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没有买卖,就没有偷窃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p>
曹子建不知道老鸨是真的去取东西,还是别的什么。</p>
留了个心眼的他,开始给自己谋划起逃生之路。</p>
当即在房间里找到了窗户所在的位置。</p>
而后来到窗边,开始观察起楼下的情况。</p>
这虽然是二楼,但离地却有三米五左右。</p>
地上是一块大空地,正是醉梦楼的后院。</p>
在这后院里,曹子建看到了几个彪形大汉正在打牌。</p>
“是他们。”</p>
曹子建认出了这几个彪形大汉。</p>
正是王大力等人。</p>
不过这会显然不是找他们算上一笔账的时候。</p>
所以曹子建将目光从他们身上移开,开始在脑中规划起万一有什么不对的逃生路线。</p>
顷刻间。</p>
一条路线便是在曹子建的脑海中规划完毕。</p>
有了后路之后,曹子建重新回到桌边坐好。</p>
不多时,老鸨抱着四个盒子回来了。</p>
“左老板,您先看看。”老鸨将盒子放到了桌上。</p>
曹子建微微点头,率先打开面前最大的一个盒子。</p>
里面是三本线装书。</p>
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曹子建双眸一凝。</p>
淳化阁帖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p>
这三卷淳化阁帖里面的内容是历代名臣法帖。</p>
曹子建将其取出,简单翻阅了一下。</p>
发现跟自己刚刚购入的最善本淳化阁帖卷第九,卷第十用的是相同的白麻纸,乌金拓。</p>
不用问,这是另外三卷最善本。</p>
“难怪这些宝贝都不见了,原来都被太监偷带出来卖给别人了。”曹子建暗道。</p>
随即将三卷淳化阁帖放到了一边,打开了下一个盒子。</p>
只见其内是是一个青花高足杯。</p>
杯子不大,比普通的红酒玻璃杯还要小上那么一分。</p>
杯撇口,弧壁,高足中空。</p>
通体青花纹饰,淡描海水为地,碗外壁绘两条矫健五爪龙张牙舞爪、互相追逐。</p>
一条往前奔腾,一条回首呼应,下承八峰江崖海水纹。</p>
高足胫部再画四峰海水纹。</p>
碗内壁暗花饰两条五爪游龙。</p>
碗心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p>
“宣德青花海水游龙高足杯。”</p>
由于领悟了宣德青花烧造工艺,所以曹子建一眼就看出这东西没有任何问题。</p>
将其放到一边之后,就继续打开下一个盒子。</p>
该盒子里装着的是一个纸槌瓶。</p>
这是宋代十分流行的瓶类制式,形式尤如造纸打浆时所用的槌具而得名。</p>
在传世和出土的宋代瓷器中。</p>
这种纸槌瓶以其独特的造型素来被视为宋代陶冶中具有最高审美价值的器具之一,深受历代藏家喜爱。</p>
即便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也对这种纸槌瓶爱不释手。</p>
除此之外,脚盆国那边的人也以幸得一品为荣。</p>
相较于那高足杯,这纸槌瓶更为小巧。</p>
仅仅只有10厘米。</p>
瓶盘口,长颈渐宽,折肩,直筒腹,浅圈足。</p>
其造型兼具方瓶和圆瓶之美。</p>
既有方瓶的笔挺轮廓,又有圆瓶的柔美线条。</p>
釉面厚润,如脂似玉,素净无暇。</p>
其釉色就如同是雨过初晴后天空的宁静柔和,明净如洗。</p>
“釉层肥厚,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青绿粉润,釉表面光泽柔和,有如青玉。”</p>
“这是宋代龙泉窑中的极品,粉青釉阿。”</p>
经过一番查看,曹子建心中有了答案。</p>
龙泉窑与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被称为宋代六大窑系。</p>
它也是华国陶瓷史上烧制历史最长、窑场数量最多、窑业规模最大、销售范围最广的青瓷名窑。</p>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长达1600多年。</p>
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开始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p>
以粉青和梅子青釉闻名于世。</p>
这两种釉都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p>
曹子建记得,就明前这种类型的宋代龙泉窑小纸槌瓶,还在51年的时候,被脚盆国指定为他们的国宝。</p>
深吸一口气,将这纸槌瓶放了回去,曹子建打开了最后一个盒子。</p>
跟第三个盒子里的物品一模一样。</p>
也是一件宋代龙泉窑小纸槌瓶。</p>
曹子建发现,除了三卷淳化阁帖外,其他三样东西都十分小巧。</p>
显然是太监们为了携带方便出宫,特地挑选之物。</p>
压下心头的激动,曹子建朝着老鸨问道:“将这些东西交给你的人有说价格吗?”</p>
“有的,左老板。”老鸨这就笑着答道:“他们说,这三卷书籍,每本三百大洋。”</p>
“这青花杯子,则是九百大洋。”</p>
“至于这一对瓶子,则要八百大洋。”</p>
便宜,太便宜了。</p>
这价格曹子建完全可以接受。</p>
不过....</p>
他要好好询问一番,才决定给不给这个钱。</p>
“对了,你知道我什么身份嘛?”曹子建问道。</p>
“听我爱郎提过,他说您不是华国人,好像是从东洋那边过来的。”老鸨答道。</p>
“既然知道,那你们还肯将东西卖给我?”曹子建笑着问道。</p>
“就因为您不是本国人,我们才敢跟您做这个交易阿。”老鸨答道。</p>
曹子建一下就听出了对方的话外之意。</p>
之所以选择外国人出手宫里的东西,并不是说华国人不懂。</p>
恰恰相反,而是太懂了。</p>
卖货之人生怕自己从皇宫里偷东西的事情暴露,所以一个个才选择卖给外国人。</p>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文物在民国初期大量流落海外的原因之一。</p>
“nnd,这么便宜就将老祖宗的宝贝卖给别人,暴殄天物阿。”曹子建心中骂了一句。</p>
本来他是真打算付钱的,毕竟东西也不贵。</p>
但现在嘛,这钱就没必要给了。</p>
因为跟他交易的是那个脚盆国人,左老板。</p>
关我曹子建什么事?</p>
况且没有买卖,就没有偷盗。</p>
倘若今天自己真的付了钱给面前这个老鸨,那么,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紫禁城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偷带出来,变卖给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