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创业实录恶的呃呃呃

第八十一章 德国打算

在哈布斯堡因为匈牙利事件焦头烂额的时候,德国方面已经做出了帮助哈布斯堡家族镇压革命的决定。

柏林。

布达佩斯沦陷的第二天。

威廉二世就命令德国巴伐利亚的军队,进入战备状态。

一旦匈牙利事件恶化,那德军将毫不犹豫的进入奥匈帝国境内,帮助哈布斯堡镇压叛军。

对于当前德国而言,奥匈帝国绝对不容有失,因为奥匈帝国是如今德国在全世界最重要和可靠的盟友。

柏林城市宫,是一般意义上的德国皇宫,此时,威廉二世就在此地,和德国的高层们商讨着奥匈帝国问题。

威廉二世对着群臣们说:“关于奥匈帝国问题,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盟友,将匈牙利工党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帝国而言,奥匈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够信赖的盟国,同时也是帝国争夺欧洲霸权和全球扩张战略的重要协从国。”

“相较于东非,毫无疑问,世界大国里,只有奥匈帝国真心实意的和我们站在一个战壕里。”

德国首相赫尔曼赶忙说道:“陛下说的确实如此,现在的世界大国,英法算一伙,美国和东非置身事外,苏联不可争取,我们能够团结的对象只有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是帝国在欧洲和全世界,最重要的合作者,也是帝国世界利益链条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稳定欧洲局势和帝国的世界利益,奥匈帝国绝对不能出现问题,所以,针对奥匈帝国,我们必须帮助哈布斯堡稳定局面。”

如今,德国人在讨论盟友和地缘格局的时候,很喜欢把东非挂在嘴边,这主要是因为一战中东非的行为,让德国十分不满。

尤其是德皇威廉二世,他本身在一战前就喜欢口无遮拦,从而引发一些德国在欧洲外交上上的尴尬场面。

经历过一战的挫折后,虽然收敛了不少,但本性很难改变,所以“得罪”过德国的东非,就被威廉二世和很多德国人记在了小本本上。

所以现在的威廉二世时常在私下里和人表达对东非的怨恨。

这不仅仅是威廉二世个人的想法,而是德国大部分人对现在东非的态度。

在很多德国人看来,正是因为东非的坐上观璧,才导致德国无法在一战里扩大战果,一定乾坤的夺取欧洲霸权。

和前世一战后,惨兮兮的德国不同,在本时空里,德国人认为他们是“战胜国”,虽然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仅仅把领土拓展了到将近六十万平方公里。

但是,相对于颗粒无收的协约国,德国人认为,他们还是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了。

因此,德国的民族情绪也更加高涨,毕竟,在一战里,德国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同时对抗英法俄美四个大国,当然,奥匈帝国和奥斯曼等几个盟友,虽然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至于一战中东非的物资供应,在德国人看来,东非完全是出力最少,收获却最大,甚至用连吃带拿来形容也完全不过分。

在战争前,德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被东非接手,这一直都是德国心里的一根刺。

而在战争中,德国积累的社会财富,大量落入东非的口袋,而且还倒欠东非一大笔债务。

当然,这些还并不是让德国最心痛的,毕竟,德国买卖给东非的殖民地,好歹收到了东非的付款,而且这些殖民地看着不小,价值实际上并不高,至少在德国统治期间,这些殖民地的支出远大于收入。

就拿喀麦隆,加蓬和新几内亚这几块主要殖民地来说,大部分区域,都是条件十分恶劣的热带雨林,建设难度大,人口稀少,就是黑奴都抓不到足够的数量,来对殖民地进行大规模开发。

而关于财富问题,东非确实从德国捞了不少钱,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被东非偿还一战前东非对德国的贷款,所以德国对这个问题,反而最不看重。

要真论德国社会财富的流失,荷兰,瑞士,丹麦等德国的邻国,还有美国等海外国家前期对德国贸易,拿得都不算少。

最让德国在意的是,东非作为德意志国家,在一战中坐上观璧,从而导致德国失去了制霸欧陆的最佳机会。

一定程度上来说,欧洲霸权放在20世纪初,就是世界霸权,只要夺取了欧洲的霸权,那德国的所有损失,不仅能够弥补回来,而且还能翻倍的获得收益。

到那时,德国顺势从英法等协约国手里征收战争赔款和各种社会财富,还能接管他们庞大的殖民地,与之相比,东非从德国“敲诈”的那些东西完全不值一提。

但是,现实结果就是一战导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败俱伤,东非和美国赚的盆满钵满,等到战后,德国把主要责任推卸到东非的头上。

这并非特例,实际上英国人对美国也有类似看法,当然,反过来东非和美国自认为不欠德国和英国人什么。

最委屈的肯定是美国人,毕竟美国后期是真的加入战争了,现在美国退役老兵们还在讨要抚恤和退休金。

当然,以美国的德行,即便他们从一战中摄入大量利益,恐怕美国参战士兵也得不到什么好下场,前世就是如此。

总而言之,如今德国在面对东非的态度上,极度心理失衡,这也导致近些年来,东非和德国关系转冷。

不过,虽然两国关系转冷,这并不影响两国间贸易和文化交流领域的发展,毕竟,仇恨东非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一战刚刚结束时,德国也需要东非帮助,从而让德国经济尽快恢复。

就比如债务延期,市场开放,物资供应等问题,在战争刚刚结束的困难时期,德国是必须和东非进行交涉的。

而现在,德国基本上恢复了元气,所以,德国开始倒算也不出乎意料,更何况德国人本身在骨子里对东非这种混血国家有一定的歧视。

如今,德国巴伐利亚的某个演说家,就时常在啤酒馆等公共场合表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认知错误:认为黑人或者黄种人可以变成德意志人,因为他学会了德语,并愿意在将来讲德语,他就能成为德意志人,我们永远不能清楚地看到:这种‘德意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去德意志化’……这种过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毁德意志民族的元气……”

