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收获的季节

徐百泉微微笑道:“韩东家其实想问的是,秦州钱庄如此操作,该如何赚钱盈利,是吧?”

韩紫苓不好意思的点了下头。

徐百泉思量片刻道:“不瞒韩东家,起初我也有所疑问。

可经过侯爷的一番疏导,本官明白过来,秦州钱庄永远都不会亏。”

“秦州钱庄花出去的钱,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借给商业司,二是借给州牧府。

比如商业司计划在下个月开办二十座生产极品香皂的工坊,可商业司没有钱建造工坊,州牧府也不批钱。

那么商业司就以极品香皂的制造方法作为抵押,向秦州钱庄借钱五万贯,五万贯每年的借钱利率是三厘。

一年之后,商业司需要归还本息共计五万零一百五十贯。”

韩紫苓双眸一亮。

她明白过来了。

紫云商行存五万贯在秦州钱庄,钱庄需要一年需要支付50贯的利息。

而秦州钱庄借钱给商业司,一年则可以获得150贯的利息。

中间相差了一百贯。

如果商业司能够如约还钱,秦州钱庄等于白赚了一百贯。

徐百泉笑问道:“韩东家,在你看来,商业司能够如约还钱吗?”

韩紫苓颔首道:“单是极品香皂这一个商品,商业司就无需担心违约。”

徐百泉转而问道:“韩东家平时喝酒吗?”

韩紫苓疑惑的回道:“奴家不喝酒。”

徐百泉招了下手,一名书吏端着一个酒壶快步走过来。

“韩东家,这是营造司最新酿制的美酒,琼酥。”

徐百泉说话间,书吏已经倒好了一杯酒。

“韩东家可以闻一下酒香。”

韩紫苓端起酒杯,先是观察了一下酒的颜色,然后才是轻嗅味道。

“奴家对美酒不甚了解,但从酒的颜色和香味,足以判断此乃世间少有的美酒。”

徐百泉舒畅的笑道:“所有品尝过琼酥酒的人,都赞不绝口。琼酥酒也将成为商业司名下的一个新商品。”

韩紫苓彻底明白了。

秦州钱庄的底气是什么了,就是极品香皂和琉璃镜,以及眼前的琼酥酒。

韩紫苓敛衽一礼:“今日奴家来商业司,受益匪浅,多谢徐大人不厌其烦与奴家相谈。”

“韩东家客气了。”

韩紫苓走出商业司,绝美的颜容上浮现一抹期待的神情。

期待秦州钱庄的出现,更期待秦州钱庄带来的变化。

而韩紫苓也庆幸自己昨天晚上力排众议的决定。

这段时间,紫云商行的三位重要管事都在益州。

而昨天,这三位管事来到了秦州。

韩紫苓顺势将紫云商行加入秦州商会的决定,告知了三位老管事。

无一例外,三位老管事都反对韩紫苓的决定。

在他们看来,紫云商行是上京六大商行之一,生意遍布天下。

紫云商行加入秦州商会成为客卿成员,就是在自降身份。

这会让紫云商行在其他大商行面前丢了面子。

一名老管事苦口婆心的说道:“小姐,客卿成员的优待确实诱人,但紫云商行的脸面更为重要啊。”

等到三名老管事轮番劝说之后,韩紫苓还是决定加入秦州商会。

因为她心中隐隐有一股感觉,紫云商行会因为加入秦州商而发展的更好。

另外,秦州仿佛有一股独特的魅力,在不断地吸引着韩紫苓。

而今天来商业司,与徐百泉交谈一番后,韩紫苓庆幸自己没有动摇。

连安县,下辖东涌村。

秦牧今天在这里考察。

八月十五开始,各地便开始秋收小麦。

连安县是秦州小麦种植的大县,随处可见金黄麦浪。

秦牧站在田埂上,看着百姓笑容满面的收割麦子。

田野中,村正和两名小吏正在称量收成。

大炎朝的计量单位是,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重125斤。

在这个时代,用以称粮的衡器是米斗和升子。

在田间称量的一般都是米斗,米斗上面有一根与口齐平的横梁。

称量时,需要用尺子沿着横梁,将堆高冒头的粮食刮平,从而保证称量的准确性。

满满一米斗的麦子,便是一斗。

两名汉子在村正和两名小吏的指挥下,麻

利的称量小麦,然后装进麻袋。

没过多久,一名小吏快步走到秦牧身边。

“大人,这块麦田亩产麦子一石又两斗,今年秦州各地麦子亩产都有一石又两斗。”

秦牧微笑道:“今年确实是丰收一年啊。”

秦州往年的麦子亩产最多只有一石,少的只有九斗又三升。

今年亩产能够提高,有两个原因。

一是今年风调雨顺,二是今年秦州百姓能够安心务农,无需担心回鹘南下侵略。

“另外一块使用了化肥的麦田,其亩产统计出来了吗?”

“大人稍等,还在统计。”

过了半刻钟,另外一名小吏小跑过来。

“大人,使用化肥的麦田亩产是一石又四斗三升。”

闻言,秦牧满意的点着头。

使用粗制的有机化肥,亩产差不多提高了五分之一。

这份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千万别小看这五分之一。

对于百姓来说,哪怕是提升十分之一,对他们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同样的,对官府来说,亩产的提升,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粮食,也能让治下更加稳定。

秦牧听吕茂提及过,营造司近期正在研制新的有机化肥。

新的有机化肥预计能够将亩产提升四分之一。

这真的很厉害了。

就算是现代,合理使用化肥,产量的提升也基本在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秦牧对粗制有机化肥的要求很低。

能够增加四分之一的产量就行,再多就是奢望了。

……

上京,皇城。

龙宇殿。

朝议再次举行,百官推举的储君人选,发生了一些巧妙地变化。

不少原先支持豫郡王的清流官员,转而支持端王和肃郡王。

所有官员都知道,现如今储君之位只会在端王和肃郡王之间诞生。

豫郡王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今天的朝议干脆就没有来。

支持端王和支持豫郡王的两派官员,开始各种拉扯,阐述端王或肃郡王进封储君的合理性。

在合理性这方面,端王天然吃亏。

可端王却有两个庞大的助力。