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恶的呃呃呃
第七十三章 文物买卖
小
大
和契卡想的有些区别,东非国防安全局在敖德萨的活动实际上并不活跃,至少在当前这个时间段里,东非政府没有在俄国搞事的想法。
至于沙俄流亡政府,虽然设置在东非,但是在东非看来,这个所谓政府的可利用价值很低,东非压根不指望这个所谓的流亡政府能够有多少作为,再怎么说苏联人势必也不会选择重新回到帝制时代。
当然,留着沙俄流亡政府,能用来恶心苏联政府,这其实也算一个不错的筹码。
……
1925年3月14日。
圣彼得堡。
这座被苏联人称之为列宁格勒的城市,作为曾经帝俄时代的首都,同时也是沙俄几百年历史下来,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
从1703年,彼得大帝建立圣彼得堡以来,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两百年。
而这两百年时间里,它都以帝俄的首都而成为整个俄国的中心,大量资源从俄国各地集中到这里。
其中,也包括帝俄时代从世界各地掠夺过来的世界各国文物。
而自从工党上台以来,俄国的文物市场也经历了一轮价格上的大跳水,原本被帝俄时期,沙皇,贵族或者商人视若珍宝的文物和收藏品,现在却变成了苏联政府用来换取大量外汇的重要资源。
在圣彼得堡,各国商人因此涌入这个新兴的文物市场,从而试图以一个符合心理预期的价格捡漏。
“这是远东的文物陈列区,收集着来自远东帝国,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各种艺术品,现在只要三十莱茵盾,就可以随意挑选两件带走,我们只收现金,且不要卢布。”一名苏联的导购向着东非文物商人舍赫曼热情的介绍道。
舍赫曼看着眼前的犹如菜市场上杂物一样,随意摆放堆积的各种器具,书画,双眼犹如黑夜里的饿狼,放射着贪婪的光芒。
不过,他还是故意装作严肃的讨价还价道:“价格还是虚高了,远东的文物,在国际市场上向来价值不高。”
“你们居然敢把他们按照件数来卖,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按斤称才符合市场的行情,毕竟,这些东西的存世量和获取难度都算不上太大。”
听到舍赫曼的话,苏联导购彼得罗夫眉头一皱说道:“舍赫曼先生,你不要认为我们苏联人没有什么见识,据我个人了解的情况,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文物,既然它称得上艺术品,就应该得到重视。”
“十五莱茵盾一件,已经是一个相当便宜的价格,要知道在过去,沙俄的贵族和有钱人们,可是把这些东西视为珍宝收藏起来。”
舍赫曼摇摇头反驳道:“彼得罗夫先生,你这其实是混淆概念,如果你去过远东的话,就可以明白我之前所言非虚。”
“在远东,我单单是用十五莱茵盾就能从那里换取十几件文物商品,毕竟你也知道,远东从古代就一直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古代,他们也拥有十分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古罗马时代,被西方人视若珍宝的瓷器,在远东也仅仅是普通人日常使用的器具。”
“而远东各国的文明都比较久远,尤其是远东帝国,在古代,他们的人口长期维持在数千万规模以上。”
“你试想一下,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且人口长期保持在数千万规模以上的国家,他们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瓷器,就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很显然,远东帝国的文物因为数量太多,且获取难度太低,根本就卖不上什么好价钱,我想这也是你们这里积压如此多远东物品的原因。”
“而且,我还要考虑风险问题,毕竟文物的不确定性太大,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仅仅是普通商品,我不可能一件件甄别和筛选。”
舍赫曼的话当然是用来忽悠彼得罗夫的,不过他的话,也未必全是假话。
就比如远东帝国的文物确实比较容易获取,就比如远东帝国历朝历代生产的大量古钱币,因为存世量太大,大部分都卖不上价。
而且,因为这个时代,远东帝国积贫积弱,所以很多列强国家,从远东帝国获取文物,甚至不需要掏钱,而是直接大胆偷窃,甚至明抢。
而沙皇俄国就是这些强盗中的一员,就彼得罗夫给舍赫曼介绍的这些东西,舍赫曼可不相信是原本沙俄公平交易过来的。
所以,舍赫曼直接对彼得罗夫挑明道:“就比如眼前的这些东西,他们是如何流入俄国的,我想彼得罗夫先生你心里也应该有数。”
“这些商品,绝对不可能是原沙俄从远东帝国公平公正交易所得,而是帝俄政府在向周边扩张的过程中获得的贼赃。”
“所以,我说这些东西的价格虚高,绝对是十分客观的叙述,你们把这些东西积压在仓库里,也不过是吃灰,还不如给我们一个痛快的价格,打包卖给我们。”
