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赵逸舟上姜家门提亲(2)

姜父姜母被赵逸舟这一本正经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

姜母笑着嗔怪道:“瞧这孩子,油嘴滑舌的!”

姜父则满意地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怎么也藏不住,

“好,好!有你这话,我们就放心了!”

吃完饭,赵逸舟跟姜糖继续陪着他们唠了会嗑,聊了下婚礼相关的事宜。

姜父姜母一致表示,婚礼一切遵从女儿姜糖的意愿。

他们只盼着小两口能顺顺利利、和和美美。

姜母拉着姜糖的手,絮絮叨叨说起村里前些年办婚礼闹出过的笑话,

“隔壁老张家孩子结婚,司仪让新人啃苹果,结果绳子系得太紧,俩人憋得满脸通红,差点没下不来台。

咱们可别搞那些折腾人的环节。”

正说着,姜父突然一拍大腿,想起什么似的起身翻箱倒柜。

不一会儿,他抱着一本泛黄的账本回来,纸张边缘都卷了边,扉页用毛笔写着“礼单”二字。“

这些年村里人情往来,我都记在这儿了。”

他戴上老花镜,眯着眼一页页翻,“老王家娶媳妇我们随了六百,前儿他家嫁闺女回了八百;李婶孙子满月……”

姜糖凑过去瞅了眼,忍不住笑出声:“爸,您这账记得比银行存折还仔细!”

赵逸舟也好奇地探过头,姜父便拉着他讲解:

“农村讲究礼尚往来,这些都得记清楚。等你们婚礼,该回多少礼,可不能让人挑了理。”

说着,又从抽屉里摸出个红布包,里头是几叠整齐的现金,

“这是我和你妈攒的,虽说不多,添箱底、给小辈发红包也够用。”

姜糖眼眶瞬间红了,伸手去拦:“爸,我们哪能用你们的钱!”

姜母却按住女儿的手,“傻丫头,你出嫁,当父母的哪有不准备的?你爸这些年在镇上打零工,攒的都是辛苦钱,就盼着用在你身上。”

赵逸舟喉头一紧,想起自己父亲再婚时,婚礼筹备都是交给助理操办,哪里有这般烟火气里的温情。

他郑重地接过账本,“叔叔,这账我收着,以后人情往来,我替您记着。”

“好好好,我们都老了,这账本确实该交给你们年轻人来保管了。”

姜父边点着头,边将手中的账本交给了赵逸舟。

对这小子,他是越来越认可了。

夜色渐深,姜父搬出珍藏的象棋,非要和赵逸舟杀两盘。

棋盘就摆在葡萄架下,智能灯将棋子的影子投在石板上。

姜父一边落子,一边传授诀窍:

“下棋和过日子一样,得有长远打算,不能只看眼前一步。”

赵逸舟看似在专心应对,余光却瞥见姜糖和母亲在屋里收拾碗筷,两人有说有笑。

暖黄的灯光透过窗户,将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突然,姜母的声音飘出来:“糖糖,你还记得小时候你非要穿我的高跟鞋,结果崴了脚,哭了半宿。”

姜糖的笑声清脆:“妈,你还说呢!要不是你把新裙子藏起来,我能偷穿吗?”

赵逸舟听着,嘴角不自觉上扬,手里的棋子“啪”地落下,惊得姜父抬头:

“好小子,分心还能将军?再来!”

月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棋盘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吠,乡村的夜静谧又美好。

赵逸舟忽然觉得,这方小小的院落,承载着比任何财富都珍贵的东西——

那些琐碎的日常、真挚的情感。

还有即将属于他和姜糖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姜父看着两人转身离开的身影,突然叫住了他们,

“小赵,糖糖,你们等一下。”

声音里带着几分迟疑,又透着不容拒绝的郑重。

姜糖和赵逸舟对视一眼,停下脚步。

只见姜父搓了搓手,从房间里的橱柜里翻出一本老旧的户口本出来,从房间里的橱柜里翻出一本老旧的户口本出来。

塑料封皮早已泛黄开裂,边角也磨得起了毛边。

他摩挲着户口本,喉结动了动,声音有些发涩:“小赵,糖糖,这是我们家的户口本。

你们拿去,选个好日子把结婚证领了。”

“爸,我们连婚礼都还没办呢,领结婚证急什么啊?”

