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求订阅!)
离开四合院,两人搭上公交车往清华大学赶去。
一路上,他一边和肖涵聊天,一边暗暗观察腹黑媳妇的微表情。还好,直到下车她都没提起昨晚的事。
这一关算是过了么?
这样思绪着,他打量了一番清华大学校门,然后问:「媳妇,你来京城一个多月了,你和杨应文照过面没?」
「嗯,她去医院找过我好几回,告诉了我租房地址。」
肖涵四处打量,最后指向右手边一间旅舍说:「应该在那边,应文说她的租房在旅舍隔壁的隔壁,在二楼左边倒数第2间。」
李恒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顿觉巧了,李然在信里告诉他,就入住的这间旅舍。
接下来十分顺利地找到了租房地址。
「是这间吧?」他问。
「是,这衣服是应文的。」肖涵指指走廊上挂着的衣服。
「咚咚咚...!」
确认过后,李恒伸手拍门。
才响,里边就传来声音:「谁啊?」
「老抹布,开门,你老家人来了。」李恒吆喝。
「吱呀」一声,门开了,露出了里面正在扎头发的杨应文。
杨应文见面就高兴地拉着肖涵进屋,只对李恒说了句「你自己找位置坐」;
就又招呼肖涵去了。
李恒跟进屋,环视一圈,租房比较简陋,就一张桌子一张床,还有两张木凳,他娘的也忒穷酸了些,简直没地方落脚啊。
他站在门后问:「老抹布,这房子一月多少租金?」
杨应文说:「8块。」
李恒惊讶:「这么贵?一个普通工人每月也才几十块工资吧。」
杨应文吐槽:「大哥,你别整得跟个土鳖似地,这是京城矣。」
李恒翻白眼,在肖涵面前转个圈,问:「媳妇,你说说,我们俩谁土?」
奶奶个熊的!被土鳖说自己土,老受侮辱了。
肖涵浅个小酒窝,抿笑抿笑,谁也没帮。
李恒关心问杨应文:「暑假你不回家,也不从家里要钱,你现在靠什么挣钱?」
杨应文告诉他:「我在带5个孩子,帮他们补习英语,一个星期上6天,每堂课4块钱。」
李恒问:「每个人每堂课4块钱?一天挣20?」
杨应文说对。
李恒再次打量一番租房,释然:「你这妥妥的高收入啊,难怪你舍得花这么多钱租房子。」
杨应文说:「我上午给孩子上课。下午还要去给老外上课,教老外说普通话,偶尔还带老外逛街,介绍京城的风土人情。」
李恒眨巴眼:「你哪来的资源?」
杨应文说:「我英语老师发现我条件困难,她主动介绍的资源。」
李恒这回没问她收入,想来收入十分可观,难怪有底气不回上湾村了,他提醒说:「女孩子家家的,一个人在外面注意安全。」
杨应文土味笑笑,「没事,老外是女的,人很好,经常给我买东西。再说了,我又不是肖涵,大美女在外面才不安全,像我这长相的,一般没人打主意。」
目光在她身上来回扫扫,李恒煞有其事地点点头,「这话在理,走在大街上,10个女人有8个比你强。」
杨应文气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狗东西,你是不是皮痒痒了?见面就斗?」
把她气到,李恒满意了,乐呵呵朝门外走去:「你们到这等我,我去找个人」」
杨应文问:「找谁?这地界我熟悉,要不要我带你?」
李恒指指旅舍,「就在旁边,不用。」
前后不到10分钟,他把李然带到了杨应文房间。
「是你呀?」一进门,李然先是跟肖涵寒暄几句,然后对老抹布这样说。
李恒问:「你们认识?」
虽然李然去过上湾村,可杨应文和家里不合,那段时间没在家,两女按道理应该没见过面才对。
李然自来熟:「这几天,我天天碰到她出门。」
杨应文笑着说:「我也是,常常在傍晚时分看到你在马路上,手拿相机,对你印象挺深的。」
「我那是闲得无聊,取取景,拍拍照。」李然以前本身就是干新闻工作的,
几乎相机不离身,难怪容易让人记住。
有着这样打岔,杨应文和李然算是熟悉了,都懒得李恒多费口舌介绍。
关上房门,四人先是闲话了一些家常,半个小时后说起了正事。
杨应文半年前就在信里说发现了商机,想跟他合伙创业。为了说服他一起创业,自然准备充足,当即从抽屉中找出一沓厚厚的报纸和文件给他们。
老抹布说:「这是我收集的材料,你们看看。」
进入正事环节,李恒收敛表情,接过报纸文件快速默读了起来。
为了让他尽早了解情况,杨应文还在旁边做补充说明:
「1984,上面发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允许个人和公职人员自费出国留学,从而引发了一阵出国潮,一大批抱着各种各样目的的年轻人、
甚至是中年人,不惜辞掉稳定的工作,抛弃家庭,变卖房产,也要削减了脑袋往外跑:
自从美国1981年在咱们国家举办托福考试以来,参考的人数每年都是打着滚朝前上涨,光是首都这地方,85年的考生就有8000多,86年超过2万,87年超过4
万,今年更是疯狂..
