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新海月1

第347章 关中危机

第347章关中危机

答应了接管指挥权,李牧再次忙碌起来。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不光两广的部队恢复了编制,其馀各省也在积极恢复武备。

湖广组建了五镇募兵,江西和浙江各自组建了两镇募兵,福建的官军也进行了改组,整编出了三镇募兵。

除了这些部队外,三位总督都组建了各自的督标,人数大约在三到五千。

新编的这些部队,除了划到浙江的景逸风所部外,其馀各军骨干都是从李牧麾下抽调的。

在任用“自己人”上,三位勋贵系大佬的立场,都出奇一致。

一众勋贵子弟纷纷身居高位,走上了历史舞台。

大量的将领被抽调离开,虽然影响了两广六镇的战斗力,也让这些部队变得纯粹起来。

这次围剿傅逆,多省官军一起联合行动。

光动用的募兵,都超过了二十万。

加上配合作战的卫所部队丶残存下来的民团武装,总兵力足有三十多万。

需要动员的民夫,更是高达八十万。

脸皮厚一点,完全可以对外宣称百万大军。

历史书上记录的百万大军,大多数时候都加上了民夫人数。

如此多的部队,若非各军主将多是他的旧部,李牧一样抓瞎。

军令如山不假,到了具体落实上,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随着朝廷的衰落,各地官军在执行上级命令时,经常出现阳奉阴违。

为了保障命令顺畅,大家都喜欢提拔亲信。

亲信的能力或许不是最强,但架不住这些人听话,能够按照主帅意志执行。

换成其他人,能力或许是上去了,能不能指挥顺手,那就得考验运气。

没有完善的权力体系约束,要确保将领们严格执行命令,任用亲信成了最好选择。

“侯爷,这是各省军队的基本讯息,包括将领名单身份背景丶大军驻扎丶兵力配备丶物资储存。”

兰林杰一脸疲惫的说道。

李牧这个当老大的忙了起来,他这个师爷的工作量,也变得更大啦。

为了适应需要,幕僚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扩编。

除了兰林杰之外,幕僚队伍中陆续进了几名举人丶秀才,共同配合李牧处理政务。

“放在那里好了,我后面慢慢看。

当务之急是赶紧催促一下各地,加快速度筹集粮草。

秋收已经进入到了末期,叛军随时可能发起战争,我们必须加快备战步伐。”

李牧神色凝重的说道。

勋贵总督的优势是军事,那麽短板就是政务。

大家都没有在管理地方的经验,一下子身居高位,境内治理还是落在了文官身上。

偏偏大虞朝的文官,堕落的不像话,一个个都钻进了钱眼里。

什麽大局不大局的,这些家伙都无所谓。

……

太和殿。

“为什麽关中会在此时爆发叛乱?”

永宁帝厉声质问道。

一般的农民起义,大都发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秋收这种时间点,正是大家一年中手头最宽裕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

“陛下,臣弹劾陕西巡抚贪婪无度,肆意加征……”

督察御史的弹劾,变相的给出了答案。

地方衙门在正税基础上加征,这是大虞朝的常态。

引发农民起义,这顶多算一根导火索,真正原因还是天灾。

乾旱少雨,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本来百姓的日子就苦,偏偏地方官没有看到,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加征。

不堪重负的百姓,壮着胆子和徵税的差役理论,惨遭殴打。

在白莲教的鼓动下,关中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前面遁入山中的义军,也趁机杀了出来,掀起了反虞暴动。

点燃火星的关中大地,很快成了义军的温床,滋生出了大大小小的义军,将八百里秦川搅得天翻地覆。

见局势失控,盖子捂不下去了,陕西巡抚衙门才向朝廷进行报告。

“混帐!”

“简直是无法无天!

一个个肆意妄为,目无君父,活该……”

永宁帝当即怒骂道。

骂的是陕西巡抚,还是起义的关中百姓,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丶

这不是群臣所知道的,大家只知道皇帝很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为了降低存在感,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颅,避免目光和永宁帝对上。

“诸位爱卿,陕西爆发叛军,大家可有平叛方案?”

