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抵达
第499章 抵达
等一行四辆车开到柔怀县局大门口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两点多钟,不到六十公里的路程,跑了足足两个小时还多一点。
接到柔怀县局通知后,县府一位负责联系县公安局的副领导,一点钟就过来等在了这里。
县里发生了大案,领导们肯定都要过问一下,现在人家市局分管副局长亲自莅临现场指导破案,县里肯定要有人过来,更何况来的还是一位正局级的副局长,比柔怀县的领导足足高了一个大级。
如果不是大会刚结束,县主任和县领导要组织学习会议精神,他们俩人都会亲自到场,就这,他们也委托过来的这位副领导给李言诚带了话。
“李局,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柔怀县负责联系我们局的曹领导。”
“曹领导,这位就是我们市局的李局长。”
李言诚的车开进柔怀县局大院后还未停稳,先一步进来的林文涛已经从他坐的车上下来,跟那位县府曹领导打过招呼后就跑过来帮着拉开了车门。
看到李言诚竟然连司机都没带是自己开车过来的,而且还那么年轻,曹副领导颇感诧异的挑了下眉头,不过也就这样了,再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惊诧。
听完林文涛的介绍,曹副领导笑呵呵的向前走了一小步,等李言诚伸出右手,他这才双手握了上去。
“李局长,欢迎来我们柔怀县检查指导工作。”
“曹领导客气了,什么指导不指导的,来这里,我就是侦查员,就只是为了案子过来。”
这位曹副领导那样说,既是客气,也有尊敬。
眼前这个年轻人,可不是单纯的市公安局副局长那么简单,如果只是这样,他也用不着把姿态放的这么低。
虽然级别低的多,但他们是地方政府,这边相当于是省里职能部门的副职,关键是公安局在职能部门中也属于专业性非常强的那种,和地方上的人员交流并不多。
里边的人想出去不容易,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干部想进来也很难,除非到了一定的级别。
所以李言诚即便是正局级干部,县里的分管领导出面接待一下就可以,最多县主任和县领导其中一人或者二人关系好一起请他吃顿饭就可以。
瞧,这不是来了么!
曹副领导根本没在意李言诚说的客气话,双手握着他的手上下轻摇两下。
“李局长,我们张主任和冯领导托我给您道个歉,他们正在分别主持组织那边和县府这边的相关干部学习会议精神,实在是无暇分身,没能亲自来迎接您,真是万分抱歉。
二位领导说,今天下午在我们县招待所,他们请您吃顿便饭,您放心,就是工作餐,肯定不会超标。”
松开握着的手后,李言诚犹豫了一下,但想想还是点了下头。
“行,那我就不客气了,谢谢张主任和冯领导。”
他现在不是在社会局了,而是在公安局工作,不可避免的要经常和地方政府打交道,一次两次还可以,总不能一直都拒绝人家的示好,这样做并不会显得他清高,只会让别人觉得他看不起人,不好打交道。
有时候,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组织在考察一个干部时关注的点。
但这里也需要注意,是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不是那种乱七八糟的关系。
毕竟,走上领导岗位后,组织上考察你的工作成绩和日常表现时,不只是看你专业能力到底强不强,还要看你是否能协调好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自己都没办法跟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又怎么可能指望团队里其他人不会有样学样,一个团队里假如都是这种不近人情的人,那这个团队迟早都要散伙。
所以组织上在考察这个人当领导是否合格时,被考察者能否跟同僚以及下属搞好关系也很重要。
同事之间在工作上有分歧很正常,所以才要求存同异,要把朋友变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
这就很讲究人际关系了。
“您还说不客气呢,您到了柔怀,那就是到了我们的地头,您是客,我们是主,作为主家请客人吃顿饭那不是应该的嘛。”
“哈哈,好,那就不说了,再说下去就却之不恭啦。”
“李局长,您这样说就对了。好啦,不打扰您工作,您先忙正事儿,闲话咱们等闲下来了再叙。”
案件重要,曹副领导知道,这位李局长过来是为了案子过来的,可不是为了那顿饭,更不是为了大老远的跑来跟他聊闲篇,所以马上就把话题转回到了正题上。
李言诚笑着点点头,将目光落在了林文涛身上。
“李局,曹领导,您二位这边请,咱们到会议室,先听一下简单的汇报。”
“会议室就不去了。”李言诚摆摆手说道。
他过来是想看现场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看现场,很多东西只听汇报根本就不直观。
在社会局的时候他就这样,哪怕只是让他帮着审讯一下,他也要亲自去现场走一遭,感受一下。
“林局长,谁对现场的情况了解的多些,就在这儿说吧,听完我打算去现场看看。”
“李局……”
朱东君对李言诚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刚才下车后,他马上就找当前在场对案情最了解的那个柔怀的值班副局长询问了起来,现在听到领导说就要在这里听汇报,连忙示意那位值班副局长跟他一起过来。
“这位是柔怀县局今天的值班副局长唐永良,目前在场的应该就他对案情了解的最多。
唐局,你把你知道的情况跟李局汇报一下。”
唐永良瞄了眼林文涛,见局长点头了,他这才对李言诚敬了个礼。
“李局您好!”
