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
黄巾之乱爆发,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于禁由泰山郡同乡鲍信所招募,参与讨伐黄巾军。
只是因为沐云的关系,黄巾之乱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鲍信还没招募到足够的兵力,黄巾之乱便宣告落幕。
鲍信也没多想,只是安心地驻留在泰山郡,一边依照何进的命令继续募兵,一边按部就班地练着兵。
就在鲍信募兵募得差不多,练兵也练出了一点样子以后,就遇到黄巾余孽死灰复燃的事情。
鲍信在何进的命令下,就地镇压泰山郡一带的黄巾余孽,结果鲍信才刚把黄巾余孽给镇压下去,大汉帝国就开始调集兵力,准备北伐鲜卑。
于是乎,鲍信就领着新军一路北上,从幽州进入乌桓所在之疆域,参与了大汉帝国与鲜卑之间的战争。
因为鲍信与曹操是至交好友的关系,于禁也因此与曹操相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禁从二人身上得了不少好处,尤其是兵法传承的部分。
虽然说,二者给予于禁的兵法传承都是比较基础的那种,却架不住于禁的天赋极佳,很快就将其摸熟吃透,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于是,于禁没花多长的时间,就在鲜卑战场上崭露头角,成一小有名气的领兵校尉。
只是,碍于鲍信及其率领的新军数量有限,于禁虽已展现出他的才能,却没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至少,在这场战事中,难有更进一步的机会。
于禁自己最一开始也这么认为。
可当并州那边的消息传开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于禁沉思了许久,最后还是找上了鲍信。
……
〝竟有此事?〞太史慈看着手中书信,神色变幻不定。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学,后担任东莱本郡奏曹史。
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结案的判决多以先让有司(掌刑赏之官吏)知事者较有利。
其时,本州的奏章已先发去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达洛阳,先到公车门前等候,待见州吏亦至,才开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问州吏道:〝君也是前来欲求通章的吗?〞
州吏不明其来意,所以并没有多做防备,闻言便答了一声:〝是的。〞
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
州吏答道:〝在车上。〞
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然无误吗?可否取来一视。〞
州吏并不知道太史慈乃是东莱人,于是便取出奏章相与,谁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怀,取过州章便提刀截而毁之。
此举令州吏不禁大惊高呼,叫道:〝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将州吏带至车间,跟他说道:〝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我们的吉凶祸福恐怕都会相等无免,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与其坐而待毙,不若我们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
州吏疑惑地问:〝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堋也要逃亡?〞
太史慈便答:〝我初时受本郡所遣,只是负责来视察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却太过激烈,以致损毁公章。如今即使见还,恐怕亦会因此见受谴责刑罚,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但太史慈与州吏出城后,却潜遁回城通传郡章,完成使命。
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员往洛阳通章,但有司却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复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
太史慈虽由此事知名于世,但他亦成为州家所仇视的人物,为免受到无妄之灾而避居于辽东。
但也因为这番因缘的关系,东莱郡守与太史慈在私底下其实一直有着书信往来,当东莱郡守在接获并州那边传来的消息以后,便在第一时间传信于太史慈,告知他这件事情。
太史慈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他朝着北方眺望,然后微眯着双眼,掷地有声的说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着三尺剑,以其立不世之功,而后以功升于天子阶堂。〞
〝今日,有此机缘在眼前却不争,岂是大丈夫之所为?〞
语断,太史慈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便骑着自家的马儿一路北上。
……
〝征西将军……好大的手笔啊!〞张合在知晓并州的事情以后,不禁轻叹了一声道。
张合,字儁乂,是冀州河间郡鄚县人,于黄巾之乱爆发时,张合应募参军讨伐黄巾,然后成了冀州的一名军司马。
张合虽然是武将,却喜欢同儒士交往,这也让他在不经意之间,满足了兼修谋士职业的条件。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张合不仅完成了谋士职业的兼修,甚至还一举完成了将帅职业的进阶。
张合日后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擅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略战术,鲜少出现他预料不到的情况,便与其好儒风雅的性子有着莫大的关系。
好儒风雅,又完成了将帅职业进阶的张合,脑子不是一般的好使,所以在他接获消息以后,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猫腻。
不过,张合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大好机遇。
张合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才做出了决定,以一军司马的身份向沐云递出了章承。
……
不得不说,大汉帝国的世家豪门确实很有份量,哪怕沐云这时的声望,可谓如日中天,依旧没能将这波人才的红利给尽数吃进肚子里去,直接被世家豪门截走了三成近四成的数量。
重点是,因兵力配给等方面的问题,沐云借此汇集的人才,鲜少因此而直接划归沐云的麾下,人终究还是他们的人,兵也还是他们的兵。
从某方面来说,沐云此举真的跟送温暖没啥两样。
这也是世家豪门各方势力愿意迎合沐云的举动之原因。
虽然他们也很清楚,沐云此举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收买人心。
但是,他们却不怎么在意,又或者该说,他们并不惧怕这方面的手段。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自家麾下的人才要是这么容易被别人给挖角,该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责怪对手,亦或者怪罪于被挖走的人,而是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
你有能力,我却没有给你应有的待遇,那就是我的问题。
当然,反过来说也是如此。
我认为你只值这个价,可是别人却愿意开出更高的价码来礼遇你,那就没啥好说的了,只能祝你一路好走。
在大汉帝国的体制崩毁以前,因大汉帝国皇室还把持着所谓的大义,大家同为汉室的臣民,忠与不忠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后世那般明确。
在这个时期,世家豪门各方势力与其麾下基层的关系,其实非常地现实,整体说来与后世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差不多,虽然要显得密切一些,可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单单只讲一个【利】字,扯不上忠不忠的问题。
(不要把员工跟股东的概念给搞混了。)
只是,大汉帝国的世家豪门各方势力万万没有想到,沐云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的只是那一小撮,于此时此刻还未正式冒头的顶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