虽说出国潮一年比一年热,但国内环境你们是知道的,大家的英语并不好,
又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很多人都落榜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机遇,日进斗金的大机遇。」
她洋洋洒洒说了很多理念,挨着又炫耀似地说,「对了,李恒,我也参加了托福考试,你猜我考多少分?」
李恒抬头:「多少?」
杨应文得意地说:「只差1分满分。」
李恒愣了下,竖起大拇指:「厉害,你是怎么做到的?」
杨应文说:「我背了两本词典。」
李恒肃然起敬:「难怪你老师推荐你去教老外中文。」
「嗯,那些家长之所以让我教孩子英语,也是因为我考得分高,加上我还常常带老外四处逛,他们都相当信任我。我在这一片名气还是比较大的。」杨应文好久没遇到老乡了,压抑久了,今天难得这样畅快开腔,嘴皮子像机关枪一样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足足花了2个小时,才把所有文件和报纸看完,李恒放下报纸,接过肖涵递来的汽水大喝一口,问杨应文:「你是想办正规英语补习班?」
杨应文说:「对,这半年我跑遍了京城大街小巷,做过详细调研。京城这块地,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没有相关的专业服务。
大多都是我这样单打独斗的草班台子游击队,没有任何正规军。如果这时候我们成立京城第一家补习班,那绝对能在短时间内打响名号,赚一波快钱。」
李恒不动声色问:「如果只是办补习班,你喊我来干嘛,你自己也可以搞啊?」
杨应文以为他不满,连忙解释道:「我本钱不够。而且我到底是一个女人,
想要有个人帮我撑腰,思来想去,还是你最合适,你有钱,你有名气,万一将来我出了点事,你还可以利用你的大作家身份救救我。
最关键的是,咱们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我信任你。」
这是她真心实意的话。
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山角落来的女人,在这大城市需要人撑腰,这样才有胆气、有自信,压力大的时候有地方诉说。
而数遍周边的同龄人,她谁都不服,就佩服李恒。
或者说,杨应文暗暗有些崇拜他。
当然,这崇拜之意她是不会说出来的,免得某人瑟,经常用来打击她。
大家都认识这么多年了,谁还不了解谁啊,李恒也是一个给一丝阳光就灿烂的主,夸不得!不能夸!
李恒道:「老实讲,如果只是开一个英语补习班,我是没兴趣弄的,我都把李然叫来了。这样吧,咱们玩票大的,要办就办英语补习学校。」
杨应文错:「补习学校?」
李恒点点头:「刚才你给我的报纸和文件都看完了,自从半年前你给我写信想弄这个后,我平素也有关注这一块。
市场绝对没有问题,就像你说的,自从允许公费出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外国接触的机会增多,整个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英语出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渴望。」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上行下效,媒体天天在推波助澜,不然不会这么疯狂。
说到底,对学英语的渴望,骨子里主要还是对金钱的渴望,对国外现代化生活的向往。
尤其是随着四六级的普及,92南巡后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有市场,没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发现这一块香饶饶。如后世俞敏洪就吃到了这一时代的大红利,两年后在京城创办了补习班业务,用四处贴小广告的方式打开了市场。
李恒前生就是和老抹布在羊城弄这一块市场的,几十年下来,对业务对管理那可谓是相当熟悉,简直是门清。
他现在有前生成功的经验,又坐在时代大红利的座椅上,银行存折里还有上百万的资金。
要是不干回老本行,不亏死了么?
