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德语国家组织
对于布达佩斯事件,各国的态度不一,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帝国政府,而英国和法国则幸灾乐祸,不过,他们虽然对现在奥匈帝国的情况抱着看戏的态度,这并不意味他们对工党有所好感。
在英法等国家看来,奥匈帝国受到重创自然很好,但是匈牙利工党必须被消灭。
而匈牙利工党也有自己的支持者,主要是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工党组织,甚至包括奥匈帝国其他地区的工党,就比如奥地利工党等等。
而远在海外的东非,对于匈牙利工党的态度也很明确,那就是支持奥匈帝国政府对其进行镇压。
莱茵宫。
东非对于奥匈帝国的本轮政治危机也极其关注,虽然三国近些年来有些貌合神离,但毫无疑问,三个由德意志人主导的世界大国,能够帮助三个国家在全世界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恩斯特放下手里关于匈牙利最终情况的情报对皇储说道:“这些年德国和奥地利,虽然在和我们的外交中各有各的小心思,但是毫无疑问,三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始终大于分歧。”
“所以,对于这次匈牙利工党叛乱,我们也要对奥匈帝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弗里德里希,你给哈布斯堡去一份邮电,询问他们是否需要我们的支持!”
弗里德里希将一封电报放到桌子上说道:“父亲,昨天我就已经和鲁道夫皇储进行了沟通,他说这次匈牙利叛乱,对于奥匈帝国是不亚于1848年的政治危机。”
“而哈布斯堡想要应对这次危机,不仅仅是处理工党分子那么简单,还要提防国内的民族主义分子趁机兴风作浪,以及苏联的干预,周边国家的异动。”
“现在奥匈帝国可以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稍有不慎这个古老的帝国说不定就会彻底消失在欧洲大陆上。”
所谓的1848年,发生了震荡整个欧洲大革命,在法国,稍微统一的德国地区,意大利地区,奥地利帝国等等地方,这也代表着欧洲封建势力的正式衰微。
而当时的奥地利帝国,直接因此变成了后来的奥匈帝国,不得不接受这种二元政治来弥合国家的创伤。
所以,鲁道夫将这次匈牙利叛乱和1848年欧洲革命对比,也显示了奥匈帝国政府对本次匈牙利叛乱的担忧和焦虑。
对于这一点,恩斯特说道:“实际上从1848年以后,奥地利帝国变成奥匈帝国以来,它就不是一个正常国家,近些年来哈布斯堡所做出的努力,不说完全没有效果,也是聊胜于无。”
“各个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除非把整个帝国打碎再重新融在一起,但维也纳显然没有这么做的底气和能力。”
“当然,对于我们而言,奥匈帝国还是要尽可能的维持下去更好,这有利于我们借助奥匈帝国来增强东非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就比如最近我们推动的德语国家组织。”
“如果,有我们,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共同支持,毫无疑问这将极大增强德语在全世界的推广。”
“而没了奥匈帝国加入,虽然不影响德语推广的大局,但是效果可能也会打一些折扣,从而不够震撼人心。”
所谓德语国家组织,是近期东非政府在世界范围提出和试图构建的新国际组织。
该组织致力于推广德语在全世界的普及,从而推动德语成为英语和法语,西班牙语那样的世界性语言。
之所以英语,法语,甚至是西班牙语被称为世界性语言,这得益于三个国家在殖民时代的雄厚积累。
英语不需要多说,广泛的殖民地和大英帝国在全球的威势,以及美国的崛起,都奠定了如今英语作为世界最具有影响力语言的基础,而且依旧处在扩张阶段。
而法语,虽然近些年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但整体国际接受率依旧很高,除了法国殖民地和影响地区以外,法语在欧洲的应用和影响尤其不容小觑。
就比如欧洲各国的外交活动中,就依旧以法语为主,很多欧洲上流社会人士都会一口流利的法语,同时法语和德语一样,是20世纪初欧洲科学交流领域的重要工具,不过,在这方面英语近些年来进步也很快。
而西班牙语完全就是吃老本,不过得益于西班牙曾经在大航海时代的家底,所以如今西班牙语依然算的上是重要的国际性语言,尤其是在拉美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从墨西哥到阿根廷,一连串的西班牙语国家。
当然,近些年来西班牙语事实上已经被德语超越,不管人口,影响力还是应用领域皆是如此。
自从德国统一以来,德语就成为了欧洲的强势语言之一,加上奥匈帝国等欧洲德语国家,这让德语在欧洲发展进步很快。
同时,因为德国在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欧洲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中心,所以德语在世界范围,关于科学,工程,哲学等领域影响力日益加深。
毕竟,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世界其他国家想要发展本国工业和科学教育,就必然绕不开德语,很多一流和前沿的科学技术文献,毫无疑问,会德语的人能够更早接触和方便学习。
而奥匈帝国在德语推广中的作用,则主要是德语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强化了德语的文化地位和底蕴。
不过,真正让德语正式在20世纪初超越西班牙语,甚至是法语,毫无疑问东非的崛起起到了一定乾坤的作用。
毕竟,现在德国和奥匈帝国再强大,它们的影响也很难走出欧洲,而东非补齐了这块版图。
首先,东非本身就是人口过亿的超级大国,东非的存在,直接让全世界的德语人口增加了接近两亿,毕竟除了东非本土以外。
东非还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的广阔殖民地,而毫无疑问,在东非的殖民地上德语是主导性语言。
除此外,还有南德意志王国,阿比西尼亚帝国,比属刚果殖民地,达尔马提亚的混血德意志人居住区,委内瑞拉西北部等地区,都因为东非的推动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德语人口聚集区。
所以说,东非对于德语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推广起到了主导作用,极大的拓展了德语在全世界影响的范围。
