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爵禄酬功君臣论(五)
内阁辅臣们首先当然是和礼部、翰林院商量此事,对于给马芳晋爵国公,准允世袭三代,其实不管是礼部还是翰林院,并没有太大的意见,毕竟马芳的功劳是实打实的,真正让礼部认为无法接受的事李庭竹的曹国公爵位。
因为朱载坖要做的不是晋爵,而是复爵,复已废之爵,这对于礼部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里面有个不能言说或者说不能明说的原因,就是文官们对于李景隆是一种不齿的心态,李景隆受建文帝大恩,结果不仅没能平叛,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反而投敌,所以在文官们看来,李景隆被削爵禁锢,真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但是这种心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毕竟在大明同情建文帝可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虽然现在不像永乐朝一样动辄抄家灭族,但是此事终归是不妥的。
礼部尚书赵贞吉是坚决反对给李庭竹复爵的,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一旦曹国公复爵,那肯定是世袭的国公,再加上李家和皇室的特殊关系,李家将会成为皇室在勋臣中最有力的支持者,这点是赵贞吉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礼部是坚决不能同意李庭竹复爵的。
这就搞得内阁异常难办了,高拱很清楚,朱载坖复爵的决心是非常之大的,而且没有任何寰转的余地,而且征虏大军已经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了,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内阁必须迅速解决此事,否则等到征虏大军班师回朝,此时都还没有议定的话,那乐子就大了。
高拱一面命令礼部拟定大军回朝献俘的相关仪注,一面继续与翰林院等衙门商量,争取弄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而在文华殿,朱载坖正和太子朱翊釴谈话,最近文官们也频频通过太子想要影响朱载坖,朱载坖这次就给朱翊釴一个机会,看看他怎么看这件事情的。
朱翊釴也向朱载坖进言,认为要珍惜爵禄,保全功臣,对于太子的话,朱载坖并没有予以反驳,而是遣退了所有的内侍,问道:“太子,这里只有你我父子二人,有什么话尽可以讲,你说说为什么不同意晋爵?”
朱翊釴刚想说话,朱载坖却说道:“是不是担心武将尾大不掉。将来难制?”
朱翊釴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他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朱翊釴是很认同这个说法,朱载坖靠在椅子上,眯着眼睛抱着一只通体黑色,没有一根杂毛的黑猫,并没有说话,朱载坖看向朱翊釴,说道:“太子这么想,倒也并不为过,但是太子读了这么多书,可知太祖、成祖之天下如何来的?”
这话对祖宗可是颇有不敬了,太祖得天下倒是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成祖怎么得的天下,懂得都懂,这事虽然不能宣之于口,但是大家都很清楚,说出来就有些大不敬了,但是今日只有朱载坖和朱翊釴父子二人,倒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朱翊釴看了朱载坖一眼才说道:“父皇,太祖顺天应人,驱逐胡虏建立大明,成祖奉天靖难,拨乱反正。”
朱载坖点点头,这才说道:“太祖之武功,自不待言,成祖出乎其类也。朕问你,要是成祖靖难不成,你我父子是何等样境况?”
这话朱翊釴当然是不敢接了,说个不好听的,要是朱老四靖难不成功,有没有后代都难说,即便是有,恐怕也就是如同齐庶人一样的罪藩,朱载坖接着说道:“当时建文君有大义,有大兵,仍不能胜,成祖得以奉天靖难,靠的是什么?是追随成祖靖难的功臣们一刀一枪博出来的,武将确实有各种各样的的缺点,但是没有武将,那麻烦就大了。”
朱载坖看了朱翊釴一眼,当然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朱翊釴从小接受的都是讲官们的教育,论起帝王心术,朱翊釴并不差,只不过作为一个生于承平之时的太子,他本能的不喜欢勋臣武将,更不喜欢用兵,毕竟用兵就存在风险,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朱载坖现在要纠正朱翊釴的这个看法,朱载坖命人将宫内所藏有关成祖靖难始末的全部资料搬到了文华殿,朱载坖交给朱翊釴一个任务,就在文华殿内看这些密档,看完之后给朱载坖讲明白成祖为什么靖难成功,建文君为什么失败,写不出来,就一直在文华殿待着吧。
朱载坖看似将太子软禁于文华殿,实则是将朱翊釴从这场政治风波中拉出来,朱载坖不想朱翊釴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得知消息的李皇后和太子妃谭氏立刻赶到奉天殿朱载坖办公的地方,想要求情,朱载坖赶紧安抚她们两人,朱载坖说道:“朕将太子暂时安置在文华殿,是事情让他办,也免得外间的事情影响到他。”
安抚了皇后和太子妃,内阁又求见了,得知太子被软禁于文华殿,内阁大吃一惊,连忙请见,太子事关国本,和太子相比,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高拱等人连忙询问朱载坖因何事将太子禁锢于文华殿,朱载坖说道:“朕令其读成祖靖难之故事也,过几日自会放他出来的。”
虽然朱载坖说的似乎并不严重,但是在群臣看来,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了,大明的官员们一向是善于脑补的,很快就联想到太子肯定是因为劝谏朱载坖不要滥封爵位而被朱载坖软禁于文华殿的。
这还得了,太子是国本,以翰林侍读学士王家屏等为首的太子讲官们和内阁、部堂大员们纷纷上疏朱载坖,请求朱载坖解除对太子的软禁,王家屏更是言辞激烈,在上疏中称:“太子有过,请责之臣等,国本不可动也!”
朱载坖当即御批王家屏的奏疏道:“此朕父子家事也,与卿何干?卿欲离间我父子乎?”
朱载坖的御批可以说是非常诛心了,一下子让王家屏等人哑火了,大家于是把矛头指向内阁,纷纷痛骂内阁不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