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理念之争

想到了什么?

好难猜啊。

看着面前的消息,吴信心中有些犯嘀咕。

这还真搞出了点名堂来了。

“解放七年一月,新年又至。”

“而大明北方,也再次经过了一年的休养生息。”

“可以说,在逐渐平静的生活中,各地原先因战乱而四处逃离的百姓也回归了日常生产。”

“再加上大明孜孜不倦的分地行为,官吏的不停奔波,终使得北方有了太平之景,百姓们也纷纷过了一个好年。”

“而与此同时,与北方平静表面截然不同的却是你们大明中央逐渐沸腾的气氛。”

“经历了上次会议的争吵,理念上的差距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有了动手打成一片的趋势。”

“而在这种氛围中,你也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有着各地官吏们报告各州情况的信息,还有着让激进派为之愕然的消息。”

“首先,在各地官吏的报告中——”

“北方本来经户口普查,共200万户,总计八百万人的人口,后因查明隐户和因战乱躲藏起来的百姓后,这个数字又增加了75万人,使得北方在大明户籍的登记内的总人口数来到了八百七十五万人。”

“但这个数字依旧远远低于你的预期。”

“因此,你在这次会议中,开始强调让百姓多生多育,并下令调整税率,减免赋税。”

“而其二,便是大明财政又一次濒临赤字的问题。”

“各地的民生工程(水利、学校、道路、治理黄河)补贴,拉拢人心,百官俸禄,科研经费、印刷书籍、军费等等一系列开支远远高于大明的赋税收入。”

“或者说,大明的赋税根本就接近于无,还是全靠以前抄家所得的士族豪强钱粮维系,和收回国营的盐、铁经营收入在支撑。”

“甚至完全可以说,假设没有去年七月从南方豪强士族手中夺得的钱粮,大明的财政可能都要崩溃了。”

“这显然让你很尴尬,因为刚刚你才强调要继续减免赋税。”

“但好在,林忠的适时建议很好的解决了你的尴尬。”

“他认为此前大明为了鼓励经商,对西域商路的商贾进行了无关税与商税减免,但如今也已经足够繁荣了,所以也是时候向商贾们征税了。”

“他向你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在西域商路的必经之地设立都护关曹,强制胡商必须缴纳价值货物的两成关税。”

“二、对于特定商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高利润商品征收特定商品税,同时贩卖“通商”令牌来规范民间商队并再次获得一笔收入。”

“这是第一条建议。”

“而第二条建议便是在西域,他有收集消息。”

“其实因大明的造纸技术的突破,“大明纸”是在那边贵族非常喜欢的商品。”

“所以他建议你创立官商,让工匠做一些特供纸,以区别普通纸让更显高贵,以高价卖出牟取暴利。”

“而第三点建议,就是西域诸国与鲜卑对于大明的文化非常仰慕,但你好像忽略了这一点,一直致力于在地方创办学校,为百姓扫盲,而不是在大明中央的所在地,长安创立学校。”

“因此,他建议你创立长安太学院,向那些仰慕大明文化,希望来学习的西域贵族和鲜卑贵族每年征收高额学费。”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赚钱,还可彰显大明的文化,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带动消费,亦可以选拔才能出众的替天教教众学子入学,更好的教导。”

“你同意了他的所有建议。”

“而随着会议的深入,所有事情的解决,最终会议也迎来了高潮,也是激进派们为之愕然的消息。”

“那便是——大明为什么在南方一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收取赋税与解放理念的改变。”

“首先,在大明为什么在南方一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这个问题上。”

“你拿出了在南方担任官吏的替天教众们奔波了将近一年的描述,给予众人观看——”

“在信中,据他们表示——”

“尽管大部分的士族豪强们被中央迁移到了北方,使得他们需要面对的困难减少了许多,但依然无法成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

“南方的宗族问题异常严重。”

“每个村子里,都有着名为乡贤、宗族这种长久把持农村管理的封建阶级。”

“宗族中人想要发展,就必须得到长者的安排,从接受教育至婚丧嫁娶。”

“在长久的把控下,他们几乎控制了他们自身所在农村中,所有人的思想。”

“这种思想,更是使得他们在指导工作时的难度呈几何倍提升。”

“他们的解放管理等工作无法绕过这些人。”

“甚至强行用武力试图打散他们,那些村民也会自发的保护所谓的长者与乡贤。”

“因此,如果强行采取武力的话,那么南方估计没有多少村子能幸免于难,这也将演变成一场灾难。”

“所以,在他们认真而长久的交流中,他们认为想要稳定南方,那就必须与这些人合作,承认他们在农村的管理地位,并把替天教于北方的激进解放策略进行改变——”

“一、没收所有地主与富农的土地,平均分给百姓。”

“改为没收这些乡贤、宗族头人、富农多余的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给中、贫农。”

“同时,适当的多补些烂地给富农,竭力的保持富农中立。”

“而对于一些仍然誓死抵抗的士族豪强,我们也可以给他们留下足够生活的土地,让他们的抵抗力衰减,而不是一刀切。”

“二、关于大明禁止土地买卖的问题。”

“正如林忠副主席曾经所言,大明可能需要改变土地上的政策——”

“允许农民对土地享有出租、买卖、抵押等权力。”

“毕竟农民首要关心的并不是人身、思想的解放,而是自己吃不吃的饱,土地是不是自己的。”

“土地一旦不能让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私产,那么他们的生产能力与热情就会降低,这对于大明现在试图恢复生产的情况显然并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以上改变,他们已经付诸于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预估扬、交、益、荆四州,将在这些解放政策的改变下,两年内稳定。”

“由此,他们南方官吏,以替天教教众的身份一致上书大明中央——”

“要把如今替天教的理念从消灭剥削转换为禁止剥削。”

“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让百姓先太平起来,然后在解决生活问题,在谈其他问题。”

“这些消息让激进派愕然又愤怒,但又无法否定。”

“毕竟,这是你亲自表示正确的信息,那自然造不了假。”

“可他们实践的做法,取得了成功。”

“但你们的激进策略同样也是经过实践而获得成功的办法,那又怎么会错?”

“而就当激进派沉默不语,面面相觑的之时。”

“你却突然笑言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

““诸君何必继续争执?自古变法如治水,堵疏之间自有天时。””

““今诸州情势不同,何妨让政策也分两类。””

““如今关中与南方之景何其相似,不若…实践为上,再言对错?””

“解放七年二月,大明中央在你的言语分为两派,互相采用激进与南方保守的策略对关中展开攻略,拉开了替天教理念之争的序幕。”

“以三月时间为限,哪方在关中先取得制度推进上的重大突破,那么替天教的解放理念也随之偏向哪方。”

“史称:大明盛世前夕—理念之争”

消息落下。

而吴信注意力却突然在这时转移了。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

不好!有突发情况!

“解放七年二月十五日,你的妻子苏芷若怀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