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双总部
事实上,并不只有东非对德语的推广比较上心,远在欧洲的德国反而认为他们比东非更有资格来主导德语国家组织的建设,两国为此还产生了一些争议。
二月份,即便在百忙之中,德国政府依旧派出外交人员和东非进行了沟通,从而来选定首次德语国家组织峰会的会议地点。
德国驻东非大使,波因茨豪森同弗里德里希皇储就此事进行了交流。
波因茨豪森在见到弗里德里希皇储后,开门见山的说道:“弗里德里希殿下,关于世界德语国家组织的总部以及第一届峰会召开地点,毫无疑问都应该放在德国。”
“其他不说,光是欧洲的德语国家数量最多这一点,就应该把德语国家组织的总部设置在欧洲,而欧洲的德语国家里,我们德国也是最有资格推动和建设这一国际性组织的。”
欧洲确实是德语国家最多的地区,就比如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达尔马提亚(奥匈帝国),除此外还有很多将德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主要是比利时,瑞士,以及奥匈帝国的部分下属王国等。
对此,弗里德里希皇储,显然不能完全认同,他反驳道:“波因茨豪森大使,就按照你的依据,欧洲的德语国家确实更多。”
“但是,就我们东非的角度来说,组织德语国家组织的目的,在于加强德语的世界推广,而将德语国家组织总部设置东非,能够更好的辐射亚非拉这三大区域。”
“如今,德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和英语,法语相比,我们这些德语国家崛起的时间太晚,相对底蕴不足,所以,让德语覆盖更多的地区和人口,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就以世界范围来看,东非凭借地理和殖民地上的优势,在全球的触角显然比德国多得多。
这也让波因茨豪森的心理变得不平衡起来,可怜德国累死累活,付出了多少牺牲和代价,依旧只能困死在欧洲大陆腹地。
而广阔国土,丰富的殖民地,可观的海岸线,优越的地缘条件,这些东非触手可得,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在波因茨豪森心里,东非当初不过是非洲东海岸的一个小小殖民据点,却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简直让他这个老容克羡慕嫉妒异常。
如果,德国有东非这么好的地理条件,那德国该有多么强大,波因茨豪森想都不敢想。
不过,波因茨豪森也确实佩服霍亨索伦家族把握时机的能力,如今全世界霍亨索伦家族的三个分支,控制着四个国家。
也就是德国,东非,罗马尼亚和南德意志,如此看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毫无疑问是属于霍亨索伦家族的时代。
不过,在波因茨豪森心里,始终把德国放在首位,即便东非的强大丝毫不逊色于德国,可是东非毕竟不是血统纯正的德意志国家。
所以,对于德语这个重要的德意志民族标识,波因茨豪森认为,理所应当的应该由德国来主导。
自然而然的,对德语国家组织的主导权,波因茨豪森显然不会轻易放弃,他说道:“但是,欧洲的德语国家显然也不能忽视,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国家拒之门外。”
“而他们想加入组织,并且办理相关业务,在德国显然比漂洋过海到东非要便利。”
“弗里德里希殿下,你不能否认欧洲是德语国家最密集地区的这个现实问题,即便除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外,其他德语国家规模很小,但是他们作为单独的政治实体,显然能够帮助德语更好的在世界传播。”
这也是事实,毕竟再弱小的国家,既然它成为了国际公认的独立主权政治实体,自然就绕不开外交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显然对于本国语言传播是有益的。
波因茨豪森接着说道:“而且,德国作为整个德语国家集团里最发达的地区,理所应当的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
关于波因茨豪森将德国说成德语国家集团里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点,弗里德里希没有反驳,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确实如此。
虽然东非的很多数据都要超过德国,但是这主要靠的是东非的体量支撑,就比如粮食产量,德国显然不可能和东非这种面积的国家对比。
当然,德国的土地面积虽然小,但是粮食总产量从世界范围来看,也不算低,毕竟养活着德国六千多万的人口,而在20世纪初,人口超过五千万的国家都屈指可数,所以德国是毫无疑问的人口大国。
而德国体量虽然和东非差距较大,但经济质量和建设水平,暂时都依旧领先于东非,毕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者之一,底蕴不是东非短时间就可以追赶的。
如今,德国工业在机床,化工,纺织,医药,机械制造等领域,依旧有着较大优势,且城市化水平远超过东非。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德国确实是如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不过我们东非也并不差多少,从经济总量,工业规模,科学技术等方面,和德国各有所长。”
“相比波因茨豪森大使,你自己就在东非生活过很长时间,也看到了如今东非发展的突飞猛进,所以就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东非同样能够展示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
当然,弗里德里希这里的优越性,更多是文明层面,而非种族层面,对于东非这种多移民国家,本身就不可能用种族优越性来叙事。
而毫无疑问文明叙事对于德语在全世界的传播更加有利,毕竟德语国家组织的德语推广工作,本来就是向那些非德语国家开展的。
而这些非德语国家,他们的居民,毫无疑问和德意志民族扯不上关系,如果按照种族优越性来推广德语,那完全是自毁长城。
弗里德里希说道:“东非近些年来的发展,完全可以作为模板,从而带动德语在全世界的推广工作。”
“毕竟,这证明了德语对于文明发展的贡献,是不拘于地理的,在欧洲说德语的德国能够成为世界大国,而在非洲,我们东非同样说德语,同样是世界大国,这有利于塑造德语在世界的形象。”
“也就是德语即文明,世界上的德语国家,经济基本上都不算差,也正好可以用来佐证这一点。”
当然,佐证不意味着因果关系,毕竟美国和英国,法国同样是世界大国,但是他们并不说德语。
而东非和德国想要做的就是,让其他人相信这就是因果关系,对于任何国家来说,他们必然都希望其他国家将本国语言和“先进”,“文明”等积极词汇挂钩,最好是划等号。
德语国家组织成立的目的性就这里,向全世界输出“德语是先进的”,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家和人口学习德语。
所以,弗里德里希说道:“我们东非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比德国更具有代表性,毕竟德国地处欧洲,而欧洲本身就是全世界地理环境条件最好的土地之一,相对而言,非洲就差了许多。”
“但是,东非却能在非洲大陆上崛起,这不正好更能向世界证明德语的优越性么?”