他现在野心很大,作为第一个有机会吃螃蟹的人,他想把这个培训学校做到后世新东方的规模,甚至更大。要把属于老俞的气运抢过来。
叨逼叻逼说了一通,李恒最后拿过一份报纸指着一则新闻讲:「你看,国家都鼓励做教育,鼓励民间办学,有很大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目前其他行业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巨大优势,咱们要充分利用起来。」
他要办补习学校的事情,李然听得跃跃欲试,在旁边摩拳擦掌想跟着他大肆干一番事业。
反倒是杨应文显得犹豫。
李恒问:「怎么?你怕了?」
杨应文说:「不是怕,我怕步子迈得太大,没经验。」
呵,谁说没经验的?当即,李恒没再藏着掖着,把前生的培训机构架构详细描述了一遍,期间还把新东方的底裤都扒光了,一五一十分析、讲给她们听。
又耐心讲了半个小时有多,李恒讲得口千舌燥,最后把手中的汽水一口喝完。
杨应文睁大眼晴,不可思议地问:「你怎么懂这么多?」
李恒答非所问:「我是谁?老子是大作家啊,你现在有信心了没?」
杨应文沉思良久,把他刚才讲的内容细细消化一遍,尔后重重点头,「我又不是蠢猪,真觉得你的方案可行。」
李然没意见,老抹布没意见,三人达成了协议。
接下来商量一番,初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李恒出资,当大老板。
李然当行政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整个补习学校,
杨应文则撑起教学这块,这是重中之重。
李恒道:「我们现在要找一个学校挂靠,给这学校孝敬点钱,这样社会上的人才能信任我们,会觉得我们是正规的。」
李然问:「找哪所学校?」
李恒分析:「名气不能太大,太大了,人家根本不鸟我们。名气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在社会上没公信力,没影响力。」
杨应文说:「回头我把这片区域的学校都列出来,到时候一一筛选。」
李恒点头,然后说:「教学这块,老抹布你认识老外多,看能不能拉几个老外过来做兼职,要是咱们的补习学校有几张洋面孔,!那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招生就不成问题了。」
杨应文赞同,用笔记本把这点子记上,
他接着说:「除了洋人外,附近各大学校的英语老师才是我们要拉拢的主要对象,你们挨个学校走,向他们抛出橄榄枝,让他们出来兼职赚取外快。」
肖涵在旁边问:「人家是大学老师,会同意吗?」
李恒对此非常有把握:「媳妇,那话怎么说来看,有钱能使鬼推磨。别看大学老师风光无限,可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并不是每个大学老师的日子都过得如意。
放心,只要咱们给出的报酬足够诱人,有些老师可能清高不屑为之,但总有一些老师会动心的。」
李然在社会上摸爬打滚这么多年,其母亲赵菁还是西大的教授,对老师这个群体有着深刻的认知,很是认可这话:
「确实,大学很多老师都来自贫困乡下,每月的工资不仅要家用,还要寄一部分回去帮衬老家,根本不够开支,日子过的十分拮据。我想,咱们用金钱开路,应该不难。」
杨应文跟着附和:「涵涵没接触过课外补习这一块,不太懂。我却体会颇深,其实也有个别大学英语老师跟我一样,私下在外面带学生赚外快。」
李恒眼晴一亮,吩咐道:「把这些老师拉过来,咱们统一收编。」
「好。」杨应文又把这些点子记下来。
接下来几人就怎么拉大学老师?怎么授课?教学内容?怎么招生?都做了详细规划。
最后,李然问:「补习学校叫什么名字?我好去注册。」
李恒脱口而出:「新未来。」
李然品味一番这名字,问:「有什么特殊含义没?」
李恒张嘴就来:「就是字面意思,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ps:求月票啊!求订阅!
先更后改。
今天已更1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