发泄一阵之后,永宁帝强忍着怒气询问道。

关中大乱爆发,让刚刚安稳下来的大虞朝,再次陷入了危险境地。

本次大乱爆发,最直接后果就是蜀地局势,再也无力回天。

朝廷没有能力多线开战,镇压这次关中叛乱,只能速战速决。

战事一旦拖延下来,不光蜀地局势受到影响,江南战场也会发生变化。

“陛下,当务之急是赶紧封锁消息,切勿让事情传到南方。

江南会战即将开启,此时收到陕西沦陷的消息,很容易动摇军心。

镇远侯和汉水侯皆出自陕西,一旦知道老家出事,必然影响他们的指挥。

现在的局势非常危险,朝廷必须尽快收复江南!”

庞承杰一脸焦虑的说道。

又一个省的赋税没了,对财政严重赤字的大虞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

镇压关中叛乱容易,想要稳定关中局势,就没那麽简单啦。

无论谁主持关中事务,都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缺粮。

旱灾影响的不光陕西,北方其他省份,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减产。

北方指望不上,南方更不用说。

主要产粮地是收了回来,可接下来马上要发起大战,正是最需要钱粮的时候。

此时从南方调粮,势必影响收复江南的战斗。

相较于陕西,江南对大虞的战略意义,明显要高得多。

“庞大人,现在封锁消息,恐怕是一厢情愿。

同陕西接壤的省份众多,关中发生叛乱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天下。

与其掩耳盗铃,不如坦率的承认。

遮遮掩掩,未来消息泄露后,局面还会更加糟糕。”

沈启元当即反驳道。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关中人,他无法容忍朝廷放弃陕西。

不过户部尚书给出的理由太过充分,完全是从大局出发,他没法直接反驳。

只能寄希望于从关中走出来的两位勋贵系大佬顶住压力,从湖广分兵增援关中。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麽容易。

如果朝廷封锁消息,哪怕知道知道关中发生变故,李家叔侄大概率也会装聋作哑。

一方面是为了大局,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现实。

秋收刚结束,农民起义就迅速席卷陕西多个州府,足以证明下面的灾情,比地方官上报的更加严重。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粮食赈灾,李家叔侄同样变不出来粮食来。

真要是手中有足够的粮食,针对傅逆的平叛战争,也不会拖到秋后才开启。

仅仅老家在关中,还不足以让人家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跑去跳陕西的火坑。

“沈大人,江南会战不容有失。

现在朝中的一切,都必须为收复江南让道。

陕西局势恶化,也不至于一天都坚持不住。

让他们坚守几个月,等到平定傅逆之后,再出兵关中不迟。

为了大局着想,还是收起那些小心思吧!”

首辅万俊辉当即警告道。

永宁朝多灾多难,从他担任首辅到现在,就没有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如果早知道局势这麽糟糕,当初他说什麽,也不会争这个首辅的位置。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

等官军收复南京之后,就找机会闪人。

力挽狂澜这种事,谁爱干就来干,反正他能力有限,应付不了现在的复杂局势。

“兵部,举荐平叛人选吧!”

永宁帝缓缓开口说道。

看似没有表态,实际上他已经告诉众人,他是支持优先收复江南地区的。

朝廷既缺精兵,又缺钱粮。

现在派往关中的平叛人选,纯粹就是填坑的。

不求能迅速扑灭叛乱,只要稳住陕西局势即可。

……

武昌府。

看着从老家寄来的书信,李原暗自伤神。

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最近几年,陕西的雨水越来越少。

同族中通信的时候,他就没少听族老们抱怨,年景不好。

“小六子,回去告诉族老们,扩编民团拱卫宗庙。

如果局势完全失控,那就放弃祖地,暂避叛军的锋芒!”