如果是帝俄时代,舍赫曼这么直白的说法,恐怕早就引起彼得罗夫的暴怒了,毕竟舍赫曼的话简单翻译过来,那就是说沙俄政府是一伙强盗和侵略者。
但是,彼得罗夫不是帝俄时代的俄国人,而是新的苏联人,苏联政府对沙皇俄国骂起来可比东非人狠的多。
所以,彼得罗夫不但不对舍赫曼的话感到气愤,反而颇为认同的说道:“沙皇和他的走狗们,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犯下的罪行确实不少,包括我们原本俄国的老百姓。”
舍赫曼趁热打铁的说道:“你看,彼得罗夫先生,我们其实在对沙皇俄国政府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而你们本身对于沙皇时代的压迫感同身受,而沙皇对于周边那些弱国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帝俄时代,俄国获取这些东西,几乎没有多少成本。”
“所以,我们的交易,自然也需要按照市场公正的价格来,你们肯定吃亏不了。”
在舍赫曼这个狡猾商人的不断洗脑下,彼得罗夫的想法也确实出现了动摇,他也开始认为眼前这批文物,其实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值钱。
但是,他又感觉舍赫曼给出的价格太低,毕竟,其他欧洲人购买文物那都是按照件算的,有些甚至能给出一个天价。
而反观舍赫曼,他居然大言不惭的说眼前这批东西,只能按斤称,这让彼得罗夫感觉他推销的不是文物,而是市场摊上的水果。
所以,这种反差,让彼得罗夫依旧能够维持一定的清醒,他就说道:“舍赫曼先生,我总感觉你在忽悠我,要知道那些欧美商人购买文物,可是很大气,付起钱来也很豪爽。”
“怎么到了你这里,就使劲压价,而且还把东西贬的一文不值。”
舍赫曼眼看彼得罗夫这个心大的斯拉夫人,智商想要重新占领高地,急忙打断道:“彼得罗夫先生,这你就冤枉我了,我说的可都是实话,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分辨不出来呢?”
“要知道,你们俄罗斯人的智慧不低,在帝俄教育如此落后的时代,就出了那么多的世界闻名的文豪,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的智商普遍很高,所以,我不可能欺骗你这样的聪明人。”
“光是从你的言谈举止和衣着,说句实话,如果放在英国,那也绝对算得上是彬彬有礼且英俊的绅士。”
“不像我,没有什么文化,也就只能靠着做些小买卖,混口饭吃。”
“不瞒你说,我们东非的贵族和有钱人,他们虽然富得流油,但是远远没有欧洲,尤其是俄国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迫切需要一些身外之物,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有些文化,而不是暴发户,进而来改变自己的形象。”
“这也是我到俄国来采买大量文化商品的原因,实际上也就赚个跑腿费,实际上东非的有钱人都十分吝啬,我将这些东西运回国,他们也会斤斤计较,给不出太好的价钱。”
舍赫曼一个劲的鼓吹彼得罗夫依旧苏联,从而满足他的虚荣心,同时对东非和自己的工作大大的贬低,以此来博取同情,将自己这个“资本家”包装成弱者,来谋求两人商业谈判中的优势。
而彼得罗夫不过一个刚刚踏入工作没有几年的小青年,哪里经受过舍赫曼这种精明老辣商人的吹捧,仅仅是过了一会,他就被舍赫曼吹嘘的有些飘飘然。
同时,在舍赫曼的心理暗示下,不自觉的将舍赫曼归纳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
毕竟,彼得罗夫印象里东非大概属于和帝俄一样落后国家,东非民众就和过去广大的苏联民众一样,受到贵族,官僚和资本家的层层剥削。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彼得罗夫实际上心思已经并不放在一堆文物上来,而是被舍赫曼这个老狐狸引入到其他方面。
这也是正常情况,毕竟这些文物并不属于彼得罗夫个人,而是苏联的国家财产,即便销售,也不能使得彼得罗夫获利。
更重要的地方,则在于彼得罗夫对于眼前的文物价值,完全没有具体的概念。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比如前世五,六十年代的远东帝国,那个时候,许多人也就勉强维持一个温饱都十分艰难,哪里有功夫关心吃饭以外的事情。
这也和当前的苏联政府性质有关,按照苏联很多人的理解,文物只不过是过去沙俄贵族,有钱人用来炒作,以及享受的玩物,相比较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还不如多增加一些工业设备有用。
而舍赫曼接着说道:“至于欧美商人,他们之所以愿意出高价,那是针对欧洲的文物产品,但是欧洲以外的东西,那就完全不值钱了。”
“如果不是这样,我想你们这里也不会积累如此多的远东货,这不正说明这些商品无法引得欧美国家的兴趣么?”
