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新海月1

第334章 逼出来的决战

第334章 逼出来的决战

关中动乱爆发的时,顺江南下的楚军,也到了鄱阳湖。本文搜:肯阅读 免费阅读

“段大人,这次收复赣州府,就仰仗你了。”

卫嘉良客气的说道。

远离了李牧,不等于仗就好打了。

官军敢杀入江西,必然有所依仗。

“侯爷,下官才疏学浅,实在难当大任!”

段圣德忐忑的回答道。

外面那些人称呼他毒士,不等于他就真有毒士的能耐。

时代不一样了。

能够突破的下限,在过去的岁月里,早就被先辈们一再突破。

现在的战争,已经发展到了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他只是一文官,并非专精军事。

偶尔出出主意还行,让他肩负起收复赣州的重任,不就是要他背锅么。

完不成任务,卫嘉良是楚王的弟弟,不会有什么大事。

他这孤臣,可就倒霉了。

因为手段毒辣,不被文官群体接受,朝堂上根本无人帮忙说话。

“罢了!”

“收复赣州府,本就困难重重,你无需有太大的压力。

不过前线大军的粮草,必须得到保障。

王爷让我主持江西事务,除了抵挡官军入侵外,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大军后勤供应。

当初赣州城被围困,城中粮草断绝全靠段大人居中调度,才保住了城池。

此事就交给你负责了!”

卫嘉良不容拒绝的说道。

乱世,最能加速人的成长。

前面提出收复赣州,仅仅是虚晃一枪,真实目的还是要让段圣德接下筹粮重任。

这不是什么好活。

前线那么军队,每天消耗的物资,不是一星半点儿。

要从后方筹集出来,再派人送到前线去,绝不是什么轻松事。

刚刚经历战火的江西民众,既要出人参军,又要出粮,还要承担徭役。

如此沉重的负担,早就超过了大家的承受极限。

无论谁主持筹粮工作,都少不了背负骂名。

段圣德臭名昭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固守赣州时,拿人充当军粮。

卫嘉良的意思,分明就是在隐晦的告诉他,必要时刻可以再来一次。

白莲教叛军,在造反过程中,就没少发生过食人事件。

一些心理变态的将领,甚至专门……

不过随着义军发展壮大,露出了夺取天下的希望后,才逐渐收敛起来。

以往的各种暴行,都被明令禁止。

再怎么收敛,内核是不会改变的。

到了危机时刻,隐藏在人心深处的恶,还是会被唤醒。

“侯爷,这……”

不等段圣德拒绝,卫嘉良就强势打断。

“赣州府丢了,前面为了发起广东之战,囤积在赣州地区的粮草,自然也没了。

前线数十万大军作战,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草。

官军还不断袭击我们的囤粮据点、运粮队,单次看起来损失不大,但架不住损失的次数频繁。

武昌会战陷入僵持,一时半会儿难以取胜,我们之前准备的物资多半不够用。

为了稳定军心,这些消息仅有数人知道。

我这次回来,就是为了筹粮的。

段大人,楚国的未来,现在交到你手中了!”

以一省之地,供应数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注定要横征暴敛。

甚至横征暴敛,都不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在这种时候,熟读三国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

曹操当年怎么解决缺粮危机,楚国自然可以跟着效仿。

不过这种差事,一般人干不了。

有“毒士”称号的段圣德,一下子进入了卫嘉良的视线。

“侯爷,前线传来急报!

官军在五日前攻破了吉安府,随后敌军分兵三路,同时向袁州、临江、抚州三府发起了进攻。

三地同时告急,江西局势全面恶化……”

收到这个噩耗,最先崩溃的不是卫嘉良,而是段圣德。

筹粮任务,在今天之前是地狱难度,现在直接升级到无法完成。

眨眼的功夫,半个江西就这么没了。

靠剩下的半个江西,为前线大军筹集军粮,估摸着要把治下的百姓全部饿死。

如此大的缺口,不知道要填多少人命进去。

即便是他可以不顾及生前身后名,也要考虑政治影响。

一旦消息泄露,江西军民恐怕都会和楚国离心离德。

赣州府的事,能够发生一次,就可以发生第二次。

人心向背,楚国覆灭就成了定局。

他们这些参与者,也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子上。

“侯爷,官军来势汹汹,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为今之计,怕是只有向王爷说明情况,加快决战进程!”

段圣德忐忑的提议道。

内心深处,他非常清楚催促前线决战,潜在的风险有多大。

可是楚国现在没得选择,后勤无力支持大军持续作战。

楚国想要获胜,唯有速战速决。

“不可能!”

“这不可能!”

“伪朝在广东,仅有一镇募兵,剩下都是卫所兵,派出去当炮灰都费劲。

如何能够在连克赣州、吉安二府之后,同时分兵三路进攻?”

后知后觉的卫嘉良,当即咆哮道。

实在是太坑人了。

本来他选择回援江西,就是想避开官军的主力。

怎奈回来之后才发现,进攻江西的官军,还是那样猛。

卫所兵拥有募兵的战斗力,这不是纯欺负人嘛!

实力上的错估,让楚国的所有战略布局,全部化为流水。

……

南京城。

“陛下,山东、河南的官军同时出动,一起向我们发起了进攻。

徐州前线告急,冯将军发来了紧急求援信!”