其次,东非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革命仅次于德国和美国的次一极中心,这倒不是说东非的贡献小,而是东非科技教育爆发已经是20世纪后,才开始彻底发力。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发生,当时,东非显然无法和德国和美国进行竞争,别说德国和美国,就是很多欧洲国家的科技教育,都不是东非能碰瓷的。
不过,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非科教领域正式爆发后,迅速拉平了差距,如今东非已经是和德国,美国并列的世界三大世界科技中心。
而东非科教领域的爆发,毫无疑问进一步巩固和大幅提升了德语的世界地位,就比如各国在东非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东非的学术研究和技术走向世界等等。
最后是德语的应用领域,东非功不可没,而语言的应用,就离不开外交,贸易等方面,东非作为比德国更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推动了德语在世界外交和贸易方面的极大拓展。
拿外交领域来说,东非因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原因,天然更有利于德语推广,很多国家,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原因,不得不培养相关的德语外交人员。
比方说东南亚和中东,德语基本上已经成为各国外交部必须常备相关语言专家,来解读东非的一些官方文件还有政治通牒,从而来避免外交上的事故,毕竟东非是真的能把手伸到那里。
而贸易领域,东非的作用也比德奥两国要突出,之所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东非的经济体量更大,门类更多,发展更加全面。
就比如德国,虽然德国经济也很强,但德国闻名于世的主要是工业产品,绝大部分国家从德国进口商品也主要是工业品。
而东非不仅是工业大国,同时是农业大国,矿业大国,尤其是在橡胶,棉花,茶叶,咖啡等农产品领域,铬,锰,石油等重要矿产产品的国际贸易量都很大,甚至足以影响这些重要物资的世界价格波动。
而毫无疑问,东非工农矿业的发达,使得德语在世界贸易中的权重也越来越高,甚至这让德语有了挑战法语和英语的基础。
而除了英法德西四种语言以外,世界其他语言的影响力,就小了不少。
20世纪初,汉语人数最多,但是国际影响力有限,甚至不如日本。
葡萄牙语,东非可以说是促成葡萄牙语衰落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如今葡萄牙语的影响力基本上靠巴西这个农业国支撑,至于葡萄牙本土和殖民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葡萄牙本土彻底被巴西超越,而葡萄牙的殖民地实在太少太小,基本上以一些规模不大的岛屿为主,像佛得角,东帝汶之类的。
俄语,俄语也随着沙皇俄国时代的扩张,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语言,但这些地方基本被沙俄吃干抹净,成为俄国,也就是如今苏联的一部分。
虽然,苏联很大,人口很多,但是这显然不足以支撑现阶段俄语成为世界语言之一。
对比,现在不仅德语国家数量众多,而且经济大部分都不错,体量也比较大,世界分布也比较均衡。
唯一稳稳压德语一头的,仅剩下英语,而东非所倡导的德语国家组织,其目的就在于推动德语追赶英语,至少两者应该并肩齐驱,当然,能超越英语就更好了。
恩斯特说道:“奥匈帝国是重要的德语国家,如果它解体,毫无疑问,在如今奥匈帝国境内,德语的影响力将大大萎缩,所以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奥匈帝国保留下来,就对我们是有利的。”
虽然奥匈帝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政体上匈牙利和奥地利共享权力,但毫无疑问,德语在奥匈帝国占据绝对优势。
除了奥地利以外,在匈牙利,波西米亚,达尔马提亚等等地区,也有大量德意志人居住。
再者,奥匈帝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领域也以德意志语为主,就比如匈牙利的统治阶层,他们嘴上反对奥地利,但是大部分人肯定也会德语,这种情况在奥匈帝国的其他区域同样存在。
所以,整体上来说,奥匈帝国是一个德语国家。
弗里德里希说道:“确实如此,如果奥匈帝国解体的话,那分裂出来的国家政府,必然会选择本民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甚至他们可能为了巩固权力,说不定还会打压德语的发展空间,毕竟他们独立的话,就必须和奥匈帝国做切割。”
恩斯特说道:“所以对于奥匈帝国进行支持,符合我们的利益,这些方面,你看着办,而且,单单是打压匈牙利工党这一点,也不会落人口实。”
打压工党是如今世界各国,除了苏联以外政府的政治正确,当然,英国工党政府应该算例外,不过,英国工党虽然和苏联有些暧昧,但是他们对于苏联反对态度更多,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东非就完全没有顾虑了,工党的危害对东非皇室更甚,所以,打压奥匈帝国的工党,对东非来说毫无压力。
弗里德里希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只能在经济领域给予奥匈帝国一些帮助了,毕竟奥匈帝国距离我们太远,我们也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出兵帮助哈布斯堡。”
事实上东非在情报领域,是能给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的,但是,东非的情报组织属于见不得光的存在,所以这一点自然弗里德里希也没有提。
恩斯特说道:“也只能如此了,我们能给奥匈帝国的帮助,也仅限于在一些非关键债务上的免除或者延期,现在哈布斯堡财政困难,而评判也是一大笔开支,所以这估计也是鲁道夫最想从我们这里拿到的结果。”
“只是,希望他们不要翻车,真让匈牙利工党做大,毕竟,如果战争规模太大的话,对于奥匈帝国又是一次伤筋动骨。”
和德国不同,奥匈帝国自从一战后,恢复元气的速度就很慢,所以,如果再经历一次高强度的内战,那还真有可能对奥匈帝国造成重创,甚至有导致奥匈帝国解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