“所以,还不如将这些商品打包卖给我,你们也可以清理库存,换取更多的外汇,毕竟真的没人购买的话,这些东西大概率也只能堆积在角落里吃灰。”
于是,在舍赫曼的一通忽悠下,他最终仅仅以七百多卢布,也就是不到三千莱茵盾的价格,将这批足足有一卡车量的远东文物吃下。
交易达成后,舍赫曼简直笑得合不拢嘴,实在是太暴利了,根据他的推算,这批文物运回国,在价格上至少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些文物,根据舍赫曼的估计,其中绝大部分应该都是真品,而且苏联人还很不识货,其中一些文物,舍赫曼一眼就看出,并非完全是远东帝国特色,可能夹杂着不少朝鲜和日本的东西。
而彼得罗夫和苏联政府对这笔买卖也很满意,虽然他们也很清楚,舍赫曼肯定能从中大赚一笔,但是这对于苏联政府来说并不重要。
他们急于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拿去变现,从而获得国家发展的资金,毕竟,如果没有强大工业和军事支撑的话,手里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就比如远东帝国,任凭远东帝国文明再古老,财富积累的再多,最终这些东西还是随着西方的崛起,而成为列强海盗的食粮。
于是1925年,这一年间,大量苏联文物,收藏品和其他有价值的物品,流入到东非,极大充实了东非民间和博物馆的藏品。
甚至东非从苏联政府手中,获得了不少西夏文物,这使得后世东非变成了西夏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国际中心。
而此时的苏联政府也不感觉吃亏,毕竟这些东西大多是他们靠着抄家贵族,资本家,或者直接从民间征集上来的“无用物品”,根本不需要成本。
很多苏联老百姓,为了支持国家发展,就把一些“祖传”的好东西上交给苏联政府,毕竟,这些东西留在他们手里确实没有什么价值。
苏联和其他国家不同,因为特殊经济制度的原因,大富大贵对苏联百姓没有意义,反而过多的财富可能成为催命符,被打上一些标签。
当然,也正是因为苏联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苏联平民的生活质量比沙俄时代提高了不少,所以对于目前苏联经济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
至于沙俄流亡政府,虽然设置在东非,但是在东非看来,这个所谓政府的可利用价值很低,东非压根不指望这个所谓的流亡政府能够有多少作为,再怎么说苏联人势必也不会选择重新回到帝制时代。
当然,留着沙俄流亡政府,能用来恶心苏联政府,这其实也算一个不错的筹码。
……
1925年3月14日。
圣彼得堡。
这座被苏联人称之为列宁格勒的城市,作为曾经帝俄时代的首都,同时也是沙俄几百年历史下来,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
从1703年,彼得大帝建立圣彼得堡以来,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两百年。
而这两百年时间里,它都以帝俄的首都而成为整个俄国的中心,大量资源从俄国各地集中到这里。
其中,也包括帝俄时代从世界各地掠夺过来的世界各国文物。
而自从工党上台以来,俄国的文物市场也经历了一轮价格上的大跳水,原本被帝俄时期,沙皇,贵族或者商人视若珍宝的文物和收藏品,现在却变成了苏联政府用来换取大量外汇的重要资源。
在圣彼得堡,各国商人因此涌入这个新兴的文物市场,从而试图以一个符合心理预期的价格捡漏。
“这是远东的文物陈列区,收集着来自远东帝国,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各种艺术品,现在只要三十莱茵盾,就可以随意挑选两件带走,我们只收现金,且不要卢布。”一名苏联的导购向着东非文物商人舍赫曼热情的介绍道。
舍赫曼看着眼前的犹如菜市场上杂物一样,随意摆放堆积的各种器具,书画,双眼犹如黑夜里的饿狼,放射着贪婪的光芒。
不过,他还是故意装作严肃的讨价还价道:“价格还是虚高了,远东的文物,在国际市场上向来价值不高。”
“你们居然敢把他们按照件数来卖,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按斤称才符合市场的行情,毕竟,这些东西的存世量和获取难度都算不上太大。”
听到舍赫曼的话,苏联导购彼得罗夫眉头一皱说道:“舍赫曼先生,你不要认为我们苏联人没有什么见识,据我个人了解的情况,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文物,既然它称得上艺术品,就应该得到重视。”