兵部尚书范修文神色凝重的说道。

自从武昌会战爆发后,吴国上下的视线,也被吸引了过去。

吴国想要夺取天下,不光要解决大虞,同样也要兼并楚国。

看着楚军和虞军在前线卖力厮杀,作为观众的吴国高层,对两家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最好是能同归于尽,他们好过去继承遗产,横扫整个南方。

可惜盟友不争气,无论怎么进攻,都没有撕破官军的武昌防线。

明明坐拥优势兵力,在几百里的战线上,还经常吃亏。

不过他们是观众,吐槽几句就完了。 盟友纵使吃了亏,兵力上的优势依旧明显。

大不了拿人命填,慢慢堆死敌人。

不是自家人,盟友的伤亡再大,他们都可以接受。

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们想当渔翁,朝廷却不答应。

先是盘踞松江府的官军,时常出兵袭扰周边州府,逼得他们只能调集重兵围剿。

经过一系列苦战之后,才将敌军压制在了松江府。

敌军后方有补充,想要彻底歼灭敌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不过只要占据上风,胜利也只是时间问题。

万万没有想到,北方的官军也跟着动了起来,逼得徐州方面只能向后方求援。

“冯邦彦,他是干什么吃的?

徐州地区部署了近五万大军,河南、山东两地的官军加起来,顶多能出动这个数字。

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他连守城都做不到么?”

傅皓轩冷漠的质问道。

北伐失败他认了,谁让自家没有骑兵呢!

现在自家作为守城的一方,敌军的骑兵优势,又不能拿来攻城,再吃亏就说不过去了。

“陛下,伪朝骑兵肆虐,直接切断了徐州各州府间的联系。

敌军每次发起进攻,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挑薄弱点下手。

以至于徐州防线,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缺口。”

范修文委婉的解释道。

看似是官军骑兵发挥了作用,实际上问题的本质,还是吴国军队战斗力赶不上官军。

这种差距,不是他们单独存在。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都赶不上官军。

这是业余选手,对战职业选手。

想要占据上风,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砺。

哪怕是起兵之日算起,吴国军队诞生也就三年,走向正规化还不到一年。

可精锐的边军骑兵,士兵接受训练的时间,都超过了三年。

期间更是经历过无数次厮杀,无论是战术运用,还是战场上的配合,都不是他们能比的。

“废物!”

怒骂一声之后,傅皓轩很快恢复了理性。

冯邦彦他是了解的,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此人是不会伸手求援的。

徐州战略意义重大,对吴国来说不容有失。

救援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在于,要如何进行救援。

搞不好眼下的局势,就是官军刻意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围点打援。

坐拥骑兵优势,深入战场百八十里,就和玩儿一样。

稍不留神,援兵在增援路上,就被敌军给伏击了。

“诸位爱卿,可有人愿意领兵,替朕解了徐州之围?”

傅皓轩缓缓问道。

存在风险,也必须进行救援。

丢了徐州府,战火很快就会烧到庐州、凤阳、淮安、扬州等地。

这些州府,都是富庶之地。

能够为吴国提供粮食和税收,尤其是两淮盐业,为吴国赚取了巨额利润。

“陛下,末将愿往!”

见迟迟无人出列,武都侯谢毅飞上前一步说道。

亲信享受优待,关键时刻也必须顶上去。

官军骑兵优势太过明显,这次救援徐州,注定是苦差事。

大破敌军建功立业,根本指望不上。

反倒是要小心敌军突袭,在半道上给他们来一个狠的。

行军都要小心谨慎,以免被敌人有机可趁。

一切顺利的话,也就帮守军保住徐州,苦劳大过功劳。

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

“好!”

“武都侯听令!”

“末将在!”

“着你率领五万大军,立即赶赴徐州进行增援。

此战不求歼敌,只要保住了徐州府,就是大功一件!”

……

武昌城下。

一系列的坏消息汇总到手中,卫嘉瑞突然发现自己发起武昌会战,实在是太过草率了。

“江西局势持续恶化,吴国北线战起,局势对我们非常不利。

诸位爱卿,可有妙策赐教?”

卫嘉瑞期待的问道。

从称王建制开始,他就不断搜罗治下名士,以期获得王佐之才,助他夺取天下。

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大部分都是水货,但在这期间他确实获得了不少人才。

不过许多人,都是被迫加入的,对楚国的归属感不高。

分配的工作是完成了,但总感觉这些人有所保留。

对这样的局面,除了用时间慢慢收复人心外,卫嘉瑞也没有别的办法。

“陛下,官军发起了反扑,证明敌人对武昌会战,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为了增加胜算,敌人才利用这些卑鄙手段,企图让我们自乱阵脚。

越是这种时候,我们就越要保持冷静。

河南、山东官军南下,吴国那边自然会应付。

即便是战事不利,一时半会儿也影响不到我们。

真正棘手的是江西局势全面恶化,浙江局势也陷入动荡。

不过这两地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只要我们干脆利落的赢得武昌会战,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丢掉的土地,后面拿回来便是。

我们争的九州万里山河,一城一地的得失,您没必要往心里去。”

丞相昌君逸开口安慰道。

解决问题,实在是太难。

相比之下,为君主提供情绪价值,那就简单的多了。

不过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他还是夹带了干货。

局势发展到了这一步,楚国已经没得选择。

发起武昌会战是他们决定的,但是要结束武昌会战,就不是他们说了算啦!

即便是现在罢手,官军也不会让他们安稳的把军队撤回去。

以楚军的组织能力,突然下令撤军,势必会引发乱子。

一旦被敌军利用,搞不好就会变成大溃败。

分兵回去救援江西、浙江,同样是取死之道。

本来武昌会战就打的艰难,再分散手中的实力,只会让后续的战斗变得越发艰难。

“些许挫折,本王承受的起。

李牧那贼子,竟然选择用这种卑鄙手段,逼迫孤和他决战,那就成全他!

传令下去,让各部做好准备,从明日开始全力攻城。

告诉下面的将领,不要担心部队的伤亡。

他们的损失再大,本王都给他们补充,现在孤只要胜利!

刚刚抵达的民夫,就让他们别回去了。

稍加训练之后,直接充当补充兵,分给大家补充损失。”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