姜糖脸颊微红,嗔怪地看着父亲,尾音里带着撒娇的意味。

姜父却难得严肃地摇了摇头,布满老茧的手将户口本塞进赵逸舟掌心,声音微微发颤:

“傻丫头,结婚证是你们的定心丸。你妈和我当年就是先领证,心里踏实。”

他顿了顿,目光在两人身上来回逡巡,“小逸这孩子,我信得过,但这红本本,是给你们俩的承诺上了把锁。”

姜母悄悄抹了把眼角,上前握住女儿的手:“听你爸的,妈当年怀你的时候,最庆幸的就是早早和你爸领了证。

往后不管遇到啥事儿,有这证在,心就不会慌。”

她望向赵逸舟,眼神里满是恳切,“小赵,以后糖糖要是闹脾气,你多担待。要是她欺负你……”

话没说完,姜糖就红着脸扑进母亲怀里:“妈!哪有你这样的!”

赵逸舟紧紧攥着户口本,感受到纸张里传递出的温热。

他想起小时候,父母离婚时,家里那本户口本被撕成两半的场景,那时的他蜷缩在角落,觉得天都塌了。

而此刻,姜父姜母将这本承载着岁月的户口本交到他手中,仿佛在说“从此我们是一家人”。

喉头泛起酸涩,他郑重地点头:

“叔叔阿姨,我明天就和糖糖去领证。往后不管遇到什么,我都不会松开糖糖的手。”

姜父长舒一口气,拍了拍赵逸舟的肩膀。

转身从口袋里摸出盒皱巴巴的香烟,点上后深吸一口,烟雾在月光下袅袅升腾:

“早点回去吧,路上开车慢点。到家后,记得给你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丫头,记住,不管你嫁没嫁人,只要你想回家,随时都可以回来。我跟你妈永远都会在家里做好饭菜等着你。”

“嗯,爸,我知道了。那我们先走了。”

姜糖眶底一热,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她踮脚抱了抱父亲宽厚却略显佝偻的背,发丝蹭过父亲肩头沾着的烟灰味,是她从小闻到大的熟悉气息。

赵逸舟跟着鞠躬道别,却被姜母一把拉住,往两人手里塞了袋温热的桂花糕——

正是姜糖随口提过的那家老店做的。

回程的车上,车载音响放着轻柔的民谣。

姜糖把户口本抱在怀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封皮上凸起的纹路。

路灯的光影透过车窗,在她脸上忽明忽暗。

“怎么不说话啊?”

赵逸舟习惯了她在他耳旁“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如今车里变得这么安静,他反而有些不适应。

侧目看去,姜糖正盯着户口本出神,路灯的光影在她睫毛上跳跃,像缀着细碎的星子。

“我……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对不起我爸妈……他们辛辛苦苦地把我养大,我都还没尽孝心,就要出嫁了。”

她说着说着,豆粒大的泪珠一颗颗地滚落下来。

赵逸舟腾出一只手,紧紧握住姜糖发凉的指尖,温热的掌心将颤抖的力道一点点熨平。

他把车缓缓停靠在路边,解开安全带将人轻轻揽进怀里,下巴抵着她发顶轻轻摩挲:

“你看,叔叔阿姨把户口本交给我的时候,眼神里全是把我当亲儿子的信任。

往后咱们每个月都回来住两天,陪爸下象棋,帮妈包饺子,你不是总说村里的井水比城里甜?”

姜糖埋在他肩头闷声抽泣,眼泪洇湿了他衬衫前襟:

“可是我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话音未落,赵逸舟忽然变魔术似的掏出个小盒子,打开后露出枚刻着“姜”字的银质吊坠:

“这是路过老街时特意买的,等回去让叔叔阿姨帮你编根红绳戴着。

咱们明天就去领证,后天就带他们去拍全家福,把这二十年没补上的仪式感都补回来。”

车载屏幕突然弹出消息,是姜母发来的语音:“糖糖,桂花糕记得趁热吃,袋子里还有你爸偷偷塞的腌咸菜......”

听到熟悉的声音,姜糖又破涕为笑,赵逸舟趁机用指腹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花,启动车子时故意放慢车速:

“要不咱们绕远路?带你去山顶看星星,就像小时候你爸背你看烟花那样。”

夜风卷着稻田的清香灌进车窗,姜糖倚着车窗数星星。

忽然指着远处灯火阑珊的村落:“你说,等我们老了,能像爸妈那样守着小院过日子吗?”