“十五莱茵盾一件,已经是一个相当便宜的价格,要知道在过去,沙俄的贵族和有钱人们,可是把这些东西视为珍宝收藏起来。”
舍赫曼摇摇头反驳道:“彼得罗夫先生,你这其实是混淆概念,如果你去过远东的话,就可以明白我之前所言非虚。”
“在远东,我单单是用十五莱茵盾就能从那里换取十几件文物商品,毕竟你也知道,远东从古代就一直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古代,他们也拥有十分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古罗马时代,被西方人视若珍宝的瓷器,在远东也仅仅是普通人日常使用的器具。”
“而远东各国的文明都比较久远,尤其是远东帝国,在古代,他们的人口长期维持在数千万规模以上。”
“你试想一下,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且人口长期保持在数千万规模以上的国家,他们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瓷器,就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很显然,远东帝国的文物因为数量太多,且获取难度太低,根本就卖不上什么好价钱,我想这也是你们这里积压如此多远东物品的原因。”
“而且,我还要考虑风险问题,毕竟文物的不确定性太大,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仅仅是普通商品,我不可能一件件甄别和筛选。”
舍赫曼的话当然是用来忽悠彼得罗夫的,不过他的话,也未必全是假话。
就比如远东帝国的文物确实比较容易获取,就比如远东帝国历朝历代生产的大量古钱币,因为存世量太大,大部分都卖不上价。
而且,因为这个时代,远东帝国积贫积弱,所以很多列强国家,从远东帝国获取文物,甚至不需要掏钱,而是直接大胆偷窃,甚至明抢。
而沙皇俄国就是这些强盗中的一员,就彼得罗夫给舍赫曼介绍的这些东西,舍赫曼可不相信是原本沙俄公平交易过来的。
所以,舍赫曼直接对彼得罗夫挑明道:“就比如眼前的这些东西,他们是如何流入俄国的,我想彼得罗夫先生你心里也应该有数。”
“这些商品,绝对不可能是原沙俄从远东帝国公平公正交易所得,而是帝俄政府在向周边扩张的过程中获得的贼赃。”
“所以,我说这些东西的价格虚高,绝对是十分客观的叙述,你们把这些东西积压在仓库里,也不过是吃灰,还不如给我们一个痛快的价格,打包卖给我们。”
如果是帝俄时代,舍赫曼这么直白的说法,恐怕早就引起彼得罗夫的暴怒了,毕竟舍赫曼的话简单翻译过来,那就是说沙俄政府是一伙强盗和侵略者。
但是,彼得罗夫不是帝俄时代的俄国人,而是新的苏联人,苏联政府对沙皇俄国骂起来可比东非人狠的多。
所以,彼得罗夫不但不对舍赫曼的话感到气愤,反而颇为认同的说道:“沙皇和他的走狗们,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犯下的罪行确实不少,包括我们原本俄国的老百姓。”
舍赫曼趁热打铁的说道:“你看,彼得罗夫先生,我们其实在对沙皇俄国政府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而你们本身对于沙皇时代的压迫感同身受,而沙皇对于周边那些弱国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帝俄时代,俄国获取这些东西,几乎没有多少成本。”
“所以,我们的交易,自然也需要按照市场公正的价格来,你们肯定吃亏不了。”
在舍赫曼这个狡猾商人的不断洗脑下,彼得罗夫的想法也确实出现了动摇,他也开始认为眼前这批文物,其实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值钱。
但是,他又感觉舍赫曼给出的价格太低,毕竟,其他欧洲人购买文物那都是按照件算的,有些甚至能给出一个天价。
而反观舍赫曼,他居然大言不惭的说眼前这批东西,只能按斤称,这让彼得罗夫感觉他推销的不是文物,而是市场摊上的水果。
所以,这种反差,让彼得罗夫依旧能够维持一定的清醒,他就说道:“舍赫曼先生,我总感觉你在忽悠我,要知道那些欧美商人购买文物,可是很大气,付起钱来也很豪爽。”
“怎么到了你这里,就使劲压价,而且还把东西贬的一文不值。”
舍赫曼眼看彼得罗夫这个心大的斯拉夫人,智商想要重新占领高地,急忙打断道:“彼得罗夫先生,这你就冤枉我了,我说的可都是实话,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分辨不出来呢?”