李原语气低沉的说道。

放弃祖地,可是大不孝。

非到万不得已,没人会选择这麽干。

不过陕西的局势,着实让他没底。

短期内朝廷除了调动京营之外,就只能从九边抽兵。

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无论是京营,还是九边精锐都损失惨重。

后续补足了编制,却不等于恢复了战斗力。

九边中军事实力增加的,唯有辽东镇。

以他对辽东镇的了解,这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肯定不会去趟陕西这潭浑水。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势必影响各部的积极性,陕西局势难了。

相较于其他人,李家这种大族,还算是好的。

灾情再怎麽厉害,也没有饿肚皮。

日子过不去,还可以从军。

他的督标中,就充斥了不少旁系远支。

哪怕出了五服,同宗知根知底,也更值得信赖。

“叔爷爷,不至于吧!

区区叛军,焉能让我们……”

不等青年男子把话说完,李原就厉声打断道:

“住嘴!”

“傲慢是最大的敌人!”

“还区区叛军?”

“你可知道,就是你口中的区区叛军,就把大虞搅的天翻地覆!”

看得出来,他是真生气了。

李家最近十几年,确实是风光无限,以至于很多族人都飘了。

如果不是家规森严,还不知道闹出多少乱子。

“叔爷爷息怒!”

“孙儿知道错了,往后绝对不会这麽狂妄……”

挨了训斥的小六子,态度瞬间软化下来,仿佛换了一个人。

宗族社会,族长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像李原这种手握大权的族长,对普通族人更是拥有生杀大权。

他要处理一名族人,报案都没用。

地方衙门中的官员,可不敢管他这位辅政大臣的家事。

“哼!”

“既然知道错了,愣在干什麽,还不赶紧去送信!”

李原没好气的训斥道。

实在是太不省心了,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收复江南是国策。

无论是谁,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都不会有好结果。

没有朝廷的命令,他可不敢擅自分兵救援陕西。

……

广州府。

关中危机的消息传来时,恰好赶上了北伐誓师大会。

没有丝毫犹豫,李牧第一时间选择了封锁消息。

军中可有不少李家子弟,一旦让这些人知道老家危险,必然影响军心士气。

“汉中地势险要,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关中的叛军一时半会儿很难取得突破。

我会书信一封给汉中知府,让他加强戒备。

李炜,你回去之后,通知族中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山上的堡垒是时候利用起来了。

尽可能多囤积物资,一旦汉中有变,就带着族人撤到山上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让族中安排一些年轻子弟南下避祸,等局势稳定后再回去。”

李牧当即对送信之人吩咐道。

相较于关中的宗族,他们汉中这一支,暂时尚未受到战争波及。

秦岭是一道天然分界线。

同样处于小冰河时期,汉中的旱情,比起关中轻多了。

境内的几条河流,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陕北丶宁夏丶兰州等地。

本来就是乾旱少雨区,赶上大灾之年,农业生产近乎绝收。

“侯爷,汉中虽然受到影响,但总体局势还算稳定。

叛军在陕西肆虐,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关中的祖地怕是不保呀!”

李炜一脸为难的说道。

他这次过来送信,除了代表汉中这一支外,还捎带上了关中宗族的求助。

李家在朝为官的人不少,可真正能影响朝廷决策的,还是只有李牧和李原。

“关中的族人,叔父那边会处理,你就不用多事啦!”

李牧当即推脱道。

有些事情,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说。

李原没有写信通知他,明显是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装糊涂。

朝廷没有发公文说陕西出事,那麽他们就可以当做什麽都不知道。

不知者不罪。

纵使后面祖地落入叛军之手,他们也无需承担道德压力。

至于宗族内部,无须担心。

他们是李家的牌面人物,有他们在朝中执掌大权,才有宗族的辉煌。

为了家族利益,族老们也会捂住盖子,不让他们名声受损。

万一运气不好,宗族没有及时撤离,惨遭叛军屠戮。

在外面的家族子弟,就承担着复仇,以及延续宗族血脉的重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