赵逸舟伸手揉乱她的头发,月光在他眼底碎成温柔的河:

“何止老了,明天开始,我们的日子就从给妈菜园子浇水,帮爸修葡萄架开始。”

导航提示前方进入隧道,黑暗吞没车身的瞬间,赵逸舟轻轻吻了吻她额头,隧道尽头的光逐渐漫进来时。

姜糖发现他手机屏保不知何时换成了四人在葡萄架下的合影——照片里姜父举着象棋,姜母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而她和赵逸舟的影子,在石板上叠成了永不分离的形状。

赵逸舟跟姜糖回到城里后,便将两人要领证举行婚礼的事宜告知了赵父跟母亲朱悦颜。

赵父在电话那头笑着送上祝福:

“儿子,恭喜你啊,挑个好日子,爸把公司的度假山庄腾出来,给你们当婚宴场地!"

“爸,您先别这么激动,我打算先安排两家人见一面,大家先认识一下,再商量一下婚礼的事宜。”

赵逸舟说。

赵父:“对对对,还是你小子考虑得周到。那你跟小姜的父母联系一下,尽快安排个时间,咱们一家见上一面,先吃个饭。”

“嗯,爸,那我跟叔叔阿姨定好时间后再通知您。”赵逸舟。

赵父:“哎,好,那个……你别忘了跟你妈说下你要结婚的事,让她也参与进来,毕竟她是你亲妈,别让她留下遗憾。”

“知道了,爸,我马上给我妈打个电话说一声。”

赵逸舟挂断电话后,立即拨通朱悦颜的电话。

其实朱悦颜接到儿子电话的那一刻,就已经猜到是关于婚礼的事。

电话刚接通,她就抢先笑道:"说吧,是不是要跟妈妈商量怎么把你媳妇风风光光娶进门?"

赵逸舟握着手机,听着听筒里轻快的语气。

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爱把他抱在腿上,哼着童谣给他编故事。

“妈,您这猜得也太准了吧。我跟姜糖的父母见过面了,她父母都很认可我,已经把户口本给了姜糖,同意我们领证结婚了。”

“真的吗?儿子,这可真是太好了。

妈妈先祝福你跟糖糖幸福美满,永浴爱河。

其实妈想对你说的是,作为一个男人,婚后你一定要多理解跟体谅你的妻子,要包容她,爱护她。”

朱悦颜语气忽然变得郑重,声音里带着过来人的温柔:

"你爸当年总忙工作,我们之间慢慢就生分了......"

她停顿片刻,又迅速恢复轻快,"但糖糖不一样,看得出她满眼都是你。

以后吵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你先低头服个软,男人啊,要学会疼人。"

“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疼爱糖糖,绝对不会让她受委屈的。”

赵逸舟连忙在电话里头,信誓旦旦地承诺道。

挂掉电话前,朱悦颜反复叮嘱:"见面那天我来准备礼物,你让姜糖爸妈千万别破费!"

赵逸舟刚应下,就收到母亲发来的消息,足足九条长语音,全是关于如何照顾妻子的"生活指南"。

从生理期熬红糖水的火候,到吵架后如何准备惊喜,细致得让他眼眶发烫。

经过几番商议之后,赵父一家跟朱悦颜还是决定开车去姜糖的老家,亲自拜访她的父母。

约定见面那天,姜家小院一大早就热闹起来。

姜母对着镜子反复整理新烫的卷发,姜父把藏在箱底的中山装熨了又熨,袖口还别着姜糖买的袖扣。

"城里亲家会不会嫌咱们土气?"

姜母捏着衣角,声音里藏不住紧张。

姜父往保温杯里塞满自家晒的菊花茶,闷声说:

"咱拿出真心,比啥都强。"

当赵父的车驶进村口,姜父握着茶杯的手微微发抖。

朱悦颜踩着平底鞋跳下车,怀里抱着个大礼盒,上面系着粉色蝴蝶结:

"听说糖糖喜欢吃桂花糕,我特意订了老字号的!"

她拉着姜母的手,另一只手偷偷塞给她个小纸条:"这是我私藏的美容方子,咱们以后一起保养。"

饭桌上,赵父卷起袖子帮姜父生火。

两个男人蹲在灶台前,一边添柴一边聊起年轻时的趣事。

"我当年在工地搬砖......"