“嗯”李言诚回了个礼:“唐局长,说一下你掌握的情况。”
“是,李局,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通过唐永良的讲述,李言诚终于搞明白了基本的案情。
案件的第一个发现人是受害的那家杨家的邻居赵大爷。
正常情况下,杨家夫妇二人早上都起来的比较早,农村没人睡懒觉,现在也进入了秋收季,生产队的大喇叭早早的就会响起来,催促队员们集合上工。
包产到户目前还是在部分地区试验阶段,虽然从前年,也就是七八年就已经有地方率先开展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但其实这个举动一直都没有得到政策的支持。
要一直等到再过几天,才会有正式文件出台,肯定了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
而真正等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实际上已经都到了八二年。
所以,发生凶杀案的这个村子,目前依然还是村民在生产队统一上工赚取工分。
邻居赵大爷发现邻居杨家似乎有些不对,不单单是他没见到杨家夫妇,还因为他也没见到杨家那双儿女。
平时一大早在村口溜达的他,都会遇到杨家那双儿女出来玩,可今天距离正常时间都过去半个小时了还没见到这两个孩子,赵大爷的心头忽然涌现出一股不详的预感。
在村口又转了一圈,眼见大伙都开始上工了,该上学的娃娃们也都结伴去学校,却还是没见到杨家四口的任何一个人,问了几个人也没人看到,便抬脚向自己家方向走去。
赵大爷是个孤寡老人,今年都七十多了,一辈子没孩子,老伴去世的早,现在家里就他一个人,和杨家都住在村子的另一头,两家说是邻居,其实中间还隔了一个院子。
那个院子之前住的是下乡的知青,现在知青都返城了,院子也空了下来,一条村里的小路将他家和杨家跟村里这边给隔开了,因为相当于是在村子最里边,平时也没人去那边,倒是显得他们住的那里清静了不少。
平日里邻居杨大光两口子对他颇为照顾,杨家的两个孩子跟他也很亲,所以今早发现没看到杨家的动静,他才会觉得这么奇怪。
路过自己家,再走过已经空下来的知青点,赵大爷站在了杨家的大门口,看着杨家那半掩着的木门,赵大爷心中那股异样感更加重了。
杨家比赵家更靠里边,并不是他去村口的必经之路,所以他也不知道杨家的大门是什么时候开的。
“大光……大光……”
赵大爷没有推门,而是站在门外大声叫着。
院子里没有丝毫动静,安静的让老赵大皱眉头。
“大光,你在家吗我进来了。”
赵大爷又喊了两嗓子,院子里边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不会真出什么事儿了吧
想到经常会过来闹事儿的大光媳妇儿的前夫,老赵不由得就有些担心。
杨大光和现在这个媳妇儿俩人都是二婚。
大光的第一任妻子在生下儿子不久就因病去世,他一个人是既当爹又当妈的带着孩子生活了两年,后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这个妻子。
第二任妻子叫郭梅,娘家在另一个公社,嫁到了杨大光所在的这个村子隔壁的村子,两个村子属于一个公社。
郭梅嫁过来后,两年了一直都没怀上孩子,婆家一天到晚说她是不下蛋的母鸡。
如果只是这样还罢了,关键是她嫁的那个男人也不是个好东西,整天不好好干活挣工分不说,就爱喝酒、耍钱,对她也是非打即骂。
郭梅被打的实在受不了,说啥都不跟那家伙过了,拿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才硬是把婚给离了。
这年头对离婚的女人实在是不友好,娘家嫌丢人,不让她回去,离了婚的女人没家了。
杨大光的有个表姑家就在郭梅嫁的那个村子。
表姑了解郭梅的情况,知道她因为一直没生孩子,又被打的实在受不了了才强硬的选择离婚,本质上是一个踏踏实实能好好过日子的女人。
自己的表侄子刚好死了老婆,一个人带了个不到三岁的孩子,踏实肯干,但就是家里没个女人,父子二人的日子过得可怜兮兮的。
表姑一合计,就将无家可归的郭梅介绍给了自己的表侄子。
杨大光高兴坏了,他根本就不在意郭梅到底能不能生,只要能跟他好好过日子就成。
郭梅也知道自己的情况,根本就没得挑,更何况杨家的条件也还不错,虽然男方有个儿子,可这个孩子才不到三岁,只要她好好待孩子,养大了跟她亲生的没什么两样。
她也觉得是自己不能生。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杨大光和郭梅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万万没想到,二人结婚还不到半年,郭梅竟然怀孕了,这下,她和她前夫到底是谁的身体有问题一目了然。