“要知道,你们俄罗斯人的智慧不低,在帝俄教育如此落后的时代,就出了那么多的世界闻名的文豪,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的智商普遍很高,所以,我不可能欺骗你这样的聪明人。”
“光是从你的言谈举止和衣着,说句实话,如果放在英国,那也绝对算得上是彬彬有礼且英俊的绅士。”
“不像我,没有什么文化,也就只能靠着做些小买卖,混口饭吃。”
“不瞒你说,我们东非的贵族和有钱人,他们虽然富得流油,但是远远没有欧洲,尤其是俄国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迫切需要一些身外之物,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有些文化,而不是暴发户,进而来改变自己的形象。”
“这也是我到俄国来采买大量文化商品的原因,实际上也就赚个跑腿费,实际上东非的有钱人都十分吝啬,我将这些东西运回国,他们也会斤斤计较,给不出太好的价钱。”
舍赫曼一个劲的鼓吹彼得罗夫依旧苏联,从而满足他的虚荣心,同时对东非和自己的工作大大的贬低,以此来博取同情,将自己这个“资本家”包装成弱者,来谋求两人商业谈判中的优势。
而彼得罗夫不过一个刚刚踏入工作没有几年的小青年,哪里经受过舍赫曼这种精明老辣商人的吹捧,仅仅是过了一会,他就被舍赫曼吹嘘的有些飘飘然。
同时,在舍赫曼的心理暗示下,不自觉的将舍赫曼归纳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
毕竟,彼得罗夫印象里东非大概属于和帝俄一样落后国家,东非民众就和过去广大的苏联民众一样,受到贵族,官僚和资本家的层层剥削。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彼得罗夫实际上心思已经并不放在一堆文物上来,而是被舍赫曼这个老狐狸引入到其他方面。
这也是正常情况,毕竟这些文物并不属于彼得罗夫个人,而是苏联的国家财产,即便销售,也不能使得彼得罗夫获利。
更重要的地方,则在于彼得罗夫对于眼前的文物价值,完全没有具体的概念。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比如前世五,六十年代的远东帝国,那个时候,许多人也就勉强维持一个温饱都十分艰难,哪里有功夫关心吃饭以外的事情。
这也和当前的苏联政府性质有关,按照苏联很多人的理解,文物只不过是过去沙俄贵族,有钱人用来炒作,以及享受的玩物,相比较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还不如多增加一些工业设备有用。
而舍赫曼接着说道:“至于欧美商人,他们之所以愿意出高价,那是针对欧洲的文物产品,但是欧洲以外的东西,那就完全不值钱了。”
“如果不是这样,我想你们这里也不会积累如此多的远东货,这不正说明这些商品无法引得欧美国家的兴趣么?”
“所以,还不如将这些商品打包卖给我,你们也可以清理库存,换取更多的外汇,毕竟真的没人购买的话,这些东西大概率也只能堆积在角落里吃灰。”
于是,在舍赫曼的一通忽悠下,他最终仅仅以七百多卢布,也就是不到三千莱茵盾的价格,将这批足足有一卡车量的远东文物吃下。
交易达成后,舍赫曼简直笑得合不拢嘴,实在是太暴利了,根据他的推算,这批文物运回国,在价格上至少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些文物,根据舍赫曼的估计,其中绝大部分应该都是真品,而且苏联人还很不识货,其中一些文物,舍赫曼一眼就看出,并非完全是远东帝国特色,可能夹杂着不少朝鲜和日本的东西。
而彼得罗夫和苏联政府对这笔买卖也很满意,虽然他们也很清楚,舍赫曼肯定能从中大赚一笔,但是这对于苏联政府来说并不重要。
他们急于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拿去变现,从而获得国家发展的资金,毕竟,如果没有强大工业和军事支撑的话,手里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就比如远东帝国,任凭远东帝国文明再古老,财富积累的再多,最终这些东西还是随着西方的崛起,而成为列强海盗的食粮。
于是1925年,这一年间,大量苏联文物,收藏品和其他有价值的物品,流入到东非,极大充实了东非民间和博物馆的藏品。
甚至东非从苏联政府手中,获得了不少西夏文物,这使得后世东非变成了西夏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国际中心。
而此时的苏联政府也不感觉吃亏,毕竟这些东西大多是他们靠着抄家贵族,资本家,或者直接从民间征集上来的“无用物品”,根本不需要成本。
很多苏联老百姓,为了支持国家发展,就把一些“祖传”的好东西上交给苏联政府,毕竟,这些东西留在他们手里确实没有什么价值。
苏联和其他国家不同,因为特殊经济制度的原因,大富大贵对苏联百姓没有意义,反而过多的财富可能成为催命符,被打上一些标签。
当然,也正是因为苏联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苏联平民的生活质量比沙俄时代提高了不少,所以对于目前苏联经济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