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柴窑

从沪市回到金陵,送钱文墨回家之后,到家已经是深夜。

王景行一觉睡到快十点。

起来之后,来到金石阁,独自一人在二楼,拿出从林世忠那买来的靛青瓷瓶。

从死亡气泡看,这件瓷器肯定是宋以前的。

靛青色应该不是它的本色。

在林世忠家不方便细看,但这件瓷瓶绝对不简单。

王景行迫不及待地再次运用透视异能,仔细观察起来。

随着异能的施展,瓷瓶表面那看似均匀的靛青色仿佛变得透明起来,他发现了更多之前未曾察觉的细微之处。

在这层靛青颜料之下,隐隐约约有着一些纹理,这些纹理的走向错综复杂,毫无规律可循,有的纤细如发丝,有的则稍显粗壮,相互交织在一起。

而且,在靛青颜料的表面,还有一层质地特殊的物质,经过一番辨认,王景行确定那是一层古代的清漆,显然有人蓄意用这种方式来掩盖瓷瓶的真实面目。

靛青颜料为了掩盖瓷器的本色,而涂上一层清漆,能更好地保护染的色不会褪去。

明清时期,透明涂料的使用已较为广泛。

当时的透明家具涂料大致分为广漆、笼罩漆和广油。

笼罩漆又名罩金漆,俗称清水漆,是将优质色浅的熟净漆精滤后兑入熟桐油,呈透明色,常被用来直接髹饰白木家具和浅色的硬木家具

为了揭开瓷瓶的真面目,王景行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去除清水漆,他选用了一种由松节油、酒精和氨水按照3:2:1的比例调配而成的溶剂。

松节油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够有效溶解桐油。

酒精的挥发性强,可以加速溶剂的渗透,使松节油更快地与油漆和桐油发生作用。

而氨水则能起到稳定化学反应的作用,防止在溶解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化学反应损伤瓷瓶。

他先用移液管准确吸取30毫升松节油,缓缓倒入一个干净的玻璃容器中,接着又小心翼翼地量取20毫升酒精加入其中。

最后,他拿起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微微倾斜,让氨水缓慢地滴入容器,直至达到10毫升的刻度线。

调配完成后,他轻轻摇晃容器,使三种成分充分混合,此时溶剂呈现出一种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散发着一股特殊的气味。

准备好溶剂后,王景行开始动手擦拭瓷瓶。

他戴上一双崭新的白色手套,拿起一块事先准备好的柔软纯棉布,将其轻轻浸入调配好的溶剂中,确保棉布充分吸收溶剂后,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棉布,轻轻地在瓷瓶表面擦拭。

擦拭的动作极为轻柔,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在瓷瓶上留下划痕。

随着擦拭的进行,清水漆逐渐溶解,棉布上沾染了一层淡黄色的油污,这让王景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他不时更换棉布,以确保擦拭的效果,每更换一次棉布,他都会仔细观察瓷瓶表面的变化。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瓶瓷瓶表面的涂层终于被清理干净。

接下来要去除靛青染料。

王景行选用了一种专门针对有机染料的清洗剂,这种清洗剂的主要成分是温和的表面活性剂和还原剂。

他将清洗剂倒入一个盆中,确保清洗剂的量能够完全浸泡瓷瓶。

然后,他双手稳稳地拿起瓷瓶,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盆中,让瓷瓶充分接触清洗剂。

浸泡了一段时间后,他拿起一把特制的软毛刷,这种软毛刷的刷毛柔软而细密,不会对瓷器表面造成损伤。

他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瓷瓶表面,刷洗时,力度的掌控至关重要,太轻无法彻底清除染料,太重又可能损伤瓷器。

王景行屏气凝神,每刷一下都仔细感受刷毛与瓷瓶之间的摩擦力,根据不同部位的染料附着程度调整力度。

随着刷洗,靛青染料逐渐褪去,瓷瓶原本的颜色和质地一点点显现出来。

当最后一点染料被清除干净,放到清水中把瓷器清洗干净之后,王景行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瓷瓶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色泽淡雅而独特,透着一种自然而纯净的美。

而瓷瓶的颜色,是一种王景行从未见过的天青色。

这种青色与传统青瓷的艾青色、淡青色以及橄榄绿等有明显区别。

既不是天蓝也不是石青,而是绿中带蓝泛白,如朗朗天空般清澈、宁静、妩媚动人。

瓷瓶胎薄如纸,拿在手中轻盈却又不失坚实,手指轻轻敲击,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

釉色温润,光泽柔和,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晕。

最让人震惊的是在瓶底,一个清晰的“柴”字款映入眼帘。

这个“柴”字是阴刻的篆书款,刻在瓶底中央,字体大小适中,与瓶身的整体比例协调。

线条婉转,富有韵律,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王景行的心跳陡然加快,他意识到,自已可能发现了一件绝世珍宝——柴窑瓷器。

柴窑瓷器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世间从未有确凿的真品现世,只有各种文献记载和传说。

柴窑是古代五大名窑之首,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柴世宗年间。

相传是由柴荣亲自督造,故而得名。

王景行判断这件瓷器为柴窑的依据有很多。

除了瓶底清晰的“柴”字款外,就是柴窑独特的“薄如纸”、“青如天”和“声如磬”的特点。

这件瓷瓶瓷胎打造得轻薄至极,却又具备良好的韧性与强度。

釉色堪称一绝,这种独特的青色,并非单一色调,而是融合了天空的深邃与澄澈,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直视时它像雨后初晴的天空,透着清新与明朗。

换个角度,又似深山古潭的幽水,深邃而神秘。

当轻轻敲击瓷瓶时,会发出清脆悦耳、悠扬绵长的声音,宛如敲击古磬时所发出的声响,余音袅袅,久久不绝。

最关键的是,王景行通过透视,从死亡气泡判断,这件瓷瓶确实是宋以前的。

所以,几乎可以确定是柴窑。

柴窑瓷器的烧制难度极大,对窑炉的温度、气氛以及烧制时间的把控都要求极为精准,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瓷器出现瑕疵。

再加上当时的烧制技术相对有限,以及原材料的稀缺,使得柴窑瓷器的产量极为稀少。

历经岁月的洗礼,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破坏,如今柴窑瓷器已经难觅踪迹。

这也让它在古玩界成为了传说般的存在。

正因如此,当王景行确定这是一件柴窑瓷瓶的时候,才会如此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