当初她前婆婆可没少因为她一直不怀孕这事儿阴阳怪气她,她前夫动手也是用的这个借口。
这次怀孕,可算是为她正名了。
身体有问题的是她前夫,跟她没关系。
她这一怀孕,她前夫那一家没少被人笑话,刚说的一门亲事也黄了。
从那之后,郭梅的前夫就隔三差五的跑来闹事儿,杨大光跟他都干过好几架。
那个前夫也没少放话要让杨大光好看。
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老赵才会感到有些担心。
一边想着,赵大爷抬手将门推开走了进去。
“大光,大光媳妇儿,大怪,二丫……”
向进走的同时,老赵又扯着喉咙喊了几声,还是没人搭话,院子里安静的让人有些害怕。
走进院子后,老赵径直走到了房屋门口,这个门依然是半掩着。
刚走到门口还没等他再度开口呢,他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血腥味。
老赵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宰猪的,每年到年底杀年猪时附近几个村子都会请他过去帮忙杀猪,干了几十年的屠夫,他对血腥味特别敏感。
这股浓浓的血腥味告诉他,杨家出事儿了,出大事儿了。
他没敢推门,而是转身就往出跑。
保护现场他不懂,他只知道,如果真的死人了,必须跟村长说,还要跟公社的公安打招呼。
现在他在杨家的房门口闻到了浓浓的血腥味,虽然还不能百分百确定就是杨家四口出事儿了,但老赵清楚他不能一个人进去看,必须要找到村长一起,否则,别人说杨家人是他杀的,那他才真是有口难辨。
毕竟,就他家和杨家住的最近,又是他先发现的杨家出事儿。
一路急匆匆的跑到位于村头的生产大队办公室,生产队的队长,村长,还有队里的会计等等村干部都在这里办公。
村这个称呼其实是遗留下来的,刚解放的时候一直到建国八年,国内的农村基层组织叫做行政村,村长、副村长等等这些村干部都是乡里指定的,村子属于乡里领导下的行政性组织,主要管理村里的行政事务和上级政府交办的各种事项。
从建国九年起,行政村这个组织就被生产大队给取代了,有的村规模比较大,一个村被分成了两个甚至好几个生产队,而有的村又比较小,人口少,就和其他村合并成了一个生产队。
就在今年二月,远在南方的桂省某市下辖的一个村,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的村子。
其实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的权利相当于已经被架空了。
生产队被架空,队里领导的话,村民们就不听了,这造成了一个直接后果,治安开始变乱,问题开始变多,一天两天还无所谓,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
于是,生产队的领导召集了村里的组织成员以及部分村民代表协商此事,不能任由村里就这样乱下去。
最终商量出来的办法就是,要建立起新的管理组织和村领导,公社和生产队时期,大家叫社员,叫队员,现在生产队已经名存实亡,干脆再恢复到原来的村子,大家继续叫村民,而新的管理组织就叫村民委员会。
至于村领导该怎么选,由本村每一户派出一个代表,大家一起投票选出新的村领导来管理村子的正常运转。
村民代表在一起商量出一套现行法律框架内的村规民约,大家都必须严格遵守。
桂省的这个村子揭开了“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规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历史序幕。
一种适应家庭经营生产形式的新组织,就这样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诞生了。
当上级知道后,层层向上汇报,最终,代表会和民政部门纷纷派遣工作组前来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当地农民们的此次壮举。
到了八二年,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被写进了基本法,正式确认了村民委员会合法地位。
当然,柔怀这里目前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权力依然集中在生产队。
老赵着急忙慌的跑到村头的生产队领导所在的院子门口,稍稍顺了两口气,就走了进去。
“队长,队长……”
“谁啊!哦,是赵大爷啊,您这么着急是干嘛怎么还跑的满头汗”
“队长,快,出事儿了。”
“出事儿了哪儿出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