毫无疑问,阿道夫的这种言论,等于指着东非的鼻子骂,但是,这正是阿道夫拉选支持的一种办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德国底层社会,阿道夫的言论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只不过,如今阿道夫这种德国人,并不能像前世那样发展的顺风顺水,因为如今德国的整体状况比前世要好太多,这限制了阿道夫这种极端民族主义者在德国政坛上的发展。

至于德国政府,他们的一些人可能赞同阿道夫的理论,但是绝对不会表现出来。

相对于东非这种“杂”血德意志国家,毫无疑问哈布斯堡领导下的奥匈帝国如今更受德国信任,虽然奥匈帝国不是德意志国家,东非好歹还打着德意志的旗号。

但只要哈布斯堡家族继续统治奥匈帝国,奥地利在这个帝国中发挥主导作用,那它在德国眼里,对德国的重要性远和可靠性就大于东非。

所以,赫尔曼说道:“必须巩固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这对于帝国来说是必要的。”

“本身匈牙利民族主义分子就是奥匈帝国的不稳定因素,再加上如今匈牙利的工党,可以说这两个集团如果合流,那奥匈帝国随时可能面临解体的风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好军事干预的准备,也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对于赫尔曼所言,也有德国官员表示了自己看法:“皇帝陛下,还有首相先生,匈牙利的情况,应该不至于这么糟糕。”

“毕竟,匈牙利的独立分子,就算再不理智,应该也不大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和工党联手,只有那些混的不如意的匈牙利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才有可能做出不理性的选择,但他们本身影响十分有限。”

匈牙利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也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匈牙利的贵族,资本家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精英阶层,另一个就是平民阶层了。

毫无疑问,过去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纠纷,主要是前者主导的,毕竟他们掌握着匈牙利的权利,如果他们不支持,那所谓的匈牙利独立就是镜花水月。

甚至来说,如果这些精英阶层不支持匈牙利独立,恐怕奥匈帝国的同化早就完成了,而不至于发展到今天如此割裂的局面。

而对于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也不可能和工党合作,甚至他们已经和工党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反而要依赖奥匈帝国中央,剿灭工党分子,夺回他们的财产和权利。

“所以,匈牙利工党发动的叛乱,对于奥匈帝国未必不是一个机会,要知道,匈牙利工党这次肯定会对匈牙利的精英阶层造成重创。”

“如果,奥匈帝国能够利用好,说不定就能解决一直难以推动的民族同化问题。”

“对于我们德国来说,现在奥匈帝国的稳定,对我们更加有利,而一个分裂的奥匈帝国,之前我们也看到了,战斗力实在过于低下。”

“所以,如果奥匈帝国不解决民族问题,那对于我们和奥匈帝国的联盟同样是不利的。”

这名德国官员,很显然是想拉奥匈帝国一把,因为奥匈帝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一战中的表现,实在不匹配他的整体实力和地位。

放在过去,德国肯定不愿意看到奥匈帝国强大,因为当时,奥地利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障碍。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德国统一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整体已经相对稳固,即便奥地利再复兴,它对如今德国本身的稳定也不可能造成太多影响。

更何况,如今奥匈帝国已经成为了德国的应声虫,同时,在一战里,奥匈帝国也彻底得罪了英法两国,这也意味着它必须和德国站在一起。

所以,适度扶持奥匈帝国是符合当前德国利益的,就算奥匈帝国能够完成民族整合,它和德国的差距也已经被拉开太大,在军事,经济,工业,科技,人口等各个方面,短时间里都不可能成为德国的竞争对手。

更别说,奥匈帝国的民族整合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就目前奥匈帝国的情况,除非政治制度上彻底改变,确立奥地利的完全核心地位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赫尔曼说道:“的确如此,如果哈布斯堡能够把握好机会,确实有助于缓解其民族问题,至少在近期,我们是不希望奥匈帝国解体的,反而期望他们的凝聚力,能够有所提升。”

“当然,对于奥匈帝国的干预,也必须慎重,毕竟我们不能容忍东欧再增加一个工党政权国家。”

“所以,一旦匈牙利的情况超出阈值,那我们的军队就应该进场,我们不能对奥匈帝国的应变能力,抱有太大希望。”

“就如当年的波斯尼亚事件一样,这些年奥匈帝国一直在走下坡路,一个小小的风寒感冒,就可能对他们伤筋动骨。”

赫尔曼对于奥匈帝国政府的能力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而这都是基于奥匈帝国在一战的拉胯表现得出的结论。

虽然,奥匈帝国中后期,战斗力看起来不错,但前提是有德国的组织和援助,而且,当时奥匈帝国的对手,沙俄在德国看来可是十分落后。

除此外,奥匈帝国也就和英国人交过手,但是当时南线的英军完全是二流军队,且夹杂大量殖民地仆从军。

所以,赫尔曼认为,如今奥匈帝国也就只能打打顺风仗,如果匈牙利工党表现稍微好一些的话,可能就让哈布斯堡难以应付。

而这个时候,德国就必须亲自上场,帮助奥匈帝国解决这次政治危机。

而德国政府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想法,于是,政府顺利通过了关于帮助奥匈帝国剿灭匈牙利工党的各项预案,并且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不过,在奥匈帝国正式向德国求助以前,德国还只能观望,这倒不是德国不想现在就下场的问题。

而是,奥匈帝国本身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以也有着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它们当然更希望不借助德国的力量,就可以彻底镇压匈牙利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