都没吃过,岂不是白活了?”

    苏轼露出馋色:“得识子安贤弟,老夫此生之幸也,快快!老夫等不及了!”

    赵孝骞却突然扬手:“慢着!”

    “怎么了?”

    赵孝骞眨眨眼:“良禽择木,美食也挑人的,我就问你,豆腐脑吃咸的还是吃甜的,想好了再回答,答案若不对,你就只能看着我吃熊掌了。”

    苏轼顿时露出怒色:“欺人太甚!豆腐脑当然是……”

    “嗯?”

    苏轼语气一顿:“……当然吃甜的。”

    说完苏轼颓然叹息,忍辱负重的模样不逊于当年尝粪问疾的越王勾践。

    赵孝骞对他的答案很满意。

    能逼得一个四川人吃甜豆腐脑,成就感满满。

    “羊肉去膻还是不去膻?”赵孝骞紧接着问道。

    苏轼勃然大怒:“够了!士可杀不可辱!羊肉当然……去膻!”

    说完苏轼紧紧闭眼长叹,一脸的自厌。

    身在辽国敌境都能坚守不妥协的文人骨气,却在美食面前破功了,好讨厌这样的自己!

    赵孝骞抚掌大乐,赞曰:“子瞻先生不愧是知己,你我在美食这个领域越来越共情了,走!咱们回营,吃熊掌去!”

    苏轼怒哼一声,但身体还是非常诚实地跟着赵孝骞并肩骑行,朝龙卫营主力奔去。

    没问苏轼此行的得失与艰困,也不问一路的忐忑与辛酸,苏轼身上的风尘和脸上的憔悴,已告诉了他答案。

    并肩骑行的路上,赵孝骞又不死心地开口了:“再问你一个问题,熊掌去膻还是不去膻?”

    苏轼已完全失去了斗志和骨气,有气没力地道:“你定,你说咋就咋,老夫一点都不挑食。”

    “子瞻先生如此随和,令愚弟我感动不已,愚弟我突然想起了一道名菜,名叫‘东坡肉’,回头我亲自下厨做给你吃……”

    苏轼惊怒不已:“啥意思?你啥意思?为何叫东坡肉?你有何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