"巧了!我也干过这活儿!"

两人相视大笑,烟灰掉在衣襟上都没察觉。

朱悦颜则跟着姜母在厨房忙活,学着揉面团的架势有模有样:

"嫂子,这手法太讲究了,你可得多教教我!"

饭后,姜父小心翼翼地拿出礼单,本以为会冷场,没想到赵父立刻掏出手机:

"我早就建好了电子礼单,咱们一起录进去!"

朱悦颜拉着姜母坐在葡萄架下,翻出手机里赵逸舟小时候的照片:

"你看他这张,非要穿我的高跟鞋,摔了个屁股墩......"

姜母笑得直抹眼泪,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

暮色渐浓时,两家人围坐在院子里。

姜父拿出珍藏的土酒,赵父从车里搬出整套茶具:

"尝尝我新收的龙井!"

月光透过葡萄叶洒在石桌上,姜母和朱悦颜头挨着头,商量着婚礼上给新人准备的"惊喜环节";

赵父拍着姜父肩膀,相约下次一起去钓鱼。

赵逸舟揽着姜糖的腰,看着眼前和睦的场景。

姜糖靠在他肩头轻声说:

"你看,我们的爸爸妈妈,比我们还像一家人。"

远处传来零星的狗吠,混着长辈们的谈笑声,在夜色里酿成最温暖的酒。

接着,大家进入主题,聊起两个孩子的婚礼。

“姜大哥,孩子们的婚礼,你跟嫂子有什么想法吗?”

赵父先是喝了一口茶,再又放下杯子,看向姜父姜母,礼貌地笑着问道。

姜父摩挲着手中的粗陶茶杯,目光望向葡萄架上垂落的藤蔓,“别的没啥讲究,就盼着仪式热热闹闹,别搞那些洋玩意儿。

总之,一切遵从两个孩子的意愿。只要他们高兴,咱们多办两场婚礼都没关系。”

“对对对,姜大哥,你这话是说到我这心里去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只要孩子们高兴,这婚礼啊多办几场都没问题。”

赵父跟姜父的想法完全一致。

“瞧瞧你俩这都一把岁数了,说什么话啊,这婚礼不都只办一场吗?哪有人婚礼办好几场的啊?”

朱悦颜嫌他俩这话说得不合规矩,连忙笑着嗔怪道。

“大妹子,这你就不懂了吧!咱们可以先在村里办个一场,再去城里办一场,回头他俩还能来个旅游结婚。

光这么算下来,就已经是三场了啊。”

“还真是哎。”朱悦颜拍了下自己的脑袋,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我这脑子,真是越老越不灵光了。

不过这样也好,让孩子们多些不一样的体验。”

她转头看向姜糖,眼中满是温柔,“糖糖,你说说,你心里是咋想的?想咋办这婚礼,妈都支持你。”

姜糖挽着赵逸舟的胳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其实我觉得爸和赵叔叔说的都特别好。

在村里办一场,热热闹闹的,让乡亲们都来见证我们的幸福,还能让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再去山庄办一场西式的,满足我对浪漫婚礼的憧憬。

至于旅游结婚嘛,我和逸舟早就计划好了,想去云南,看看大理的洱海,爬爬丽江的雪山。”

赵逸舟宠溺地看着姜糖,点点头说:“对,我们打算在云南待上半个月,好好享受一下二人世界。

回来之后,再挨家挨户地给亲戚朋友们送喜糖,把这份喜悦分享给大家。”

朱悦颜双手一拍,兴奋地说:“太好了,这计划简直太完美了!云南可是个好地方,风景美,空气也好。

你们去了之后,一定要多拍些照片,回来给我们看看。”

她突然又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我得把这些都记下来,到时候好安排。

对了,山庄那边我得提前去布置一下,看看需要准备些什么。”

姜父看着热闹的众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起身给大家添了添茶,说道:“既然孩子们都有了想法,咱们就照办。

我这就去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说一声,让他们到时候都来帮忙,把村里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的。”

赵父也站起身来,拍了拍姜父的肩膀,“姜大哥,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我那边也能调些人手过来。

咱们把这两场婚礼都办成村里、城里的佳话!”

就这样,姜糖跟赵逸舟喜提“三场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