虽然德国的统一的时间也没有长时间,但是这并不代表德国的历史短,而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时代,虽然德意志地区四分五裂,可在欧洲也不算弱小,能够和法国,奥斯曼帝国或者俄国竞争。
而同时期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土著人还在草原上追逐野兽,就算到了现在,除了东非以外,撒哈拉以南非洲也没有别的强国。
所以,东非在非洲大陆上的崛起,确实能比欧洲的德国更好的作为展示样板,从而营销德语的作用。
不过,德国在19世纪的励志性也不算差,毕竟从四分五裂到统一,再到真正的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国,也很具有话题性。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就以学习德国为荣,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被誉为巴尔干普鲁士的保加利亚,学习德国陆军的日本等等。
至少,德国的文化和影响力输出,就有很多值得东非学习的地点,更别说东非早期的学习对象也包括德国。
所以,作为德国人的波因茨豪森,他也有自己身为德国人的骄傲和荣誉感。
他对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我们德国同样,对于世界各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毕竟德国崛起本身也是一个不逊色于东非的奇迹,上个世纪,德国同样面临各种内忧外患。”
“而我们通过铁和血,将德国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甚至两次击败法国这个曾经的强大敌人。”
“所以,将德语国家组织的总部放在德国,不仅有利于展示我们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同时能够吸引世界上的那些落后国家,以德国为学习的对象和目标。”
“而且,因为德国地缘上的劣势,德国反而对那些夹缝中生存的国家和民族,更有借鉴意义。”
德国逆袭法国,本身就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这也引发了19世纪后期,各国军队对德国陆军的学习热潮,当时,还是一块殖民地的东非也是其中一员。
一时间,弗里德里希皇储和波因茨豪森大使各有各的道理,谁都很难说服谁。
毕竟,同为世界大国,德国和东非都想且有能力主导德语国家组织的建设活动。
所以,弗里德里希皇储干脆说道:“既然我们两国,都有能力,且有推广德语国际化的想法,那不如建设双中心,也就是两座总部。”
“当然,这样一来,我们两座总部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可以按照各自国家的影响力,势力范围,经济贸易等现实情况,来确定各自的主要活动区域。”
“就比如我们东非在南美的影响力更强,所以,南美的德语推广工作,主要由东非来进行,而德国对北美的影响力比我们更深,所以你们负责北美的推广。”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确分工,且两国共同出力,也可以更大程度的推动德语的推广工作。”
毕竟,东非和德国推广德语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德语在全世界的推广,所有德语国家都可以获利。
这有利于两国对外贸易的开展,文化的交流和推广,以及对人才和技术向德语国家的聚集等等。
而毫无疑问,东非和德国就很看重后者,也就是通过德语推广,从而推动全世界人才向德语国家移民,或者是增强德语在学术等领域的地位。
人才这方面很简单,学习了德语的人才,自然更容易向德语国家流动,这就像前世英语一样,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各国学习英语的人占了主流,这极大增强了英语国家吸收全世界人才的优势。
而反面例子,也就是前世的德语和日语等语言,因为他们作为相对弱势语言,所以很难和英语形成竞争,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人才外流大于人才流入,更直白来说,前世英语的霸权地位,使得英语国家可以白嫖很多非英语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学术领域,如今德语本身就占据优势,加上东非和德国的共同推动,是有可能让德语彻底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学术交流语言工具的。
这样一来,就更方便德语国家,低成本的共享全世界的前沿学术研究。
就像前世,很多非英语国家的科研人员,他们发表学术论文,采用英语一样,这无疑大大方便了英语国家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提取灵感,从而让本国科研文化竞争更具有优势。
德语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未来一些其他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甚至都不需要费功夫翻译,就可以白嫖到,而且能开拓东非科研和文化领域人员的思维和灵感,助推本国科研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然,德国人打的也是这个主意,不过好在东非和德国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虽然东非德语和德国德语有细微的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局,而且等到德语国家组织成立后。
势必会对德语标准进行重塑和调整,这个问题日后也就不复存在。
终于,弗里德里希皇储和波因茨豪森大使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设置双总部,两个总部共享情报和信息,且定期进行协商,在全世界分区进行推广德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