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7章 集体拦路求情
楚皇的龙辇缓缓驶入宫门时,朝阳早就越过了太极殿的飞檐。
刚才在老秦王府邸的密谈让他眉间刻着深深的沟壑,那件绣着五爪金龙的常服下摆还沾着王府花园的晨露。
当宦官总管赵明低声禀报“诸位大人已至太极殿候驾“时,楚皇的手指在扶手上骤然收紧——檀木雕花的辇栏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
“都是哪些人?”楚皇的声音比秋霜还冷。
赵无疾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回陛下,监察御史江通、礼部员外郎周勉、太常寺少卿杜衡……共二十七人。”
每报一个名字,楚皇眼底的阴霾就重一分。
这些名字像串联的珠链,最终都指向那个此刻正关在天牢里的老人——太傅独孤信。
当龙辇停在丹墀前时,楚皇忽然按住想要搀扶的太监总管。
他望着巍峨的太极殿,琉璃瓦在朝阳下泛着血色的光。
“陛下驾到——”
尖利的唱喏声中,楚皇迈入大殿的脚步微微踉跄。
二十七名官员如同被惊动的鸦群,哗啦啦跪倒一片。
楚皇的目光扫过那些低垂的官帽,发现最前排的孔雀翎补子空缺了整整三排——六部尚书一个都没来,连向来与太傅交好的左都御史也称病告假。
“诸位爱卿倒是来得齐整。”
楚皇的声音带着宿未眠的沙哑,他故意在“齐整”二字上咬了重音。
跪在最前的监察御史江通猛地抬头,三缕长须剧烈颤抖:“臣等听闻午时……”
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下,改成了更委婉的说辞:“听闻太傅蒙难,特来请陛下圣裁。”
殿角铜漏的水滴声突然变得刺耳。
楚皇看着江通官袍上磨得起毛的云雁补子——这个寒门出身的御史,当年还是太傅亲自从地方举荐入朝的。
如今满朝朱紫俱沉默,倒是这些五六品的小官甘冒奇险。
“都起来吧。”楚皇抬手时,袖中落出一角黄绢。
眼尖的杜衡立刻认出那是昨夜太子令羽林卫送去老秦王府的密旨。
众人交换着眼色,各自示意对方站出来先开口说话,他们虽然来此,但大部分人对营救太傅一事都没有信心。
这时江通突然重重叩首:“陛下!太傅三朝元老,当年平定幽州之乱时……”
“当年?”
楚皇冷笑打断:“行了,现在说当年的事没有任何作用,太子是什么人,你们应该比朕更清楚。”
一阵穿堂风扑进大殿,还未到寒冬,众人便感受到一阵寒意。
楚皇望着眼前群臣,沉声道:“还是进口想个法子救出太傅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劫刑场!”
兵部职方司主事王焕突然拔高声音:“臣认识西大营的……”
“住口!”
江通厉喝:“你当赵羽将军的白马骑兵是摆设?”
他转向楚皇时,官帽下的白发被风吹得凌乱:“臣请陛下率我等跪迎太子仪驾。”
满殿哗然。
从五品的太仆寺丞当场摔了笏板:“江御史是要陛下向太子低头?”
话音未落就被杜衡捂住嘴。
这种事,怎么能当面说出来,陛下不要面子的吗?
楚皇的指尖掐进了掌心。
他当然明白江通的深意:当众求情固然折损帝王威严,却也是将太子架在火上烤。若太子执意行刑,便是坐实了“暴虐不孝”的罪名。
“报——”宦官总管赵明急匆匆冲进大殿:“陛下,太子车驾已过安上门!”
楚皇猛地站起,眼前一阵发黑。
他看见江通正悄悄拽住想要冲出去的几个年轻官员,看见杜衡在撕扯自已的官服——这是士大夫死谏的前兆。
更远处,几个文官正把砚台藏进袖中,而王焕的右手始终按在从未离身的礼剑上。
“取朕的素服来。”楚皇突然说。
当太监捧来麻衣时,满殿响起压抑的抽泣。
楚皇任由他们替自已除去龙纹玉带,忽然看向江通:“江爱卿,一会你带头,明白朕的意思吗?”
江通瞳孔骤缩。
他知道,皇帝还是有些抹不开面子,得要有人带头才行。
“陛下放心,微臣义不容辞!”江通直接点头答应。
日晷的阴影渐渐指向午时。
当楚皇领着这群青袍官员走向宫门时,玄武门城楼上传来沉闷的鼓声。
这是太子仪仗队出宫的鼓声!
忽然,江通突然抢前几步,跪在宫门正中的蟠龙御道上。
阳光将他瘦削的身影拉得很长,像一柄出鞘的剑,笔直地刺向越来越近的太子仪仗。
楚宁的马车缓缓停在宫门前,仪仗队肃立两侧,刀戟寒光凛冽。
他掀开车帘,目光平静地扫过跪伏在地的群臣,以及那道唯一站立的身影——他的父皇,大楚的皇帝。
秋风卷起落叶,在众人脚下盘旋。
楚宁的脸上无喜无悲,仿佛眼前的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缓步下车,玄色蟒袍在风中微微翻动,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叩,发出沉闷的声响。
江通跪在最前方,额头抵地,声音嘶哑却坚定:“殿下!太傅独孤信辅佐三朝,定国策、安民生,功在社稷!”
“如今他年迈病重,太医断言……只剩半年光景,求殿下开恩,容他多活半年,也算是全了君臣之义!”
话音落下,其余官员纷纷叩首附和,悲声四起。
“殿下,太傅一生为国,请念其功绩,饶他一命!”
“殿下仁德,何必急于一时?”
“太傅已是风烛残年,求殿下怜悯!”
楚宁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掠过,最终落在皇帝身上。
父子二人对视,空气仿佛凝固。
终于,楚皇缓缓抬手,朝楚宁拱手一礼。
这一礼,不是帝王对储君的威严,而是父亲对儿子的请求。
“宁儿……”楚皇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就当是朕求你,网开一面。”
风骤然停息,四周一片死寂。
楚宁静静站着,眸色深沉如渊。
眼前这一幕,他并不意外。
在锦衣卫向他禀报楚皇去找老秦王,并召集群臣时,他就已经预料到了眼前这一幕。
毕竟,太傅对楚国还是有功劳的,而且眼前这些大臣也是太傅的门生故吏。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这些人都会站出来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